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校园文化的意义与路径建构

【摘要】校园文化的建设既是师生成长的需要,又是学校发展的追求,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理应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建构与实践,也唯有如此,学校文化的建设才能走向正确的道路。

【关键词】校园文化;意义探寻;路径建构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75(2015)20-09-03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的管理在经历从粗放到精致、从无序到规范的裂变之后,一种新型的、人文的管理方式———“文化的引领”浮现在我们眼前。本文就基于当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寻求校园文化深层的意蕴与具体的路径建构。

一、校园文化的意义探寻

1.构建校园文化———人生成长的需求

(1)知识技能的获得需要文化。知识技能如果从字面来理解的话,那它就是一种具体的知识、一种具体的技能;然而将它置身于人类社会发展与传承的层面来解读的话,它就不仅仅是一门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人类探寻世界所形成的一种思维经验,更是人类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积淀的一种文化思想。因此在我们传承知识的时候,在训练技能的时候,就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小知识、一项小技能,而应将它置身于广博的文化视角下进行剖析,从而将其赋予思维的特性,赋予文化的节拍,而这一切的实现,就需要我们构建体系完备的教学文化,帮助教师拓展教学视野,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形成立体的教学路径。

(2)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文化。人类学家鲍亚士在《原始人的心智》一文中指出:“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人类行为和信仰所反映的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系统。”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谁也避免不了这种影响。文化对人的行为影响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正面的影响可以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审美上的享受,进而使人端正自己的行为;负面的影响可以让人沉沦、消极、彷徨、迷茫,进而使人丧失前行的脚步。因而构建健康的校园行为文化,愉悦师生的精神情怀,陶冶师生的审美旨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3)人格意义的建立需要文化。从文化的角度来剖析,人格建立不仅是人类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也是理解人生的一种方式,更是生命存在的一种高度。在中国的文化哲学体系中,人格建立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因而在人格形成的最美环境———校园中,就应延续中华博大的文化脉络,建构适合自己的文化特色,从而帮助师生在和谐的、共生的文化世界中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魅力。

2.构建校园文化———学校发展的追求

(1)物化的世界需要文化。在校园这个世界里,我们需要美丽的花园、整齐的校舍、宽敞的教室、干净的地面……需要一种从全方面影响、带动学生健康成长的物化环境,或许正是因为物化的校园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故而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400多年前就曾说过:“应把校园安排得美观些,让它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所以我们在创办校园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校园具体的环境中,希望通过文化的介入,让环境影响人、感染人、教育人,进而让这个环境像施教者一样具有积极的“育人”功能。

(2)制度的世界需要文化。学校毕竟是“人”的场所,有了师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主张,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这样就需要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师生的行为,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制度来引领、鼓励师生的发展,此时,校园的发展就需要制度的跟进,制度的建设就成了学校发展的不二选择。然而“制度”毕竟是文化体系下的“制度”,学校的制度只有与现行的主流文化相协调,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立校园的制度就自然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和渗透。

(3)发展的世界需要文化。从人类教育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可以将人类的教育划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行为育人”阶段,即教育者利用自身的行为来传承教育教学的内容,比如通过“言传身教”的手段,使受教育者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学习手段,并以此奠定了人类“学”的基础。二是“知识育人”阶段,即教育者将人类积累的经验总结提炼为“知识”,以此传承传授。比如通过设立学校的方式让受教育者以最快的速度获得生成、发展的技能和经验,这一方式能极大地提高教育发展的高度与广度,并奠定人类智慧的基础。三是“文化育人”阶段,即教育者利用知识的传承、思维的训练、行为的塑造、精神的熏染将人类成长的智慧融为一体,通过浸染、熏陶等手段来感化人、教育人,以便让受教育者获得全面的、深层的发展效果,并以此奠定社会深远的、高速的发展基础。由此可见,文化育人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理性选择,更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3.构建校园文化———社会赋予的使命

(1)构建校园文化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竞争是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个人、集体生存的手段。当下,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学校也不例外。那么学校如何在激烈竞争下更好地生存,就成了我们学校建设者必须思考的话题。从学校建设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建设层面,二是制度建设层面,三是文化建设层面。其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灵魂和旗帜,是学校建设的核心,更是学校竞争力的显著标志。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涵盖着学校管理的层层节节,包含着人们行为的林林总总,彰显着校园气息的方方面面。打造校园文化,可丰富学校办学的内涵,提升学校的品位,增强学校的底蕴,可让学生在博大的办学思想下茁壮成长,可让学校在竞争中不断壮大。

(2)构建校园文化是促进文化大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都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纲要,要求全社会行动起来,努力打造一套先进的文化体系,以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学校具有选择、传承、创造文化的功能,它担负着文化再创造、再发展的使命,故而学校往往会成为一个乡镇、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文化集散地”,表现在:首先学校是一个教育和科研单位,仅从资源的角度来说,它拥有着大量的知识人才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在传承、创新、传播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次在思想意识方面,学校是最富有创新机制和科学严谨的探求精神的,在文化建设方面将具有其他单位所没有的超前意识和开阔视野,这种超前意识和开阔视野能引领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构建校园文化就成了促进文化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3)构建校园文化是实现人才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社会化、国际化将是个人生存和民族发展的坚强后盾。而人才社会化、国际化就必然需要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机制的社会化、国际化。打造开放包容、具有国际视野的校园文化就可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多学科、多维度、多种类的学习交流活动,就可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创造、发展提供必要的舞台,就可为人才的社会化、国际化提供有力的支撑。所以构建校园文化是实现人才社会化、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舞台与前进方向。

二、校园文化的路径建构

1.理念文化———校园文化的灵魂

“理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建构校园文化的开始。”理念文化不是凭空臆造,而是一所学校历史发展的积淀,是学校在文化方面上下求索后的理性折射,更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方向,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优秀的理念文化可以凝集人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优秀的理念文化可以为师生的发展指明方向。然而由于理念文化是一种属于“隐性”层面的不易触摸的思想,同时它又是属于“共性”层面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故而学校的理念文化的确立,就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打磨、推敲。首先要从“地域文化”的宏观层面来确立学校文化的基本维度,其次要从“历史传承”的纵向层面来梳理学校文化的历史意蕴,再次要在对“文化自省”的反观审视中确立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最后要带着“文化重塑”的勇气魄力来规划学校文化的基本框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的理念文化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追求的目标、精神的依托。

2.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的保障

从表现形式上看,学校的制度文化一般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生手册、管理体制、检查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的条文。它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为此,建立学校的制度文化就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权衡。首先体现人本管理的原则。制度的初衷不是惩罚,而是规避,所以制订制度就需要从人的角度思考教师需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当我们从师生、社会的角度来制定学校的制度,师生对制度的认可与执行就会增强。其次要体现合作意识。制度不是一个人的凭空臆造,而是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具体操作时梳理、总结的智慧结晶,因而学校制度的制定就必须体现出教师的民主参与,彰显各层管理的智慧,从而使制度更具包容性、操作性,使之成为全校师生行动的指南。再次要体现学校的理念文化。制度只有在理念文化下确立,才具有价值内涵,才能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脱离了学校理念文化的制度,是没有生命气息和意义的。

3.课程文化———校园文化的载体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依托与凭借,因此打造课程文化就自然地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首先要有正确的文化价值和理念思想。同一个文本,站在不同的文化认知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体系会赋予同一个文本不同的内涵,为此打造课程文化,就必须基于正确的育人价值与理念的文化体系,让课程的核心价值与学校的文化内涵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次要有完整的体系和实施框架。在落实回家的三级课程中,更要基于学校的传统与文化脉络,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学校文化底蕴的校本课程。再次要有明确的目标体系。文化不是口号,而是一个具体的行动方向与目标。打造课程文化就必须制定出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纵观学校的发展历史,“教书育人”无疑是课程文化存在的价值,无疑是学校文化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应在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层层推进、有序开展,将课程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共通共融。

4.主题文化———校园文化的标识

主题文化是基于学校的特质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文化载体的总称,凡具有特色的学校,都会孕育出一系列具体的自身文化体系的主题文化,它会将学校的厚重历史、发展追求、精神特质等有机地融合,从而向世人展现出它的不同。没有主题文化的学校,犹如没有眼睛的睡龙,显得毫无生机,因而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主题文化就显得特别重要。首先要提炼学校的文化特质,基于学校的文化物质而建构系列活动。其次要形成立体的文化活动载体,力图从各个角落渗透学校的文化内涵。再次要开发经典的活动项目,让这些经典活动成为学校文化的亮丽名片。总之,学校文化的建设既是师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追求,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理应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实践与打磨,唯有如此,学校文化的建设才能走向正确的道路。

作者:张辉 单位:淮安市洪泽县实验小学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校园文化的意义与路径建构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192225.html

    相关专题:军事历史研究 建筑论文网


    上一篇:研究我国非实体哲学思想观
    下一篇:膜工艺对电镀废水处理工程的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