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像一首音乐美妙的序曲,像一篇美文扮靓的“凤头”。“导入”运用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导入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作如下几方面探究。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导入,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结合学生兴趣的导入
兴趣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助推器,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时,就会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我们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去设计导入。比如,学生喜欢情境教学形式,喜欢唱歌、做游戏等,我们应灵活地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创设令学生感到愉悦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贯穿于课堂学习的始终,让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执教9AUnit2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有关彩虹的视频资料,美丽的画面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播放结束后,他们意犹未尽,这时我拿出一堆五颜六色的彩色卡片,请每个小组同学们从这些卡片中找出彩虹的七种颜色,并按着顺序排好。同学们跃跃欲试,大部分同学都念着red、orange、yellow、green、blue、purple并排好颜色的顺序。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们明确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再如,初中学生们非常喜欢游戏活动,结合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结合课文的内容运用游戏导入,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在学习“Friends”的内容时,我和同学们一起做了“寻找我的好朋友”的游戏,学生们在欢笑声中,轻松愉快地融入新课的学习中。
二、结合生活话题的导入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学的生活化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关注。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话题,通过自由,有趣的对话来导入课堂教学,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向有良好英语口语基础的同学提问,问题可以涉及节日、体育、天气、饮食等等,通过自然、轻松的对话,向所学习的内容靠拢,由此实现教学目标的导入。比如,在执教有关体育的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体育明星姚明作为话题,首先给同学们展示了姚明的一张照片,并和同学展开对话:“Whoisthis?”“ThisisYaoMing.“”DoyouknowwhereYaoMingis?”……接下来,从姚明引向世界杯,再联系到篮球、足球等。这些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使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学习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关注学习主体的导入
新课改理念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初中学生具有活泼、善表现、记忆力好等特点,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给予他们展现自我的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他们为主体,设计课前演讲、有奖竞答、课本剧表演等导入形式。比如,我们的初中英语课文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改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本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同学们将课文内容改编成剧本,并让他们自主排练。在上课前,让学生到台前表演,并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这种导入寓教于乐,学生的参与性强,并可以在整个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合已有知识的导入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成阶梯式提升,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逐步掌握与此相关较高层次的知识。作为英语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在导入的设计中做到让学生温故知新,结合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引领学生去复习相关的旧知识。以提问、练习等课前教学活动,让新旧知识的衔接形成纽带,此类形式的导入,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形成初步的认识,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加大了知识的坡度,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9AUnit3不定代词every-body,somebody,anybody,nobody时,老师先让学生们复习U-nit2的知识,提出一些动词,让同学们用wouldrather……than……,prefer……to……句式造句,接下来,老师运用这些知识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导出本节课的新知识,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设计精妙的导入,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新课的学习发挥桥梁作用。导入的教学方法十分丰富,为了提高导入的有效性,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的已有知识,身心特点、思维方式和教学的内容、语言艺术论文教学的目标等,设计实用高效的导入方法,以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创造更加满意的效果。
作者:杨霞 张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