1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现状
1.1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以及社会需求
新闻传播学在中国的学术界的地位是“一级学科”,其下面还有5个二级学科,分别为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目的都是为了是我国在传媒行业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传媒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好,需要有专业人才对新闻传播学进行深入研究,所以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学校也需要有对该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教学者和研究者以便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所用。
1.2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由上文所述可知,中国社会对于新闻传播学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太过单一,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存在冲突。早期,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学科是独立存在,传统的新闻性实践性更强,对于理论的界定研究不强,自从传播学被应用到新闻学后,经过双方经过近二十年的磨合,彼此间进行了融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比如,许多传播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包括批判学派的)不知不觉地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一部分,经验主义传播学的量化分析方法,已经无形中成为新闻学研究的普通方法之一,不再显得新鲜了。现在的新闻传播学所涉及的内容也更为广泛,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法学、当代文论、经济学等等,所以新闻传播学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而像我们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人才结构形式较为单一,而且理念较为落后。教师经验缺乏,培养人才观念传统。现在的高校教师专业化不强,学校经常资源利用,认为只要将课本内容了解并教授给学生们理解就可以了,所以很多其他的专业的老师也会教非所学专业的课程,这不利于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现在学校的老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部分老师是毕业后就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对专业知识实践性的理解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不利于学生理解学习。所以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改革创新。
2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的经验
2.1教学课程安排需要不断完善
学生毕业后是要进入社会的,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合理安排适合社会需要的课程。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市场调研,了解社会上新闻传播人才的发展需要,然后有针对性的培养,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好找工作同时满足社会的需求。到现在为止我国关于新闻传播学的理论课程教材经过不断的改版已经很完善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欠缺的就是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的改变。高校的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专业课和实践相结合阶段。每个学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的不同安排课程学习时间段不同,笔者认为在轮科学习中要提供完整的设备使学生获得最好的资源快速理解并掌握知识,缩短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使得学生有足够长的时间将所学知识通过实践的方式运用起来。可以增加校企合作,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参加实习。
2.2增强对学科专业性的控制
学校的新闻传播学方面是否具有较强的学科专业性,在该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上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针对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性发展上都增设了新闻转播学专业的硕士,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然而社会上需要的人才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可以快速轻松的上手工作,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使其专业化更强,同时进行全面化教育,新闻传播学所涉及的内容本身就是社会的各行各业所以人才的全面化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设有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应该尽其所能引进完备的设施使学生可以专业系统化的学习。
2.3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一讲一听”的模式,缺乏交流。新闻传播学需要的是知识的摄取、提炼、表达能力这些能力都需要和人不断的交流实践来收获,师生间的交流可以使教师快速的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提升速度更快。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践的指导,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课堂的教授多数是课本上的内容最多增加一些老师的经验,但是学生们不能切身体会,如果是在实践中教学就会使学生们及早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可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进行改正。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所以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老师的职业素养、态度以及专业化都对学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库,与社会发展接轨,将时代发展与教育事业很好的结合做好领路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化的国际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要彻底改变思想,进行开放式课堂教学,师生平等共处,这样便于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大家可以放开思想大胆提问,结合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提升集体对知识的见解。注重对第二语言的培养,社会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变,在将来的发展中需要的语言只有英语和中文是不够的,所以要加强语言的学习。
3结束语
从我国现在的状况来看,新闻传播性人才我国的需求量的不断的加大,并且需要的是专业化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适应社会发展。
作者:王博仟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相关专题:李厚霖 创业理念最新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