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化管理
社会化管理是指企业把本单位所形成的档案的全部或部分交由社会上成立的专业或非专业档案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一般包括:档案的实体管理、档案数字化加工、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或是档案库房的建设等③。目前常见的有: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及商业性文件中心等。选择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投资成本,使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投入到其它建设中去,从而间接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将本企业档案存放在中介机构,既不影响本企业业务的正常运行,又能够使企业档案得到很好的保管,可谓“一举多得”。但社会化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中介机构的管理不规范、操作不当,可能会威胁到档案内容与实体的安全,其次,档案的利用程序也会较存放在本单位更繁琐更复杂,这点尤其体现在急需档案的利用上。
二、坚持因企制宜、自主选择
(一)重要性
由于规模、所属行业、所有制结构等的不同,企业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按规模可分为: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按所有制结构可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和私营企业和外资。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在技术水平和资金能力等方面较强,而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则相对较弱。不同类型的企业有其不同的特点,但他们的共同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盈利,所以企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成本最低化、利益最大化,在档案管理方面亦是如此。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档案管理模式有其不同的特征,而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模式,提倡有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而针对那些小型企业则建议选择档案寄存中心等档案中介机构,为了节约成本而忽视档案工作,或是为了跟风而过于追求高标准的档案建设,都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必然性
企业规模小,形成的档案数量少,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那企业就可以选择分散式管理,即将档案分散保存在各个形成部门,而各职能部门对本部门形成的档案进行收集保管;或是选择社会化管理,即将本单位形成的档案存放在档案寄存中心等中介结构进行管理;企业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不够,没有能力建立属于自己的档案部门,也可以采用社会化管理模式,比如把档案的一些业务活动,特别是技术方面的活动交由专业外包机构进行处理,既节省了人、物、财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档案管理的进程和质量。所以说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不一定非得按照某种固定不变的套路,选择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档案管理模式才是最佳的。一些企业,尤其是那些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如果不顾及人、财、物力的限制而盲目跟风,一开始在缺乏档案实体等基础管理的情况下就建立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平台,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自主选择是相对的
首先,必须是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行业规范标准的前提之下,必须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必须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不顾企业的规模、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实际情况而盲目选择,更不能逾越法律的雷池,建立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符的制度体系等。其次,要保持一种“生态观”,即要做到尊重经济规律和尊重档案价值规律。尊重经济规律是指:企业讲求的效益优先是不可否认的,好的档案管理无疑为其经济运行增添砝码,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其生长和运行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包括企业成长的阶段性、市场运作模式和管理重心、管理文化的多样性、面临不同的环境,我们不能也无法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条条框框去衡量规范企业档案管理,而是要做到有的放矢,要讲引导策略。尊重档案的价值规律,要求针对处在不同阶段的档案,应根据其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的更替程度,选择适宜的保管场所和保管方式,保证档案价值实现的最大化④。最后,在“大档案观”的指导下,大档案观念强调档案不仅包括文书、会计、科技档案,还应包括改制、合同、经营、专利、企业文化、职工下岗分流就业、厂务公开等;不仅包括纸质档案,还包括电子文件、光盘等新型载体档案,因此在企业日常的档案收集之中,就应该收集所有有价值的档案,同时针对不同载体、不同类型的档案,也应该制定不同的管理标准、方案,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应该坚持因企制宜,自主选择,同时又要求务实、高效、灵活,不可盲目跟风、更不可能生搬硬套某个模式或是标准,要与时俱进,建立完善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管理体系⑤,更强调要与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规模效益相配套、相适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档案的价值,使其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作者:樊英颖 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