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人力资本失灵及宏观社会结构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已有研究认为,由于东北下岗职工存在由收入、阶层和社会态度等方面促成的“人力资本失灵”。这种现象使得原有的产业工人无法运用其人力资本存量完成二次就业的状态。因此,从理性经济人假设模型出发,对犹豫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结构性失业进行判别和分析,将对研究东北失业问题提供了兼具社会和经济双向特点的思路,同时也必然为岗位培训为主的提供更为贴近生活的政策建议。在有关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理论探讨中,学者大多倾向围绕着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和国企改革的产权理论方面展开。如此思路将资金和技术放在了解决东北问题的第一位。但影响东北崛起的除了经济和技术层面的补给外,还有必要关注社会结构其对社会发展目标的限制和束缚。因此,有必要在比较宏观的市场化程度的区域性社会结构差异和相对微观的传统体制和单位制组织的社会结构对下岗失业群体人力资源影响的有关方面作出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和市场经济体质共同影响社会生活,同时不同地区市场化的社会结构对人们的影响在区域之间的不同。市场化结构地社会生活的影响,包括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微观层面对人力资本失灵问题进行分析,将能够在洞悉下岗失业群体人力资源本身局限性的同时,进一步地挖掘出人力资本之所以失灵的深层次原因。显然,这种深层次的原因也反映了宏观层面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毕竟,当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后期进入的市场体质交融在一起时,这种全新的社会结构会完全地颠覆原有以户籍为划分标准的社会类型。即,传统以户籍为划分标准的二元社会结构应被体制内和体制外这两种凸现经济体制和社会机构的标准所取代。在这种新型划分标准下的社会模式可以成为新二元社会结构,它以市场化在传统体制逐渐让予出来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为前提,以依托于两种不同社会机制上的群体理念和习惯特征来区分。而依托体制内外的新二元社会的划分标准也为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失灵现象的社会结构分析做出了绝佳的理论铺垫。

二、人力资本失灵问题的宏观社会结构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市场化差距差异显著,社会生活开始受到市场化影响增强。因此,用经济人假设的理性选择理论对人力资源失灵现象进行研究时候,若忽略各地区的宏观市场化程度时,将有可能是其分析结构大相径庭。因为,经济改革所带的直接后果便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化。东南沿海地区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因此较东北更早和更快地接受了市场化体质。因此,东南沿海地区的整体社会生活更多地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位制的组织结构影响较小。反之,东北老工业基地一直作为国家重工业的要地,一度拥有着让人自豪的钢铁、煤矿等传统企业。这些传统企业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就具有大而全的特点,对职工的生活实行一揽子全包策略,对产销也完全依靠国家计划。因此,在某成程度上来看,这些机构似乎天生对市场体制“免疫”。虽然,随着经济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一些大型企业开始在产权和管理形式上努力做出创新,但是毋庸置疑这些创新都是有限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滞后与国家整体经济改革的速度。显然,这种对市场信号反应的滞后性与其收计划体制影响较深不无关系。在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中,国家以总设计师的身份出现,对资源进行调配和协调,起目的在于保证从经济从整体上处理平稳和有序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也没有必要对市场讯号敏感,因为一切供需关系都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操控。因此,东北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发展出对应的“等、靠、要”特质是尤其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的。此外,这种“等、停、靠”的特质还会进一步的延续至企业的职工中,他们也会默认地将企业组织对自己的管理融入到生活中,并具有类似的“等、停、靠”的个人生活特点。可以说,这种特质正是社会体制对社会生活渗透的一种具体表现。学者在研究中曾发现在东北地区存在农民工收益曲线上升,制度性失业群体的收益曲线下降的逆向互动。这种貌似悖论的现象背后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向配置发生配置的体现。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驱使,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巨大。大量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涌入城市,在没有特定工作选择的前提下,他们将能够很快地找到工作,并安家落户。另一方面,原本存在的制度性失业群体和那些期望进入体制内的大学生,将有可能暴露出他们原有的各种制度性内生的弱点,在单位制环境下形成的多层依赖关系严重束缚了他们自主择业和创业的选择。由于目前东北仍存在一些较为“强势的”传统体制内单位,因此制度性失业群体和期望进入体制内企业的大学生,必然具有某些非理性的就业态度。特别是,当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持续低落的前提下,这依然成为了东北经济腾飞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对于目前东北没有就业的两部分人中,均出现人力资本失灵现象是值得特别关注的。第一部分是40~55岁年龄群的弱势群体,由于他们的年龄问题、身体健康素质无法和年轻人相比较。同时,他们以往所学习的只是很难和市场接轨,因此难以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是意料之中的。同时,这部分人受到传统体制内思想影响较多,因此在择业的时候也倾向于挑选,进而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状态。而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则与之相反,他们虽然大多年轻、有知识,但是他们却也容易出现择业困难。这一方面是由于其心态造成,其父母的“重体制、轻市场”的传统观念会深刻地影响他们在择业时的选择。而另外一方面,现有大学课程设置的不恰当性,也使其无法讲所学知识迅速地转化成为市场所需,这也使他们没有办法更好地适应社会,进而出现“人力资本失灵”。因此,这两点因素的叠加效应,有时反而会让大学生就业显得更加艰难。与宏观的区域社会结构分析相联系,在社会政策方面,尽管中央政府已经投入巨额资金解决东北的就业问题。但是,人力资本失灵的现象却并不一定是能够依靠资金投入解决的。目前,大型国企组织仍然有较高的制度和技术门槛,因此这也决定了其注定无法吸收大规模的失业者。目前大多数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都明确规定了年龄和专业方向的限制,首先将40~55岁这一个年龄阶段的人员排除在外。同时,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此形式的用人规则也未必是恰当的。因为作为一些非热门专业的大学生往往相对更少有机会参加体制内的考试。因此,如果致力于更积极更长久的社会因素方面的治理,培育更有利于吸收失业群体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市场环境,促使弱势群体摆脱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提高人们自主选择和创业的意识,则更有治本的功效。事实上对于国企转制后衍生的失业群体,主动的市场化顺应和被动的市场化压力以及政府的积极引导工作一直没有停歇,只是受强大的单位制社会存在的影响和制约,市场意识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改善打了折扣而已。据此,在东北的人力资本失灵现象,不仅仅是经济结构的问题,而且是区域性的社会结构的问题。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问题,可能不仅仅在经济因素方面,而且更主要的是在社会因素方面。

三、相关政策建议

从宏观社会经济结构角度出发对东北人力资本失灵现象做出分析,可看出目前在政策措施上应该多管齐下。首先,应倡导更市场化的就业观念。在东北地区,一直都存在“铁饭碗”一说。人们倾向以进入体制内工作为荣,并认为自己一旦端起了国家的铁饭碗就是一辈子。如此就业观使人们容易就业前选择狭隘,就业后工作状态积极性差的特点。因此,政府有义务调整社会对就业的错误认知,使其了解到市场所存在的竞争机制。促使人们能够愿意进入到中小民营企业,饱含热情的工作。其次,应深化传统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虽然东北地区的大型国有企业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产权和管理革新,但和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管理对比,仍存在欠缺。政府对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保护政策,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其他民营企业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但是,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先天优势,对促进市场良性竞争和充分就业有莫大的好处。再次,针对不同人力资本失灵的失业群体,应有针对性的解决政策。群体身份认同理论认为,当个体隶属不同群体时,将有不同的认知态度和考量。因此,大学生和40~55岁年龄段的失业群体看待失业时也必然有不同的观点。所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将施工管理论文能够行而有效地使其接受,达到政策效果实施最优化的状态。

作者:陈阳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人力资本失灵及宏观社会结构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172117.html

    相关专题:包头医学院 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上一篇:工程建筑测量技术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