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作品民族性及其意义
音乐的民族特点即音乐的民族性,是民族传统文化在音乐中的体现。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其生活习俗与传统文化,这些民族的人们用其文化构建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音乐文化。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家,他的创作必定要根植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如果失去了这片土壤,他的创作则抛弃了民族之根,也就是缺乏思想性。在专业的音乐创作领域中,要做到如何存承及发展民族传统音乐,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因为只有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才能使优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得到发展和繁荣。“离开民族性的文化,不是具体的真实存在的文化;不表达时代特征的文化,必定是僵死的文化”。德国音乐家舒曼曾经在《音乐家生活守则》中告诉青年音乐家:“要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乃是最优美的旋律的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视野,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特征。”这种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就是人类文化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人类的发展,正是在这种一元与多元的统一中前进的,这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①。
二、印青音乐创作及其音乐元素分析
对于传统音乐的存承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责任与担当,都是印青在任何时候创作都不违背的原则与根本。“我在创作作品时一直在追求不同的风格,最怕是重复自己。什么都喜欢试试,洋的土的,摇滚的通俗的,河南梆子,京韵大鼓,板腔体……揉进我自己的感觉,创作一种新形式。有时觉得很难,但从骨子里支持我的还是音乐本身的力量。我觉得创作时不仅仅是简单的技巧变化,而是最大程度契合时代。②”所以,印青的创作并不纠结与现代或是传统。一贯坚持传统与现代并用的原则。因此,印青对于传统的、民族的元素非常的重视。在创作中,印青广泛的采用江南音乐元素、西北音乐元素和西藏音乐元素,来推陈出新,不断超越自己。这并不是讨好传统文化,而是恰如其分地、如同溪流注入江河一样的,与他的音乐创作不可分离。
(一)江南音乐元素
歌曲中的民族性特点是印青创作最初的基点。生于南方的印青在骨子里就有一股灵气,集南方音乐细腻、婉约与一身。例如他的早期作品《采桑小路》(谱例1),悠扬的笛声作为引子将音乐引出,清新的旋律,跳跃的音符,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幽幽小路。《采桑小路》的歌词以江南水乡生活和当地的农耕劳作为特色,悠扬婉转的旋律中透露出采桑姑娘虽然辛苦劳动,但是内心的喜悦却是萦绕耳边。这首声乐作品采用民族五声调式写作而成,以徵音为开端,旋律多采用级进和小跳,再少有的大跳后往往立即运用反向级进,这样使得整首作品的旋律平稳,没有较大的起伏波动,体现江南水乡的温柔与灵动。作者为体现出采桑姑娘对采桑之路的不舍,采用了重复乐句的写法,不仅完美的展现了采桑姑娘的心情,而且重复的片段也体现出了江南女子的呢喃细语。这首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滑音、倚音的运用,多为大二度的滑音亦巧妙地展示江南音乐的细腻风格。
(二)西北音乐元素
陕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的音乐风格属于西北地区的民族音乐。高原为主的西北地区使山歌成为西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如“花儿”、“信天游”、“爬山调”等等。印青与屈塬共同创作的《西部放歌》(谱例2)就是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音乐元素。在这首歌曲中,创作者运用了陕北民歌常用的创作手法——起兴的手法,歌词“哗啦啦的黄河水日夜向东流,黄土地的儿女哟跟着那太阳走”旋律高亢,节奏较为自由,体现黄土高原的宽广与豪迈。最为突出的是“哎”一句,大二度的级进进行以及上下滑音的运用更是增添了歌曲的陕北味。在“跟着那太阳走”一句,上方四度的大跳掀起了音乐的又一次高潮,紧接着旋律开始下行,加入了临时变化音,这属于陕北民歌独特的调式音,在秦腔和眉户中都有运用,俗称“苦音音阶③”。整首歌曲,在第一段描述了勤劳的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生活变的丰富多彩起来。在歌曲的第二段,讲述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西部人民改造家乡。整首歌曲的旋律的进行带有陕北信天游的重要特征:“下句往往是收拢性的,旋律线条向下发展,从音乐形象上是情绪高涨之后的感叹④”。创作者将歌曲前奏的音乐用长号来演奏,体现出了吹响了西部发开发的号角,与歌曲主题形象非常的契合。在歌曲的间奏部分,作者借鉴了民歌《十三里铺》的音乐元素,但是速度比《十三里铺》要快,音乐较为舒展和开阔,旋律更加优美。与此同时,加入唢呐的演奏更加的突出陕北民歌的特色。
(三)西藏音乐元素
我国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风格各式各样,随着《青藏高原》、《在那东山顶上》等藏族风格的歌曲流行开来,作曲家跳出了对汉族等地区民歌的选择,转而研究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其中包括印青创作的《天路》(谱例3)。这首歌曲用藏族姑娘的口吻讲述了当地人民对青藏铁路的期盼。歌曲的前奏部分就融入了藏族音乐元素。前奏音乐部分用交响乐来表达,构成了两个变化反复的乐句。当观众听到第一乐句时就感受到了广阔的青藏高原,但似乎还没切身的感受到它的宏伟与壮观,而紧着着变化反复的第二乐句,通过织体的加厚,演奏力度的加强,使听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了青藏高原的壮观。第一乐句较为舒缓,而第二乐句则较为恢弘,这样的处理既不显得简单的重复而又在变化反复中加强的音乐主题的形象。在反复的第二乐句结尾处的长音的运用,巧妙地缓解了前面音乐片段的紧张感,悠长、舒缓的长音为演唱者进入演唱做好了准备。与《青藏高原》相比,《天路》在开始出并没有“呀拉索”那悠长而又宽广辽阔的浓厚藏族风格,但是整首歌曲在舒缓中的进行,依然表达出了藏族音乐的特色。这就体现出创作者印青对于藏族音乐元素的运用恰到好处。整首歌曲运用了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中藏族音乐常用的羽调式写作而成,其中偏音B的运用使得整首作品青藏高原的气息。在用词方面,《天路》没有像其他藏族民歌中加入短促有力的衬词,如“啦里嗦”、“巴扎嘿”等。但是为了更好的体现藏族音乐元素,在整首歌曲的副歌部分的第一句结尾用了“也”为衬词,并用下方大二度的音程准确的体现出藏族的民歌风情。创作者在“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这一句巧妙的避开了藏族音乐风格,但是在结束句“各族儿女欢聚一堂”中又加入了藏族音乐元素。将平静与柔和、恢弘与广阔全部揉进了这首作品之后。
三、结论
在印青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是无形的价值。江南婉约与唯美的元素、陕北豁达与高亢的元素、藏族辽阔与豪迈的元素都准确的体现在创作者印青的作品中。他能够准确地抓住音乐素材,从专业创作者的角度捕捉到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的音乐形象。他的创作也没有脱离时代的步伐,音乐创作中民族因素的应用鼓舞着人民热爱生活,激励着广大战士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印青的音乐创作在继承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发扬了民族特色,不仅陶冶了广大人民的情操,提升了大众审美境界,同时也为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我国音乐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者:田野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