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英语学界中国信仰仪式音乐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关于英语学界中国信仰仪式音乐研究的评述,基于对西方民族音乐学相关英文文献的全面整理、分类与研读,在时间脉络上主要截取1985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并将焦点集中在学者们持续深入研究的三种领域:汉传佛教仪式音乐研究、道教仪式音乐研究和民间信仰仪式音乐研究。透过此类型化方式及对典型研究成果的述与论,分析诠释民族音乐学英语学界中国信仰仪式音乐研究的整体趋势与理论取向,并为中国学者的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可资比较的方法与视野。 
  关键词:仪式音乐 英语学界 民族音乐学 中国研究 
  作者简介:杨晓,民族音乐学博士,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员,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综观英语学界近半世纪以来关于中国音乐的整体研究,“信仰仪式音乐”是贯穿其学脉的重要话题,其历时一脉的关注常不离宗教祭仪及民间信仰中的用乐仪轨;而共时一脉更牵涉到汉族及诸少数民族传统信仰仪式中对音乐的表演。这种研究路向,一方面呼应着研究对象(中国传统音乐)整体上民俗化一仪式化的自身特征,一方面回应着研究主体(西方民族音乐学)之“文化中的音乐”与“作为文化的音乐”的研究精神。整体而言,英语学界关于“信仰仪式音乐”的研究在当代呈现出多’元的志趣,来自宗教学、神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者,从不同学科视野介入中国仪式研究的同时,也往往牵涉到与仪式常相伴生的仪式音乐。不过实际情况是,非音乐学学科对仪式音乐的涉猎往往流于浅描并多将音乐沦为诠释信仰观念、仪式行为的注脚。尽管荣鸿曾等学者曾整理出版过中国仪式音乐研究的英文文集《和声与对位:中国语境中的仪式音乐》,在加利亚诺主编的《权力,美感与意义:关于中国音乐的八个研究》中也有不少文献直接涉及到信仰仪式音乐,但时至今日英语学界关于中国信仰仪式音乐的研究尚未得到专题性的有效整理,而以个案形式散落在相关主题之中。鉴于此,本文就英语学界中国信仰仪式音乐研究的述与评,以“信仰仪式音乐”自身为核心,并将来自“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成果作为主要关照对象。 
  本文关于民族音乐学英语学界中国信仰仪式音乐研究的梳理,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全面整理、分类与研读,在时间上主要截取1985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不过本文的目标并不在于以“书目志”形式对这些文献做出一一陈列,而是透过类型化方式对典型成果做出细致述评,以分析其研究的整体趋势、总体特征与理论取向,并为中国学者的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可资比较的方法与视野。基于此,本文将焦点限定在学者们持续深入研究、也是文献指向最集中的三个领域:汉传佛教仪式音乐研究、道教仪式音乐研究和民间信仰仪式音乐研究。 
  一、汉传佛教仪式音乐研究 
  民族音乐学英语学界关于佛教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亚洲以及其他区域的亚裔人群中。2002年,格林、霍华德等5位学者联合撰文《佛教与亚洲音乐文化:文献概观与评论》,检视了半个世纪以来用12种不同语言出版的300余篇相关学术文献,并以专栏形式特别陈述了英语学界对于中国佛教音乐的研究现状。从其所列出的10余篇文献可鉴,“汉传佛教仪式音乐”成为英语学界中国佛教仪式音乐研究中明显的主流。尽管在1883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编写的音乐教科书中便可见其对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的记录,但论及学术意义上的专题研究却是相当晚近。1960年代毕铿为利维采录的田野录音所作的文字说明,应该是最早的音乐学英语文献之一。 
  1989~Iz3月,香港浸会学院音乐艺术系主办的“佛教音乐国际研讨会”是国际上第一次佛乐研讨的盛会。其中皮卡尔发表的《普庵咒研究》以及比恩鲍姆发表的《唐代佛教徒观想体验中的声音与音乐》可视为20世纪末英语学界对佛教音乐形态与声音观念研究的典型案例。皮卡尔的文章将以“普庵咒”为名的佛乐与俗乐搜集整理在一起,并对其不同的来源逐一加以比较分析,旨在讨论“同宗乐曲如何以不同形式‘生存’于不同品类的中国传统音乐中”。在关于唐代佛教徒观想体验的研究中,比恩鲍姆引用大量佛教典籍以追索佛教中感通经验与音乐的关系。作者指出当时的佛教徒相信在“像法”与“末法”时期,观想体验是接触神明的关键途径。颂神名号是观想的主要方式。作者不仅梳理出佛教文献中对于仪式音声的描述、主张与行为方式,而且进一步追溯着这种声音观想体验在唐代佛教徒中的实践。综观近半世纪的相关文献,英语学界对佛教仪式音乐的关注,在视野与方法上似可分为前后两段:前者更注重对仪式中音乐声音的形态描述以及对佛教经籍中仪式音声呈现方式的爬梳,后者则偏重于对仪式音声、仪式行为、宗教观念、社会场景、变迁过程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综合考量与分析。上述两篇文献代表了这前后两段之间的重要转型。 
  在2000年,陈碧燕、陈惠珊和蔡灿煌3位台湾学者以英文发表的中国佛教仪式音乐论文代表了近年来英语学界的主要研究成果,贝斯·玛丽·斯切潘斯基于2008年新出炉的博士论文则显现出年轻的西方民族音乐学者对中国佛教仪式音乐的研究兴趣。陈碧燕以其博士论文《早课与晚课:中国佛教僧团仪式、音乐与教义的实践》为起点,围绕着中国佛教仪式音乐的“描述-诠释”、“传统-变迁”两个视角展开。透过对“早课”与“晚课”的仪轨解析,在描述佛教音乐思想与佛教仪式音声实践过程、行为结果之三边关系的同时,陈碧燕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僧伽如何透过早课、晚课的仪式音声践行教义并体悟佛教精神?僧团如何通过特定的日常仪式建立起稳定的社会关系?个人如何在仪式过程与音声实践中达成对僧团的认同?为何在多流派且地方化的佛教音乐中,早课晚课的仪式音乐能在泛地域、长时段的历史过程中保持相当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如果说陈碧燕在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中,将佛教仪式音声置于传统佛教仪式、社会情境与地方音乐的大背景之下,那么她后来的研究则更进一步指向在资本全球化、多元文化交互流动中,当代中国佛教仪式音乐的变迁。在《纯粹的圣颂与大众的音乐:当代中国佛教吟诵的观念变迁》和《佛教吟诵、信仰歌唱与商业流行音乐:从仪式到摇滚咒文》两篇文章中,陈碧燕以相当局内的姿态试图厘清“佛教梵呗”与“佛教音乐”在概念与行为上的区分,并试图诠释“佛教音乐”这一提法为何在当代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等地取代了“梵呗”这一原本的局内概念;同时,透过对当下共时存在的三类佛教音乐(传统赞呗及经文吟诵、现代非寺院法器之乐器伴奏且加人中乐或西乐因素的佛教音乐、流行前卫反传统的佛教音乐)的对比反观当下社会中佛教实践方式的适应性变迁。陈慧珊在其伦敦大学的博士论文《死亡之声:福建佛教功德仪式中仪式专家和他们的口头仪式音乐》及后来发表的系列文章中,一方面探讨了民间佛教“香花”功德仪式的音乐形式、表演行为及其宗教意味,另一方面检视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环境与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到佛教仪式及仪式音乐的重新建构。陈碧燕、陈慧珊对佛教仪式音乐的关注均强调在变迁的文化语境中对仪式音乐传统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探讨。而蔡灿煌对佛教仪式音乐的研究则较多体现出他对“文化空间”的兴趣。他以英国几所佛教寺院为考察目标,更多指向对仪式音声传统在本域与异域间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英语学界中国信仰仪式音乐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4867.html

相关专题:喀什师范学院 海尔供应链金融


上一篇: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的新变异
下一篇:蒙古族敖包祭祀诵经音乐中的藏传佛教蒙古化因素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