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建设为人民幸福提供物质基础
(一)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民生本位”是提升GNH的必要前提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国民幸福虽是多维度的,然而,客观而论,国民幸福的衍生首先是源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物质富足而获得的物质幸福感受。马克思曾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穷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3]”从经济发展视角审视并提升GNH,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我国国民整体生活质量的飞跃性提升,国民幸福感亦由此获得一定的提升。没有经济发展及其创造的雄厚物质文化财富作支撑,国民幸福就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虚无缥缈而不可实现。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实践而言,民生问题的解决和国民幸福的实现须依赖于社会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科学发展观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发展原理,将发展视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始终秉持积极发展的首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当下的中国应积极践行科学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致力于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力求以最小化的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创造最大化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效满足国民的物质利益需求,不断提高国民物质生活水品和整体生活质量,着力解决注重民生问题,这使新时期国民幸福的实现获得雄厚的经济基础成为可能,“发展是硬道理,是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亦是人类幸福的本质诉求。只有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为国民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从而解决住房、医疗、教育和就业等诸多民生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文化保障,国民享受的幸福才成为可能。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上深刻彰显出“民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而这种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民生本位”正是提升GNH的必要前提。(二)正确处理GDP与GNH的关系国民幸福是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形式的最高诉求,淡化甚至消解国民幸福的向度经济增长,将会失去其现实意义和应有的价值旨趣。科学发展观将改善民生、提升GNH视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强调任何时候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其终极价值归宿都在于最大化增进国民福祉。在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下,秉持经济发展的首要性和必要性不是为了争排名、摆政绩,而是为了让百姓尝甜头、得实惠,衣食无忧、住行不愁。近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并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正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国民幸福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演变,已悄然从“生存型”过渡到“发展型”,“从吃饱肚子”转化为“体面生活”,从单一的物质幸福感升华为多推的立体幸福感。这说明,科学发展观正在并行将使经济发展有效转化为国民幸福,为国民幸福的实现夯实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经济增长与GDP增长虽然并不必然带来GNH提升,但是,GDP与GNH的关系也并非多数人所误读的那样,是简单、狭隘的二元对立关系。事实上,我们只要切实秉持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就完全可以通过GDP的健康增长来实现GNH的稳步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袁钢明指出“GDP健康增长非常重要,但如何让普通老百姓切实感受到GDP增长对于生活福祉的改善,更为重要,这才是增长GDP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的首要性和必要性应力求实现GDP健康与GNH提升的自觉契合,即社会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增加GDP、做大做好经济“蛋糕”的同时,应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有效推进居民增收创富、增进国民福祉,使GDP增长为GNH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同时,通过GNH提升来激发群众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的热情和信心,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和生命活力。事实证明,偏离GNH这一软指标,GDP增长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旨趣,而游离GDP这一硬指标,GNH提升也是一种奢谈。科学发展观有效拖动了GDP和GNH之间的共振、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形成,及时GDP整张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幸福意蕴,亦为GNH提升夯实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科学发展观将GNH提升视为GDP增长和整个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诉求和终极目标,即使总体思路上对经济发展和国民幸福之和谐统一做出系统规划和战略构想,亦从具体层面对经济发展过程,经济模式和经济结果如何体现并实现国民幸福做出合理预设和科学部署,有效解决了社会体制转型期经济发展对于国民幸福实现可能发生的“伊斯特林悖论”现象,即“幸福悖论”现象。此种现象的产生源于片面关注单向度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发展路径对于国民幸福实现路径的背离,即纯粹的经济增长本身无法增加国民幸福感,甚至其过程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一定的痛苦。科学发展观始终秉持经济发展的首要性和必要性,并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置于实现国民幸福的价值目标之上,强调以增长国民福祉为经济发展的价值归宿,其视域下的经济发展过程本质上是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自觉契合的过程。
二、“五位一体”的发展是实现人民的立体化幸福的必然路径
(一)发展和幸福都不是单向度的国民幸福不是单向度的概念,而是一个多维化源于人的幸福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维度的支撑,故而影响国民幸福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各种因素合纵连横的综合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保障国民幸福的物质基础,政治因素是提升国民幸福的政治保障,社会因素是增进国民幸福的发展空间,文化因素是增进国民幸福的精神动力,而生态因素则是增强国民幸福的环境保证。传统上将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并将经济增长等同于国民幸福之实现,在客观结果上导致一切发展实践都以追求物质财富最大为目的,而忽视、漠视甚至无视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诸多影响幸福的因素,由此阻碍了国民幸福的最大化实现。而在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下,社会发展绝不是感性的,纯粹经济化或物质化的单向的经济增长,国民幸福也不是一维的物质幸福,而是多维的立体化幸福.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发展,为新时期国民的立体化幸福的实现开辟了多样化,现实化的路径。就经济建设层面而言,科学发展观强调,只有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人自身的物质需求才能得以满足,可为保障国民收获得真实的幸福体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纯粹的经济建设所营造的是物质主义的“温床”,却只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单向度”的物质需求满足,并由此衍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而无法构建最大化的。持久的幸福。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出现的“中等收入陷阱”深刻地诠释了上述结论。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人国家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3000~5000美元)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而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陷入经济停滞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发展困境,并由此自生出贫富分化、民主乱象、就业困难和生态化错综复杂的民生问题,国民幸福效应随之递减。此时,如果不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同时兼顾政治、文化、社会记生态等诸多与国民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其他领域发展,那么GNH不仅不会相应提升,痛苦指数反而会增长。(二)践行科学发展实现人民幸福科学发展观不仅注重经济建设,致力于推动生产力稳定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强调经济建设应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实现“五位一体”的和谐发展,这有助于推动中国在“十二五”的时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规避纯粹的经济建设在国民幸福实现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悲剧性”结果,使国民在“五位一体”的和谐发展中享受稳定、持久的幸福。就政治建设层内而言,一个廉正的社会必能最大化地提升国民幸福感。而一个社会若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国民的各项民主政治权益得不到有效的政治保障,大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声音处于微弱甚至无语的状态,那么,国民难以获得普遍的幸福感。鉴于此科学发展观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亦注重政治建设,要求各级政府有效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群众有序的民主政治参与并不断提升群众政治参与能力,切实保障群众各项政治权益的有效行使,力求为提升国民幸福营造民主、平等的政治氛围并提供有效地政治保障。就社会建设层面而言,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社会管理,畅通民意渠道,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培育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努力满足群众多样化利益的诉求,力求优化国民幸福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就文化建设层面而言,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鲜活、生动的“文化民生”能带给国民愉悦的精神享受,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2011年“两会”提出的“文化民生”文化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等观点鲜明的昭示出:一个幸福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文化发达的社会。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仅将增强文化软实力切实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强调“文化惠民”,要求各地大力提升文化的凝聚力、服务力、创造力和传播力,着力锻造百姓的“文化自觉”,力求为增进国民幸福营造进步、自由的文化氛围并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就生态文明建设层面而言,美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健康之源。科学发展观始终秉承科学的发展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力求为增进国民幸福营造“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游的绿色家园。一个能不断满足国民物需求、政治需求、社会需求、文化需要和生态需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一个能让国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国民才能深刻的领悟到现实的、持久的和多维的幸福。科学发展观强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诉求的正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的社会样态,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并行不悖地发展,充满温馨、和谐气息的“美丽中国”图景,亦为新时期国民幸福的实现奠定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自觉契合的基础,使国民幸福牢固建立于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获得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有效地政治保证、广阔的发展空间、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可靠的的环境保证,为国民在社会的和谐发展中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切实感悟深刻而持久的幸福、多维而现实的幸福,开辟了多样化现实化的路径。[4]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理由去想象,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引领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之时的中国,将成为一个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更为优美的国家,将成为一个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作者:许宁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