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教育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老师,学生应该去主动的适应这一变化,江苏省开启了校园网络建设,多媒体,电脑,语音室等基础设备的建设都促进了现代化教学的发展,也促进了高中物理教学的转变学习准备更加方便灵活
一、课前预习更加灵活
自主预习是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而重要措施,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预习仅仅停留在预习课本知识的水平上,学生很难获取除了课本知识之外的信息,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困难。网络技术的发展方便了学生查阅学习资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网络上还会有一些体验式学习,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老师可以建立讨论组,公共邮箱,博客等社交网络平台,通过社交工具通知学生一些学习上的安排,提前告知学生近期的而学习计划和学习安排,也会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了解,也建立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网络技术的发展,方便了老师的教学,使老师的教学计划更加灵活,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二、教学活动更加灵活
通过多媒体展示平台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方便展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可以通过可以通过视频交互系统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上课的过程进行适时记录,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活动设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深入浅出。不断的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活动要有渐进性。我的课程设计了三个活动、三个层次。比如,在讲解密度这一课题时,密度的测量、鉴别是第一个层次。对密度公式的推导、利用密度公式间接的度量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密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课堂设计的第三个层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将学生在实验课上的实验过程记录下来,通过录像回放找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避免该类问题产生的措施。
高中物理课堂上的网络教学也促进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的落实,在网络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可以很方便的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指导不同的学生时,会更加有针对性。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何其交流一些更深层次的知识,开拓视野,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网络技术的进步也方便了老师建立数据库,对学生的而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找出大部分同学存在的问题,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重点讲解,也可以将相关的资料进行汇编,发到公共邮箱,微信群,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比如,在实验课上,一些学生不清楚电表的读数方法,电表的又比较小,能见度低,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老师很难清晰的讲解电表的而读数方法,还得一个一个的交学生,在网络技术下,可以通过屏幕模拟演示电流表的读数方法,通过几次的练习,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学会了了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高中的物理教学活动更加方便,灵活。
三、教学评价更加灵活
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老师要适度的引入媒体,不可过分使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价是一项比较难完成的工作,并且评价的项目,流程也较为死板,将网络技术引入物理课堂。教学评价可以通过演示工具,电子白板等网络形式进行,方便老师教学评价的评估,形式更加新颖灵活。
四、知识巩固更加方便灵活
在经过了预习,上课讲解等一系列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后,巩固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是掌握知识的最后的环节。网络技术的应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课后能够复习知识的材料只有课本和笔记,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全面,知识的扩展性不强。有了网络技术后,学生可以在课后对老师讲课的PPT进行复习,也可以观看老师的上课的视频,学生也可以通过查阅网上的资料对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扩充,增强对知识的了解。网络技术的应用巩固了学生的物理知识。但是要注意对学生上网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不要沉迷于网络,正确的利用网络技术。
五、使用网络多媒体的注意事项
1.正确的认识到使用多媒体的目的,使用多媒体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有些课题不适合用多媒体讲解,老师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决定授课方式。
2.老师也会有不能够解答的问题,当遇到这种情况时,老师可以通过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培养学生的网络意识很重要,学生可以自主通过浏览相关的网页,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网络知识的习惯,拒绝大型的网络游戏,拒绝黄色暴力的网络信息,合理的利用网络。
六、结论
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变化,很多人很多行业不能适应这一社会大趋势,被社会淘汰。高中物理教学的课程设计应该努力的适应这一社会趋势,充分的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作者:李昕治 单位:辽宁大连市信息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