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途径
【摘要】诚信是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也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事关个人、集体乃至国家、民族形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本文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出发、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途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途径
诚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诚实即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即讲信誉,守信用,讲承诺。在我国全面迈进小康社会,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诚信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营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我们的新生力量,是引领社会进步发展的主体力量,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关系着我国未来的发展。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当前,大学生诚信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在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学习、生活、就业诚信的缺失。如少数大学生为了申请院级甚至国家级贫困补助,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贫困补助;部分大学生考试作弊,小到一般考试,大到国家级各类考试,都出现了考试作弊现象,更让人担心的是,其他同学对作弊现象也坦然接受,熟视无睹;还有大学生做人不够真诚,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口是心非,生活信用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盛行等等,这些都进一步证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生活中,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大学生没有诚信,如虚假广告、食品安全问题、假冒伪劣产品;企业经营者拖欠赖帐、偷税漏税,非法走私等不良的社会现象,使大学生难免受到影响。由于大学生还没有走向社会,自身思想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对这种现象又不能得到及时很好的解释,往往就会陷入老实人吃亏的怪圈。造成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泊。
(二)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偏差对大学生的影响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过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总是认为道德教育可以缓缓再来。这种重成绩、重技能而忽视道德、诚信的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再加上高校缺乏完善的失信惩罚机制,以至于高职生在行为中也会出现轻道德、重技能的行为。家庭教育也是一样,也存在这种问题,大部分家长都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对于学生的诚信教育少之又少,总觉得这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再加上有些家长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不高,这些负面的影响都对在校大学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部分在校大学生自身责任意识淡漠,理论素养不高,心烦意燥,也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生活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两点一线,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总是容易把社会的阴暗面放大。同时由于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理性思辨的能力,很容易使他们将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表面现象当作社会的本质,从而误导他们丧失诚信意识。
三、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全社会的道德教育,重塑诚信风气
倡导诚信文化,坚决抵制失信行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气,把诚信教育落实到每一个行业中去。要让每一个社会成员明确诚信的重要性,每个行业、部门的负责人都要引导部门各成员学习诚信,树立诚信意识,践行诚信,同时,全社会还要建立相应的诚信建设机制,对于失信行为要严惩不怠,更要对诚信行为点赞称好,给予一定的奖励,建立相关的诚信奖惩机制,使大家能够真正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它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部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各界要大力倡导诚信文化,弘扬社会正气。
(二)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教育机制
1.建立健全诚信道德建设制度。诚信道德建设制度,要求学校按照诚信教育的有关规定,把诚信的具体内容制度化,让全体师生在诚信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认真执行诚信道德制度,决不能让投机者得逞,更不能让守信者吃亏。同时,在诚信的履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奖惩制度,让全体师生体会到诚信的必要性,奖惩分明,谁不诚信,谁就要受到惩罚。2.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诚信度测评体系。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诚信档案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身份证、户籍、家庭情况、就读情况、图书借阅、助学贷款、曾获得荣誉和处分等、基本经历、学习成绩等情况,由学校统一管理,供所在院校、用人单位查阅,在学生毕业时,信用档案跟随学生人事档案一并交给就业单位。同时高校还应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评估部门,评估部门可首先把诚实、正直、信用、友善等与大学生相关的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因素;其次再确定大学生诚信度测评标准。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对每一项指标定出不同的标准,以便对大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最后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用人单位评议等综合评价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最终的评估。3.积极营造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高校在加强诚信制度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大部分都在校园度过,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对于塑造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组织者可通过报栏宣传,诚信品质展示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诚信活动,营造诚信环境氛围。还可以通过网络这个主渠道,建立本校的诚信网站,全国高校联网,了解我国最新的德育发展方向,关注其他高校最新的活动及动态。使学生能够随时的了解最新的德育动态。
(三)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有些大学生对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是认同的,但当关系自己的个人利益时,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口是心非,不能做到知行统一。最终原因还是因为坚守诚信的意志力不强。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明辨善恶的能力;同时,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校园环境,加强失信的惩罚力度,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
作者:王展妮
第二篇:大学生诚信教育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通过对高校师生的问卷调查,在分析问卷信度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探讨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影响因素的权重。按其权重排序,依次为诚信教学、校园环境、教师诚信、诚信管理、校外影响。依据调查结果,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措施,并指明本研究的局限性。
【关键词】诚信教育;影响因素;因子分析;权重
近年来,诸如考试作弊、学术剽窃、学费拖欠、就业毁约、贷款违约等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究竟大学生诚信教育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哪些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影响因素的权重如何分配?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此外,从现有文献来看,诚信教育研究本身还较为薄弱。经验性或应用性的文章居多,实证研究不足。笔者认为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际出发,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查,分析影响诚信教育的因素和权重,探索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在对现有文献作回顾和总结后,笔者访谈了一些专家学者,确定42个问卷题项,见表1。问卷以42个测量题项“是否对大学生诚信教育造成影响”为测量语句,采用李克特7点尺度来计分,让调查对象按照同意程度的高低给予评分.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笔者选取厦门四所高校师生以及部分社会人士进行调查。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68份,回收率95.4%。其中,有效问卷642份,有效回收率为96.1%。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较为分散,以青年居多。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职业主要为学生。
二、调查数据分析
1.测量的信度分析信度指使用相同研究技术重复测量同一个对象时得到相同研究的可能性,[1]反映测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笔者对总量表进行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α系数为0.823,大于0.8,表明该量表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问卷的信度较高。2.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前,笔者先做了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系数为0.816,大于0.8,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000,近似卡方值为1897.325,表明Bartlett检验具有显著性,因子模型合理。笔者对表1的42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5个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80.012%,因此提取5个主因子是合适的。为了更好地解释主因子,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并依据统计规则,删除部分不合适的变量。一是载荷在全部主因子上都小于0.5的变量,二是载荷在2个或更多主因子上大于0.5的变量。分析结果见下表。561表2显示第1个主因子主要由变量X9、X13、X3、X25、X21、X30决定。第2个主因子主要由变量X22、X23、X5、X17决定。第3个主因子主要由变量X8、X35、X7、X4、X37决定。第4个主因子主要由变量X33、X6、X27、X24、X16决定。第5个主因子主要由变量X28、X11、X34、X41决定。结合表1所列的变量内容,笔者将5个主因子其概括为诚信教学、教师诚信、校园环境、诚信管理和校外影响。分别命名为F1、F2、F3、F4、F5。3.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笔者将提取的5个主因子作为评价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的一级指标。在统计分析中,贡献率表明了主因子对总目标的贡献程度[2],因此一级指标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可依据主因子的贡献率来确定。笔者在5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基础上作归一化处理,从而得到各自的权重,见表3。在表3中,wi表示5个主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23.947%、13.666%、19.854%、12.131%、10.414%,累积贡献率为80.012%。Wi表示5个主因子权重。为了和后面二级指标权重的形式一致,特转化为小数形式,表示成Wi1。由此可见,“诚信教学”居5个因素之首,权重约占三成,约为0.299。“校园环境”紧随其后,权重约占1/4,为0.248。“教师诚信”位列第三,权重为0.171。“诚信管理”位居第四,权重为0.152。“校外影响”处于最后,权重为0.130。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经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大学生诚信教育受五个因素的影响,按影响因素的权重排序,依次为诚信教学、校园环境、教师诚信、诚信管理、校外影响。依据这一调查结果,笔者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其一,加强诚信教学改革,提升诚信教育的吸引力。针对目前诚信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以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重视日常实践三方面为重点,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让学生感悟和体验诚信,增强诚信意识,培养诚信行为。其二,关注教师诚信建设,重视诚信教育的基础。从规范教师言行、加强诚信考核、完善激励机制三点努力,激发教师诚信自觉,提高教师诚信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发挥好优秀教师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其三,加大宣传与引导力度,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广泛运用多种手段,让诚信进“课堂、寝室、活动、社团、网络”,开辟新的重要阵地。其四,增强学生诚信管理,提高诚信教育的成效。通过健全规章制度、构建评价体系、建立监督机制、建立诚信档案等途径,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品质的神圣性和严肃性,有效约束和监督学生的诚信行为。其五,发挥社会、家庭教育的优势,体现诚信教育的开放性。高校可与政府、媒体与用人单位合作,与学生家长积极沟通,争取他们的认可与支持。
作者:喻颖 单位:华侨大学机电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创新路径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让每一位公民都将诚信作为言行的基本规范。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一环,是培养少数民族地区高素质人才、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基地,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民族地区的建设、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既要遵循非民族院校诚信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区域特征、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考察。本文从创新民族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入手探讨民族院校的诚信教育问题。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创新路径
诚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道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看作是立人的根本,伦理大义,乃至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党的十八大将诚信明确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可见诚实守信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中国人期盼诚信道德。民族院校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地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创新民族院校学生诚信教育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民族院校大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学生或者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有着复杂的文化和思维碰撞。创新民族院校诚信教育路径,有利于营造诚信的环境和构建民族院校诚信教育长效机制,从而更加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民族风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创新特点
民族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序列之中的特殊一环,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既要遵循非民族院校诚信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区域特征、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考察。
(一)注重结合民族特色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民族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充分结合少数民族特色优秀道德文化传统,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精神。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不可缺少的文化瑰宝,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诚信文化,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精髓。在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从尊重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促使各民族学生之间能够加深彼此对不同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信仰方面的认知,从而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注重民族伦理道德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民族院校诚信教育结合民族伦理道德,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诚信教育方式。民族院校进行民族人物榜样事迹的宣传以及设置相关民族伦理文化理论课程,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价值观,通过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如走访民族地区红色革命地,设立民族团结诚信社团,结合少数民族节日进行感恩教育。促使其诚信道德自觉。
二创新民族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
(一)民族院校进行民族人物诚信榜样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大多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民族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强调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而且现有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对学生诚信的教育和培养。民族院校要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好,先学好如何做人,后学会如何做事。在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文化视域当中英模人物的榜样教育价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民族院校通过对各民族先进模范人物进行表彰,表彰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等模范,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榜样教育,宣传道德模范和诚信模范人物,让诚实守信的理念深入人心,使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从而构建诚信和谐的校园。
(二)民族院校成立“多民族大学生团结诚信社团”
民族院校结合自身的多民族特点,成立特色的多民族大学生团结诚信社团,将以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在多民族大学生中间广泛持久开展诚信教育,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自觉的诚信意识,并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诚信机制体制建设,建立一套民族院校大学生诚信的考核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同学中可能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并进行整改。团结诚信社团还可以举办宣传仪式活动,在成立大会上,团结诚信社团向全校学生发出《诚信宣言》,号召每一位学子要严格规范自身言行,做到诚信为学、诚信为人。团结诚信社团还将不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如“团结诚信寝室”、“诚信个人”、“团结诚信班级”等评比活动,鼓励学生做到拾金不昧、按约还款、不伪造简历、不擅自毁约、不剽窃他人成果、各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共进。开展诚信实践活动还可依托一些公益类社团,让学生去民族地区敬老院开展“帮扶老人”“义务维修”等公益活动,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民族院校成立团结诚信社团旨在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自主管理。
(三)民族院校设立“践行诚信月”
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民族院校还可以在每年的4月份设立“诚信教育月”,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比如围绕“感恩他人,建设诚信校园”等为主题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和活动以增进互信、增进感情、增进团结。诚信教育中要避免形式化、教条化,融诚信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从具体事情入手,于微细处启发和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通过结合诚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方式,开设“践行诚信月”,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有新的平台培养践行诚信的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主动寻找自我诚信的角色。此外,在诚信月当中,还可以设立诚信银行,每人拥有一张储蓄卡,储蓄卡里存的不是金钱而是诚信,用现代的诚信教育方式让诚信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诚信事关中华民族的命运,诚信是获得他人与社会信任的关键所在。诚信教育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流于形式,要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品质当中,更重要的是要付诸于生活实践当中。
(四)民族院校开设民族伦理文化通识课程
各民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民族院校通过开设民族伦理文化通识课程,从各民族的个人交往、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宗教、习俗、道德、生态、礼仪等几个方面进行民族伦理文化诚信教育,设置民族伦理文化通识课的考试,从而实现各民族学生更好地掌握民族伦理文化,能够更好地辨别是非,树立诚信意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健康的人格。深入学习民族伦理文化,把民族伦理文化渗透到诚信教育的环节当中。诚信做人也是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比如回族、蒙古族、傣族、撒拉等善于经商的民族,崇尚诚实守信、义利并重,反对榨取不义之财。因此,在民族院校开设民族伦理文化通识课程,让民族院校学生学习民族伦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民族院校大学生诚信的目标有积极意义。
(五)结合民族节日举办诚信感恩教育等宣传仪式活动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少数民族所强调的优秀品质。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民族院校要结合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节日加强诚信教育,充分发掘民族节日的诚信理念内涵,举办诚信感恩教育宣传仪式等活动,结合案例,促使学生理解诚信做事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诚信感恩的良好品质。民族院校可以举办系列民族节日诚信专题讲座,引导学生了解诚信失范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影响及其诚信感恩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至关重要作用。各族学生可以在民族节日中践行诚信,比如德昂族的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互助来年和睦。诚信感恩道德教育是节日中的重要内容,比如苗族年节期间盛行“盘根古”---串亲戚,苗族崇尚礼仪的美德在节日中体现出来,苗族人真诚、好客、直爽,有朋友来做客时,要喝“同心酒”,意味着同喝酒的人是关系好的、值得信赖的兄弟。民族节日活动是一种健康有益的感染源,能使个体趋同于群体,对增强群体凝聚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综上所述,面对当前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诚信问题与困境,民族院校应本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面考虑;从小事情着眼,从大方面布局;以时不我待之心态紧抓现在,放眼未来,同时结合民族地区的区域特征、对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考察,从而创新诚信教育路径,把诚信理念转化为诚信行动,逐步培育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诚信的践行能力。将诚信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品质当中,于微细处启发和培养民族院校学生的诚信意识,促使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相互增进信任与了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万俊人.论诚信[J].新华文摘,2012,(15):23-25.
作者:韩志丹 祖月明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对高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校的学术实现了发展,但是随着大学生扩招现象普遍,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受到挑战,大学生浮躁的风气见长,这些不良现象不利于高校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诚信教育环境的建设可以结合一些新方法,提高诚信教育环境建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诚信教育;大学生
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是当代大学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支撑力量,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新媒体技术在我国不同领域广泛应用。截止到2010年,我国网民达到4.2亿人,其中大学生占主要部分。新媒体技术结合了一些网络客户端的使用,如微信、微博、QQ等技术,为人们的信息传递提供了便利。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数量非常庞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借助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可以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诚信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特征,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提高他们遵守诚信的意识,使大学生坚定信念,不能为自身的利益而做出有损道德的事情。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让他们在社会上立足。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一)新媒体的内涵。媒体指的是为人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和媒介,是一种传播信息的途径,也是一类新的工具。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哥伦比亚广播电台提出的,最初意思是电子录像的意思,经过长期演变后,成为一个新的词汇,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可以实现广为传播的媒介,可以针对大众的个性化需求,为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媒介,实现不同交流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新媒体这一概念是在技术范畴提出的,是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形成的一类新的技术,必须以技术为依托,代替传统媒体,如搜索引擎、网络、博客等都可以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而且新媒体是一个时间上的范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多样化,实现了数字化的传递方式,而且实现了立体化的信息传播。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1.实时性新媒体技术在信息传递方式上,更具有时效性,让人们可以更及时地获取信息,人们可以将身边刚刚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然后传播到网络上,新媒体的反馈机制是及时的,借助新媒体技术,信息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通过手边的移动终端,实现信息传递。2.交互性在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中,信息传播具有单向性特征,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中,传播形式更多元化,而且实现互动,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实现双向互动,大众可以借助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心声,人们的言论自由权得到充分发挥。3.共享性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中,新媒体的信息传递实现了共享性,不论是任何年龄、任何身份的人都可以实现交流,信息的传递具有开放性,人们可以通过下载和分享的方式,传播各类信息,信息传递更便利。
二、新媒体环境对学术诚信的冲击
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进入信息化时代,他们在学术分析中常常借助网络查找各类资料,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找各类资源,为大学生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但是与此同时导致大学生治学方式转变。大学生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研究课题后,缺乏学术的诚信教育,导致过多地引用他人的文献,甚至出现剽窃的问题。新媒体为大学生学术研究提供便利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学术失信的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
新媒体为培养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提供了新的途径,高校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采用新媒体技术,借助各类有效的传播途径,使大学生实现良性发展。大学教育与其他阶段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别,其学术性特点非常突出,诚信建设是推进学术教育的重点。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建设的措施
(一)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提高媒体素养。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中,应该树立有为的理念,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是高校的责任,面对网络技术时,高校和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环境对诚信环境教育的优势和挑战。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核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发展的支撑,大学生是未来发展的支柱,所以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对祖国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中,老师和学校都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实现以德树人。高校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的主要实施机构,因此,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优点,积极参与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力量和技术理念,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各类需求,建设以新媒体为阵营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新媒体运用产生的影响是多面的,网络上也有一些不良信息传递,对大学生身心造成侵蚀,因此,学校组织领导应该实现主动有为,结合新媒体进行正向能量传递。新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特征,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这些平台,如QQ、微信等,达到良好的网络交互效果。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道德素养是通过不断学习构建的,所以大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中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以合作为方式,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实现可持续的互动学习环节,借助智能化的网络互动手段,实现实时交流,在相互交流经验的基础上,让大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中,首先要深入理解新媒体交互性的理念和特征,掌握新媒体环境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诚信教育环境的建设会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环节中,新媒体环境的交互性可以充分发挥其辐射性作用,让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接受诚信教育,可以受到感染。而且新媒体环境的改善需要诚信教育实现,在诚信教育的实效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中,应该充分分析多媒体的双向沟通机制,通过声音、影像等元素,使诚信教育更生动形象,改变原有单一说教的气氛。借助传统媒体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其宣传的时效性比较差,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而且传统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是单向的,大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中是比较被动的。借助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中可以畅所欲言,对诚信教育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形成良性的沟通机制。
(二)践行诚信规范,提高诚信自律能力。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任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进行诚信教育时应该结合社会、政府等层面进行系统建设。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建立诚实守信的原则,在良好氛围和机制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才更具有凝聚力。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诚信教育环境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很大的改变,随着这些改变的发生,一方面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带来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诚信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我国市场环境是比较复杂的,合理市场机制的形成有待发展,这就对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形成产生削弱作用,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社会上带有功利化的倾向,很多人由于利益驱使出现道德观念扭曲的问题,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诚信风气,投机取巧行为时有发生。而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发展,各项制度在建立中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这就导致诚信机制的建设存在局限性,在很多不良道德观念下,大学生会受到网络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还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辐射的作用,对绿色诚信教育环境建设还没有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很多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功利化,甚至具有享乐主义思想,过于追求安逸和财富。面对一些负面的社会情绪,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自觉抵制一些不良的诱惑,推动绿色教育机制的传导,政府和社会等应该不断制定规范,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提供一定的基础。
(三)强化高校诚信教育建设。新媒体作为一些社会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征,是一类新型的技术,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迎合大学生崇尚平等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的生活一直被新媒体技术包围。在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中,可以将共青团作为牵引,完善正能量的辐射功能,增长新媒体的引导力和影响力。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起到主要作用,所以高校领导应该分析学生的心态,对他们使用新媒体的趋势进行分析,广泛运用信息平台宣传诚信教育的内容,定期为学生发送手机报的形式,在实名认证的人人网、QQ群等平台上进行积极引导,通过互动方式,让大学生处在诚信大环境中,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共青团系统的方式,在共青团系统中,实现对新媒体的宣传工作,请专业人员对新媒体环境中的诚信环境建设进行评估,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教育环境构建进行整体指导,然后领导全校进行诚信环境建设、信息化建设尽管效率比较高,但还是需要人管理,如果高校领导可以准确把握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中的心态,可以及时收集有效的信息,并且及时反馈这些信息,对于涉及诚信问题的时事加以总结,作为案例引导大学生。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应该实现共青团与大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诚信教育的深层次传播,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努力学习新媒体方面的知识,强化新媒体的互动效果和服务的多样化,完善诚信教育理念,并且将这些理念深入实际行动中,大学生如果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认识到新媒体的便捷性,便会增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认同感,自觉采用新媒体技术接受诚信教育。在对高校使用新媒体技术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中,大学生在新媒体技术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各类网络资源分散,因此,高校应该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节约大学生在新媒体上搜索各类内容的时间。
(四)强化高校诚信制度的建设。考场的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在大学生考试中,作弊现象屡见不鲜,对学校校风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考试作弊最基本地反映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比较差,因此,高校应该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标准化考场建设,强化诚信教育效果。高校应该建立相关诚信机制,积极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各类考场建设的标准,将其作为标准,然后在校园中实现校园一卡通的信息化管理,完善信息化服务方案,防止徇私舞弊现象发生。高校在考场标准化监控应该采用实名制刷卡的方式,完善考试信息一体化制度建设。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应该完善诚信评价的体系,使诚信作为大学生生活的常态。
(五)强化社会诚信环境建设。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可以提高其素质,完善大学生的自我形象。高校应该通过各类政策,促进新媒体具体运用,积极创造和谐的环境,为大学生提高自我形象提供良好的软件、硬件和文化的烘托,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提供技术支持。高校应该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让学生明确网络文明规范。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下,多数大学生是可以明辨是非、公正分析社会热点的,但是还存在少数大学生迷失方向的现象。高校应该让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让他们通过解读案例的方式,了解在网络上宣传虚假信息的严重性。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具有时效性,而且受众可以互动,避免单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传递更有效。与此同时,新媒体具有开放性特征,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这就导致很多虚假信息,或者很多不良风气的传播,对大学生产生侵蚀作用。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应该结合新媒体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作者:王丹 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第五篇: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摘要: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利同时,也给诚信教育带来了挑战。大学生诚信现状不容乐观,高等学校要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龙头,提升正面辐射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以校规校纪及相关法律为依托,做到有法可依,最大限度维护公民合法利益;以培养良好媒介素养为目标,充分利用自媒体手段,为诚信教育所用;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动征信平台,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关键词:自媒体;诚信教育;媒介素养
所谓“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其本身的事实、本身新闻的途径。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发布个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载体由传统书信、电话等形式转为更为方便快捷途径,如:微博、微信、开心网、人人网、QQ空间、MSN等。自媒体发展拓宽了大学生视野,扩大了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使他们有了更丰富的行为体验,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推动作用。然而,自媒体出现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利同时,也给诚信教育带来了挑战。
一、自媒体时代特点
(一)自媒体具有大众化特点
自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大众化、开放性特性。一些自媒体网络平台,注册手续非常简单,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将所思、所想、内心情感、个人想法等内容随时随地发布出去,这样就完成了一条自媒体信息创建,由此可见,普通大众都是自媒体平台主宰者。然而正能量信息自然能带来相应社会价值,但是一些负面、低俗信息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容易接受新事物,受一些不健康、负面东西影响,或盲目跟帖,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二)自媒体注册非实名制导致其信息传播具有隐匿性
在自媒体用户群体中,大学生占据很大比例。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敏感期,常常存在一些迷惘情绪。他们对一些事物有自己看法。有时他们不愿意面对面与人分享,而是乐于通过隐蔽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微博、空间和论坛、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恰好承担了这一任务。而信息传播隐匿性使自媒体成为一些人发泄情绪、吐槽的手段,其中不乏一些负面信息,这些负面信息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事物正确认知和判断。
(三)自媒体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
现今网络高度发达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经营自己的“媒体”,加之自媒体拥有数量庞大用户,导致自媒体信息能够迅速传播,并且具有较强时效性。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一)自媒体手段增加了大学生失信行为发生概率
大学生失信行为普遍存在于各高校中,其中由于自媒体出现而导致失信现象占据较大比例。如大学生利用自媒体隐匿性特点,故意编造一些虚无缥缈事件或对一些现象发表负面意见,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产生一定社会危害;还有一种情况是被虚假信息蒙蔽,对其信以为真然后向外传播,使虚假信息造成的社会伤害扩大化。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严重
大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随着自媒体时代到来,作弊手段层出不穷,运用手机等手段作弊现象越来越多。社会上大大小小考试数不胜数,好多高校学生当枪手,替人代考,这一系列现象严重破坏了考试严肃性,影响了人才选拔质量。有偿替考、运用多媒体手段作弊使大学生在金钱面前失去了信用观念,诚信意识受到了挑战。
(三)人际交往功利性突出
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网络交往是当前大学生一种重要交际方式。而网络自身具有隐蔽性、虚拟性、无约束性,这使得大学生与人交流过程中产生了说假话、哄骗、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的放纵心理,直接影响到其诚信品质养成。受网络交际影响,一些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只和对自己有利可图的同学交往,生活中没有真正朋友,人际关系淡漠,缺乏忠诚与信任,表现出明显功利性色彩。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诚信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等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为学生思想注入正能量。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执行者,要抓住青年大学生对自媒体应用的心态,在学生中做好自媒体诚信宣传和引导,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让诚信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同时要充实和强化新媒体互动学习和服务功能,用实际举措渗透诚信教育理念和行动。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教育。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以诚信为主题的班团会,进行诚信相关宣传,提取各个领域关于诚信与失信影响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现实说法,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进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使大学生在提高自己诚信意识同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时刻维护自身利益不受他人侵害与欺骗。此外增强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随意发布不健康自媒体信息,同时对自媒体平台信息有选择阅读、吸收与转发。
(二)以校规校纪及相关法律为依托,最大限度地维护公民合法利益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网络方面法律法规颁布,网络社会言行也受到了一定约束。它在保证人们言论自由同时,又加大了法律约束力。对于一些专门钻法律空子的人,必须对其加大法律制裁力度才能更好地维护公民合法利益。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除了法律法规外,有关诚信的校规校纪制定与宣传,也是自媒体时代诚信教育的必要举措。
(三)以培养良好媒介素养为目标,充分利用自媒体手段开展诚信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因此,要想做好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必须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开展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手段,将诚信教育文章、事例、活动图片等内容传递给学生,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诚信意识,有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争做诚信大学生,并引导学生正确判断自媒体信息真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正面宣传功能,通过选取优秀典型,在自媒体平台展示良好自我形象,宣传先进事迹,向同学们传递诚信正能量。学校要善于发现大学生重点先进典型(个人或团队)及学生群体中觉悟较高、在学生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生,主动提供合适新媒体环境让这些学生发声发言,把一些正面、主流信息和言论及时渗透到普通学生群体中,以此带动一部分学生,这对于大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和良好榜样作用。
(四)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动征信平台,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全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1.学校是诚信教育主要阵地要承担系统开展诚信教育责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争做诚信大学生氛围;通过学校宣传网站进行诚信教育宣传,营造网络诚信氛围;充分发挥学校官方微博作用,与学生进行互动,给学生提供“说话”机会。通过多方位手段适时进行诚信教育宣传,使诚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2.社会要为大学生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党政机关负责做好诚信教育导向和表率,增强人民群众信任感、归属感,宣传舆论部门报道客观事实,为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政府要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为诚信教育良性发展提供制度保障。3.家庭是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又一主要阵地学校要注意与家长沟通,向家长传输诚信教育重要性和学生在学校诚信和失信情况,使家长充分了解学生在学校表现,进而取得家长支持和配合。使家长重视孩子诚信意识培养,同时为孩子树立榜样。总之,自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要时刻更新教育理念,提出教育实效性对策。要尊重大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采用大学生愿意接受、能够接受、主动接受的方式进行诚信教育。
作者:宫清莲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探析
【摘要】知行合一即知与行的统一,它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最终目标。然而,在知行合一思想反思下,大学生诚信教育却面临着认知不足、制度管理乏力、内容失真的困境,这些困境导致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知行不一。创新高校诚信教育理念,加强知行合一诚信文化和诚信制度建设,筑好践行诚信的活动载体是高校探索实现知行合一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知行合一;大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知行合一是高校诚信教育的最终目标。但怎样实现知行合一却是复杂棘手的问题。为实现目标,高校不仅要关注教育者、受教育者等主观因素,还要考虑影响目标实现的客观因素;不仅要充分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还要努力消减消极因素的影响。因此,诚信教育走向知行合一,绝非喊几句重视口号便能实现,需要高校在知行环节上下功夫。
一、知行合一的基本内涵
“知”与“行”这一对基本范畴及相互关系历来是中国哲人关注的焦点。宋明时期,知行关系更是受到高度关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伟大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思想。综合来看,“知行合一”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知”主要是道德认知,即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正确价值观的明确认知。这里的道德认知带有强烈的经验色彩,不同于理学家所言的“德性之知”。第二,“行”主要指道德实践活动。中国古代知行观历来具有重行倾向,认为只知道什么是善恶但在行动上却不能为善去恶,是无道德意义的。《周易》中讲到“君子以果行育德”;荀子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宋代理学家朱熹虽说“论先后,知为先”,但接着又说“论轻重,行为重”,可见其虽认为知先行后,但仍重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更突出行的重要性。第三,“知”、“行”二者不可分。王阳明强调“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同时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道德认识不通过道德实践体现出来,就不是真正的知;道德行为也不能离开道德认识独立存在。“知行合一”就是“知”与“行”的相互转化、促进,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第四,“知行合一”是人们道德生活的理想状态,是个体道德水平的较高境界。但“知行合一”并不是人们道德发展的必然规律,要实现这种理想状态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一是个体要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个体只有在不断提升内在精神境界的条件下才能严于律己,求得真知。二是要进行道德磨练。实践中,个体必然遇到困难、阻碍,唯有不断进行道德磨练才能实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知行合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最终目标
知行合一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最终目标,这首先是由诚信的本性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思想。《大学》中讲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诚意是连接内养和外成的关键环节。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即言语要老实忠诚,行为要严肃忠厚。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文解字》中讲,“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它要求人们要“内诚于心”、“外信于行”,即要诚实守信。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诚信,行必中正”,“言必信,行必果”等都是将言行合一作为考察诚信与否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在我国的诚信传统中,诚信既指个体性的内在道德修养,又指社会化的道德践行,正所谓“内诚于心”而“外信于行”。[1]诚信是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统一,它既是道德诚信,又是实践诚信。诚信的价值不只体现在言语中,更彰显在行动中,即知行合一是诚信本性的必然要求。其次,能否践行知行合一是区分诚信与否的根本标准。知行合一是实践的合一,不是意念的、潜在的合一。评价大学生是否诚信,要“听其言而观其行”,既要听他说什么,更要观察他做什么,是否做到知行合一。最后,大学生是否知行合一是检验高校诚信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评价高校诚信教育的成效,不能单纯依据学生的认知程度,要关注大学生对宣导的诚信价值的践行。高校诚信教育的低效,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不是知与不知的问题。
三、在知行合一思想下反思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
知而不行、知行脱节、反其道而行之是中国士人的通病,它并未因我国历来的重行传统和对它的极力提倡有所减轻。相反,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仍屡屡出现知行不一的诚信缺失行为,如考试作弊、求职简历造假、漠视学校规章制度、随意迟到旷课等,这虽与当前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个人因素有关,但高校诚信教育对此要承担主要责任,高校在诚信教育过程中的偏颇导致了大学生知行的分离。1.大学生诚信教育认知不足。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基础性道德教育体系,本应作为高校道德教育的重点常抓不懈。但受制于中国重智育轻德育的畸形教育理念,多数高校往往从功利角度出发,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道德修养的一个小章节来应付。关于诚信教育则无明确的目标设定、完备的计划方案,遇到学生诚信问题往往临时抱佛脚,要么就事论事要么空洞说教,对诚信的内涵、教育方式、途径与意义缺乏研究,诚信教育沦落为一般的道德说教,淹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当然,智育工作很重要,它教导学生获得真知,但德育教导学生为何获得真知,如果学校德育缺位,外部功利思潮又趁虚而入,学生很难会把“求真知”作为纯粹目的而追求,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不少比例的当代大学生仅仅把知识当做一个实现利益的工具。[2]轻视德育加剧了大学生对知识价值与自身角色认识的功利性,诚信教育被归为“无用”课程,相对专业知识诚信教育对找工作的影响是隐性的,这自然导致了学生的“知行不一”。2.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管理乏力。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有良好的制度和有效的管理体系保障。就当前教育看,许多高校未建立起完善的诚信教育制度,对失信行为缺乏有效惩戒措施,学生不诚信反而轻松获利,践行诚信则因未给予相应褒奖而吃亏。高校诚信制度滞后、管理乏力已成为学生不诚信的重要外部诱因。一方面,多数高校对失信行为缺乏明确的惩罚条款,在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上仍停留在群体舆论监督和个体道德自律层面。另一方面,近年来许多高校借鉴西方高校诚信管理经验,制定了诚信教育管理制度、条例和信用档案,但要么由于学校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体系,要么由于教育者的不当执行而大打折扣。如学生考试作弊时,教育者本应按相关制度给予惩罚,维护公平正义,但其往往出于对学生前程考虑,用教育的方式处理诚信管理问题,导致原则性丧失,或因为“人情”,隐藏这种失信现象,这助长了学生追求不当获利,在行动上自然走向诚信的反面。3.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失真。一是诚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未找准其与大学生的共鸣点,教育方式仍以说教为主,未考虑学生的主体需求,学生很难将诚信教育内容纳入到日常生活中。学生都知道诚信的价值,但由于学校诚信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学生无法从内心深处认同,反倒觉得虚伪不实,单纯的理论阐释和观念解读的成效是微不足道的。二是诚信教育者言传与身教的悖逆。高校教师作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只有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在学生中起到榜样作用。诚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诚信教育者言传和身教的悖逆使学校的诚信教育缺乏道德实践机制,学生无法通过实践将接受的诚信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脱离在所难免。
四、实现知行合一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路径
1.创新高校诚信教育理念。首先要将诚信教育纳入高校道德教育系统,主动吸纳我国传统诚信教育的宝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重视法制原则的诚信观,用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诚信理念指导高校诚信教育。其次,利用高校课堂教学平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加强诚信内容的教学,推动诚信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诚信教育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诚信教育内容上要多渗透市场经济和知识时代所需的道德品质,加强诚信、自立、创新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3]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引导学生把诚信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在遇到利益诱惑、名利冲突时能遵循道德底线,恪守诚信。2.加强知行合一诚信文化和诚信制度建设。知行合一诚信教育必须坚持诚信文化和制度建设,坚持软硬两手抓。一方面,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有诚信校园文化熏陶,“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4]如果大学校园形成了守诚信、讲诚信的人文氛围,大学生诚信教育就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学生接受的诚信观念也能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所以高校应当在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方面给予关照,培育诚信土壤。另外,还必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一定的诚信他律强制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表明,缺乏制度约束的诚信是不堪一击的。首先,改善诚信评价模式。诚信评价不能是单纯判断大学生品行好坏的标尺,而应成为促进学生纠正缺点、发扬成绩的激励力量。其次,建立系统的诚信工作目标体系,完善诚信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激励机制、惩罚机制和保障机制,使高校诚信工作从目标确定、计划实施、监督检查到结果考核,做到规范系统,实现高校诚信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3.筑好践行诚信的活动载体。诚信蕴含着理论与实践、意识与行动相统一的特点。但从诚信意识到诚信实践不是自然而然就实现的,需要发挥道德情感和意志的中介作用。其中,情感起催化作用,意志起定向作用,二者是知行转化的内驱力。但道德情感的共鸣和意志的磨练必须以道德活动为载体,即学生只有在亲身各种诚信实践活动时,才能加深对诚信知识的理解,感受诚信的价值力量,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增强道德意志,最终把诚信规范“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认同与诚信意识,“外化”为个体的诚信行为,实现知与行的统一。高校可利用国家重大节假日、传统节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其不断成为大学生践行诚信的重要载体。高校实现大学生诚信的知行合一是一项系统工程,然而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健全的赏罚机制和不当的管理方式等造成了大学生对高校诚信教育的反感。因此,要真正使践行诚信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只有在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合适的教育手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协同作用,方可实现诚信教育的时效性与长效性.
作者:张翠 单位:蚌埠医学院
第七篇: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调查
摘要:大学内诚信教育开展对大学生诚信有着深远影响。本研究采用自编诚信量表对云南师范大学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以期探究该诚信教育开展情况。结果表明在诚信教育手段、内容及重视程度等问题上还应改进。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自编问卷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巨大变革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近几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商业活动、政治生活等等领域受到冲击,大学生这一群体也难以逃过。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文件指出:应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把培育诚信价值观念作为长期任务,依法依规严肃惩戒学术造假、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将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与社会诚信档案相连通,纳入国家统一征信平台。这一文件的精神说明国家开始对当代大学生种种诚信问题提起高度重视。大部分大学生诚信度较好,但应注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将其作为高校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议题。
二、相关概念
1.诚信的概念2.转型期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大学生旷课现象严重,教师查勤时帮别人答道,作弊手段花样百出,论文造假、抄袭、代写现象泛滥,严重的破坏高校的学风;失信于人,时间观念淡薄;拖欠助学贷款、伪造贫困证明;伦理学认为诚信是一种做人的道德品质,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3.转型期诚信教育的概念及内容与广义诚信教育相比,笔者更为关注狭义的诚信教育:在大学内开展的,以社会公认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当下我国呈现的诚信问题为背景,通过多学科多手段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诚信水平,内化为其价值观。
三、大学生诚信水平及诚信教育的现状调查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不容小视,为探索大学生的诚信水平及诚信教育开展情况,采用问卷法,对云南师范大学的本科生进行施测分析。
1.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云南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取样方式为方便取样,共回收有效问卷457份。男性有118人,女性339人;大一128人,大二287人,大三42人;文科227人,理科230人。本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诚信情况调查问卷》,分别从大学生诚信水平及诚信缺失原因、诚信教育内容及有效性等角度出发进行施测。
2.结果与分析
(1)诚信相关问题诚信的总体评价,196人认为该校学生诚信水平“社会期望存在一定差距”;196人选择了“多数同学能够做到诚信”;35名学生选择了“较差”和“非常差”;只有27名学生对该校大学生整体诚信状况作出满意评价。虽然有48.6%的大学生的诚信评价较好,但仍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该校大学生诚信存在问题。(2)诚信教育开展情况在对诚信教育开展做总体评价时,超过半数(314人)认为该校诚信教育开展“效果一般”;84人认为“没有效果”,甚至还有24名学生“不关心”,只有35名认为“效果非常好”。在问及该校开展诚信教育的内容这一多选题时,有413人次认为该校进行思想品德,307人次的学生学习生活,265人次选择职业道德,261人次选择人际交往。结果说明该校诚信教育覆盖面较好。在问及该校诚信开展手段时,357人次选择课堂讲授,240人次选择多样媒介,205人次选择通过实践活动学习,188人次选择讲座学习,166人次选择法律法规学习。
3.讨论
笔者总结出当下大学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重视程度不够。高校重智育,更应重德育。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外在表现影响着初入社会大学生的价值,但道德水准才是决定其能否更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诚信教育手段单一。当下诚信教育依靠课堂传授,手段则是说教式的,难以使道德观念深入学生内心;很多高校仍采用传统“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容易使大学生感到厌倦,导致其淡漠和麻木心理;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而大学生生活中会遇到五花八门的矛盾,导致内容的指导性差;诚信教育覆盖面窄,当下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出现诚信失范,而诚信教育仅关注传统道德,代入感差;高校在诚信制度的建设上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对诚信问题并无划分标准,违纪处罚不明确,正是这些不完善给了大学生失信的“空子”。
参考文献:
[1]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3,01:62-64.
[2]蔡海江,章可.当代大学生诚信水平与诚信观的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24:85-87.
[3]朱利娜.大学生诚信水平和诚信态度分析[J].阴山学刊,2010,2:125-127.
作者:杨楠 吴培杰 吴倩雯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