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嘉定区医院儿科门诊候诊室的卫生现状和特征。方法按《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T18204-2013)的要求开展监测,监测指标包括《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9671-1996)规定的9项指标以及细颗粒物(PM2.5)、空气中真菌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共16项指标。结果所有监测点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及噪声均高于GB9671-1996的标准限值,最高监测值分别为0.465mg/m3及74.2dB(A),分别为标准限值的3.10倍及1.35倍;温度合格率为16.67%,最低监测值为12.1℃,为最低标准限值的67.23%;二氧化碳合格率为83.33%,风速、一氧化碳、甲醛、空气细菌数及照度的合格率均为100%。PM2.5监测值范围为0.166mg/m3~0.364mg/m3,同一监测点的PM2.5与PM10的比值范围为78.28%~94.32%;空气中真菌数的监测值范围为3cfu/皿~13cfu/皿,空气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及β-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均未检出。结论嘉定区医院儿科门诊候诊室卫生状况总体较好,主要存在的卫生问题为PM10、PM2.5、噪声及温度。
【关键词】儿科门诊;候诊室;PM10;PM2.5;噪声
医院候诊室是《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中界定的7大类28种公共场所之一,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公共场所,除医护人员之外,集聚的是大量非健康人群[1]。医院儿科门诊病种混杂,感染与非感染患儿不能分开,候诊室内人群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较高[2],因此对儿科门诊候诊室卫生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嘉定区医院儿科门诊候诊室的卫生现状和特征,笔者于2014年12月对区内现有的4家二级综合医院儿科门诊候诊室的卫生状况开展监测。
1对象与方法
1.1监测对象
以嘉定区现有开设儿科门诊的4家二级综合医院为监测对象,于2014年12月对每家医院儿科门诊候诊室的卫生状况开展监测,并对监测时段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候诊室卫生状况监测16项指标,包括《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9671-1996)[3]规定的温度、风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细菌数、噪声及照度9项常规指标,以及GB9671-1996未规定的细颗粒物(PM2.5)、空气真菌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及β-溶血性链球菌7项非常规指标。
1.2采样及监测方法
根据《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GB/T18204-2013)[4]的要求布点,监测点避开人流和通风口,距墙壁不小于0.5m,距地面1m~1.5m。现场监测为上午9:00—10:30门诊高峰时段一次监测。16个监测项目中,PM10依据《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WS/T206-2001)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及大肠杆菌采用自然沉降法,分别用血琼脂平板、乙酰胺琼脂平板、血琼脂平板及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各1份,自然沉降5min,现场带回的平板直接置37℃恒温箱培养24h~48h。培养后进行菌落计数,革兰氏染色,镜检,最后进行生化和血清学鉴定。其余项目均按GB/T18204-2013相关标准开展监测。
1.3仪器设备
所用仪器设备有:BY-2003HT型温湿度计(北京宝云兴业科贸有限公司)、CF8570M型热球式风速计(美国ALNOR公司)、GXH-3010D型便携式二氧化碳红外线分析仪、GXH-3011A型便携式一氧化碳红外线分析仪(北京市华云分析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QT-2A大气采样器(北京联谊兴通仪器仪表有限公司)、DUSTTRAKTMII8530型粉尘测定仪(美国TSI公司)、QuickTake30空气微生物采样器(美国SKC公司)、AWA6270+D型噪声统计分析仪(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LX1330B数字式照度计(深圳市欣宝瑞仪器有限公司)。所有仪器经国家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1.4评价方法及标准
温度、风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PM10、空气细菌数、噪声及照度9个项目按GB9671-1996进行评价,其余7个项目的监测结果不评价。
2结果
2.1候诊室基本情况
4家医院的儿科门诊候诊室均开启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进行通风取暖。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每年均进行定期清洗和消毒。现场监测开始时,4家医院儿科门诊候诊室的当日累计就诊人数最低为42人,最高为90人。
2.2候诊室常规指标监测情况
风速、一氧化碳、甲醛、空气细菌数和照度的监测值均符合GB9671-1996,合格率为100%;1个监测点的二氧化碳为GB9671-1996最高限值的1.36倍,为0.136%;5个监测点的温度均低于GB9671-1996的最低限值,最低为12.1℃,为最低限值的67.23%;6个监测点的PM10及噪声均高于GB9671-1996的最高限值,其中PM10最高为0.465mg/m3,为最高限值的3.10倍,噪声最高为74.2dB(A),为最高限值的1.35倍。见表1。
2.3候诊室非常规指标监测情况
PM2.5最低为0.166mg/m3,最高为0.364mg/m3,分别为GB9671-1996中PM10标准限值0.15mg/m3的1.11倍及2.43倍;同一监测点PM2.5与PM10的比值,最低为78.28%,最高为94.32%。6个监测点空气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及β-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均未检出,但空气中真菌均有检出,最低为3cfu/皿,最高为12cfu/皿。7项非常规指标的监测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米虹[1]、李志春[5]对成都市医院候诊室卫生状况调查发现,医院候诊室存在的卫生问题主要是噪声和可吸入颗粒物,另外,照度、空气细菌数和一氧化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情况。张大薇[6]对南京市医院候诊室检测发现,可吸人颗粒物、空气细菌数、二氧化碳的合格率分别为44.4%、86.1%和81.1%。本次研究发现,嘉定区4家医院儿科门诊候诊室的主要不合格指标为噪声、可吸入颗粒物及温度,其中可吸入颗粒物及温度的合格率分别为0%及16.67%,超标情况较其他研究结果[1,5-6]严重。二氧化碳也存在个别监测点超标的情况,但风速、一氧化碳、甲醛、空气细菌数及照度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的要求。本次研究发现,嘉定区4家医院儿科门诊候诊室内的PM2.5占PM10的78.28%~94.32%。现有的多项研究显示[7],我国室内环境中PM2.5占PM10中较多的一部分,约为50%~80%。美国自1987年实施PM10标准以来,共有2,000多项研究指出: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是PM2.5[8]。PM2.5的表面积比PM10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细菌、病毒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而医院儿科门诊病种混杂,感染与非感染患儿不能分开,因此,加强对儿科门诊候诊室PM2.5的监测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刘汝青[9]等研究发现,广州市某大型综合性医院各科室门诊候诊室的细菌总数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均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有研究发现,深圳市6家医院候诊室的溶血性链球菌平均检出率为43.8%,且在流感流行期存在高检出率、超标率及最大的超标倍数[10]。本次研究中,嘉定区4家医院儿科门诊候诊室空气中细菌总数合格率为100%,空气中有真菌检出,但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及β-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均未检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嘉定区4家医院儿科门诊候诊室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较轻,但仍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因此,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尤其是在流感流行期,应重视区内医院儿科门诊候诊室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的监测与控制。本次研究结果中,4家医院儿科门诊候诊室的噪声均超出国家卫生标准,这可能主要与门诊量较大有关。因为一般人群的谈话声通常在50~70分贝之间,所以在门诊量较大的情况下,很容易超出现行国家的标准限值55分贝[1]。该监测结果也提示,现行的噪声标准可能对正常营业的医院候诊室不太适用[5]。本次研究发现,4家医院的儿科门诊候诊室均已开启空调系统进行通风取暖,但仍有3个候诊室的室内温度低于现行国家卫生标准的最低限值,这可能与候诊室的厅式设计及人员频繁出入有关。4家医院儿科候诊室内的PM10及PM2.5含量高,可能与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启用、室内人群活动方式及室外大气颗粒物向室内的渗透有关[11]。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按我国现行的《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9671-1996)要求,嘉定区4家医院儿科门诊候诊室卫生状况总体较好,但仍需加强对室内噪声、PM10及温度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对目前国家卫生标准暂无要求的卫生指标,尤其是PM2.5、空气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指标,应加以重视,做好日常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医院门诊候诊室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并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米虹.成都市医院候诊室的卫生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72-473.
[2]孙秀春,尹建春,乔霜.综合医院儿科门诊预防医院感染的环节管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9):503.
[3]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技术监督局.GB9671-1996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8204-2013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5]李志春.成都区县二乙及以上医院候诊室卫生状况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2006,22(10):763-764.
[6]张大薇.南京市医院候诊室卫生状况的调查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5,16(2):38-39.
[7]朱梅,文远高.室内PM2.5浓度标准的探讨[J].制冷与空调,2014,28(6):726-730.
[8]杨新兴,冯丽华,尉鹏.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危害[J].前沿科学,2012,6(21):22-30.
[9]刘汝青,余责英,刘长秀,等.广州某大医院门诊候诊室空气污染状况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3):288-289.
[10]罗若荣,叶宝英,曾惠芳,等.候插花艺术论文诊室空气中溶血性链球菌含量与流感流行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4):496-499.
[11]许梦怡,石群,勾洋.降低急诊科室内PM2.5浓度的措施及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225-227.
作者:周贵珍 崔志伟 严寒 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