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现代农业信息化论文

1奶业生产信息化发展情况

1.1奶牛育种管理信息化

目前,我国奶牛育种管理信息化工作主要依托中国奶牛数据中心开展,奶牛数据中心配置了采用双机热备技术的数据库服务器、大容量磁盘阵列、网络服务器、数据备份磁带库、智能安全系统等高端设备,并通过光纤接入互联网。在数据中心现有设备设施的基础上,整合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系统、良种登记系统和全国青年公牛联合后裔测定系统,研发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荷斯坦奶牛网络育种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在线进行选种选配方案制定,进行荷斯坦牛系谱血统、生产性能、繁殖状况、遗传素质等信息的详细查询,改变了我国奶牛数据信息散乱的状况,基本实现全国奶牛数据从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及存储到综合应用的一体化管理,从而具备了较为先进的奶牛育种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为加快奶牛育种进程提供了科技支撑。各地也积极探索,比如宁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推动奶牛育种信息化管理,研发了《宁夏登记牛管理系统》V3.0版管理软件,开发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宁夏奶牛登记管理平台、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信息平台,通过这些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及时准确掌握奶牛场生产动态信息变化情况,为广大奶农提供奶牛育种技术服务[1]。

1.2奶牛生产信息统计监测信息化

2007年,国家农业部发布《关于加强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的意见》,开始建立奶牛生产固定监测点,重点监测牛奶主产省的生产情况,将全国奶牛主产省纳入监测范围。按照对称等距抽样的方式选择50个县作为监测县,每个县选取5个行政村,共250个定点监测村。每个省(区、市)按自身奶牛养殖规模情况,确定统一的大、中、小3个规模档次。每个监测村按照本省(区、市)确定统一的规模档次,分别选取1户养殖户共3户作为定点监测户。主要统计奶牛养殖户生产情况,包括奶牛存栏数、成母牛比例、生鲜乳产量、成母牛单产、生鲜乳价格、精饲料价格、生鲜乳质量情况、奶牛养殖户经营收益等,初步打实奶业生产信息化监测基础。2008年,国家又启动实施了“百场(厂)千村万户”建设计划,对主要畜禽品种生产情况开展定点跟踪监测。目前,奶牛生产监测范围已覆盖700多个监测县、千余个村、万余养殖场(户)、1.3万个奶站、百余家工业饲料生产企业等,实现了生猪、蛋鸡、肉鸡、奶牛、肉牛、肉羊6大品种全覆盖,形成了涵盖监测村、养殖户、集贸市场、奶站、企业、种畜禽场在内的完整体系,初步建立了畜牧业生产监测系统、手机数据采集上报系统、智能数据分析系统、畜牧业灾情调度评估系统等软件平台,完善了畜牧业生产监测预警系统,生产指挥调度信息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1.3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管理信息化

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生鲜乳收购、运输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日趋完善,全国各地大力探索建设以奶站奶车视频监控、奶站奶车GPS定位为主要手段的监管体系,在奶站挤奶间、储奶间、装车处以及奶车上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初步实现了对生鲜乳收购、运输和加工前贮存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全程监管,依据监控信息依法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能和监管水平。各地结合实际,对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信息化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奶业信息平台的建设,建成了“信息田园奶业信息化服务平台”[2],依托公共互联网、结合物联网技术,以奶户手机、奶站和乳品加工企业POS机作为操作工具和信息传输载体,实现奶帐统计结算电子化,达到精准掌握生鲜乳数量;以GPS定位和奶车罐口开启电子抓拍为手段,无线上传图片管控奶车的营运过程;以在奶站关键点安装摄像头和通过传输现场实时画面为依据,管控奶站的收奶行为,有效防范了非法添加行为,保障了生鲜乳收购和运输环节的信息可查、可视和可追溯。

1.4生鲜乳质量安全抽检信息化

2009年以来,国家农业部门围绕生鲜乳质量安全重点工作,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3],先后建立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网站、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结果上报系统、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监管系统,初步建立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管信息网络平台。其中,生鲜乳监管网站主要面向各省(区、市)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执法和质检单位,用于监测结果、通知通告、形势政策等信息发布和省际间工作信息交流;生鲜乳监测结果上报系统已在40多个部省级生鲜乳质检单位安装应用,实现了监测数据在线上报、批量上传下载、快捷查询汇总、报表生成等服务功能;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监管系统,主要用于收购站和运输车电子化管理,实现站、车信息实时更新、动态跟踪和在线联网监控。

1.5奶业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奶业生产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奶业政策咨询、数据信息共享、技术指导、疫病防控、电子商务、互动交流等功能陆续拓展、不断延伸,奶业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有3个明显特征:第一,突出奶业信息和数据共享。以中国奶业信息网、中国奶业协会信息网等网站为平台,及时发布奶业法律法规、政策解读、行业动态、技术推广等信息,通过数据共享与互动交流平台,加强了政府、奶企、奶站、奶农等相关主体间的沟通协调。同时,适应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利用微博、微信、短信等平台对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回应,正确引导大众舆论,为奶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第二,强化奶业市场信息分析与研究功能。通过收集、汇总、分析行业数据,使奶业发展动态、数据信息统计、情况分析等实现了实时化,提高了行政效能和标准化管理水平。第三,建立第三方社会化主体服务应用。为满足奶农、奶企等主体需要,不断丰富信息化服务需求,持续完善奶业信息化服务功能。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奶业数字监管平台在奶资结算、畜牧防疫、政策咨询、信息传递等方面的辅助功能逐步完善,有效保障奶农、乳企、奶站等各方利益,力求功能与效用最大化[2]。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奶业生产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和信息服务还不能满足奶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基础条件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强,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推广工作难度大。一是信息化基础条件薄弱。奶业涉及的主体多,全国奶牛存栏量300头以上的养殖场有8000多个,奶站1.3万个,运输车近8000辆,还有约200万奶农[4]。奶牛养殖场、奶站多分布在偏远的市郊和农村,交通不便,通讯网络差,多数奶站基础建设落后,部分奶牛养殖场没有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条件。各地推进信息化力度也不同,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在设备投入和运行维护等方面无法保障。二是先进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首先,表现在数据自动化采集尚未实现。目前生鲜乳生产数据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定点监测村、户的数据信息人工录入网络平台获得,对生鲜乳收购、运输环节的监管数据主要依靠人工采集,而人工信息采集的物力、财力、精力耗费大,数据误差大,时效性不强。其次,表现在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地区已建的奶业网络平台,信息资源分散,标准不统一,应用共享缺乏统一的数据支撑平台。信息发布渠道不健全,有效信息滞后,难以形成合力。三是信息化技术推广难度大。乳企、奶站和奶户对信息技术认识不一,加上信息服务功能支撑不足,全面理解和应用需要一个过程,使得信息化技术推广的难度大。比如齐齐哈尔市奶业数字监管平台推广阶段,不少乳品企业、奶站和奶户对信息化应用认识模糊,出于各自生产和经营利益考虑,不愿改变已有的和已形成的生产、管理和协商模式,消极、观望甚至抵触情绪较大,推广工作进展缓慢。四是信息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奶牛养殖场在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多数都存在着零散化、兼容性不强等问题,因许多关键技术和设备引进国外,软件升级费用高、实用性差。国内信息系统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造成研发成本高,软件建设与国外硬件设备不兼容,对接难度大,行业技术壁垒问题突出。五是人才队伍建设落后。我国奶牛养殖仍以散户饲养为主,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占35%,奶业生产水平不高[5]。信息化条件下,奶牛养殖数字化、生产分析定量化、牛场管理精细化、挤奶配料电子化的运行模式需要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而我国散户养殖为主,奶农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传统的养牛模式难以改变,专业的人才严重缺乏。

3措施及建议

当前,奶业生产信息化的建设和国家现代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与现代化畜牧业建设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其中奶业生产监测过度依赖人工,收购运输环节监管信息手段亟待开发,质量安全预警能力仍然薄弱,信息安全服务功能严重不足等问题突出。因此,立足实际,建议亟需从眼前和长远两个方面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3.1当前亟需采取的措施建议

首先,抓紧开展奶业生产信息化建设试点调研,选择奶业发展和信息化条件基础较好的省份率先开展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和监管信息化示范建设,发挥试点示范带动效应,总结经验,化解系统建设风险,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和措施,确保奶业生产信息化建设在推动现代奶业建设,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次,尽快启动构建部省市县四级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环节监管的信息技术与服务体系网络,推广基于RFID奶牛身份信息和基于二维码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的应用,满足各级奶业主管部门、养殖场、奶站、奶农对信息化手段应用和服务的需求。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与通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合作,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建立健康、可持续的生鲜乳生产和监管公共信息服务运营模式。最后,加强奶业生产信息化的安全保障,构建信息安全基础环境,逐步建立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生鲜乳生产和监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生鲜乳生产和监管人员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水平。

3.2未来应着重采取的措施建议

长远来看,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投入,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奶业生产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必须放在优先位置,有组织、有步骤地整体推进。应在农业行业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有序开展。各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要落实分工,做好本地区项目具体实施和执行工作,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任务明确,注重服务和实效,解决信息化建设具体实施中的各类问题。二要建立健全制度。研究制定奶业生产信息化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从规划布局到资金使用、地方配套、建设实施、落实监督、考核评估等形成一整套规范管理制度,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上到下组织得力、衔接有序、规范运行。三要注重培训考核。重视各级培训和考核工作,采取专家、政府管理人员、各方共建主体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方式,研究制定培训计划、确立考核标准,完善培训内容及考核评价办法。通过培训,加强信息化的应用与推广,进而提高奶业生产效益。加强督促检查经济期刊、过程考核和效果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通过考核,进一步完善各项运行机制,促进其高效有序地运行。

作者:郭利亚 梁海军 刘媛媛 葛怀礼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现代农业信息化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184288.html

    相关专题:赤峰学院学报 证券投资风险控制


    上一篇:云计算下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