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摔跤节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从一般意义讲,旅游业是指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基础,通过旅游服务满足旅游者各种需要的行业。[4]据此可知,旅游业的兴旺与否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丰富与独特与否。四寨村作为一个四百多户的侗族村寨,不但聚居地自然风光秀美,侗族的原生风俗人文特征保留也较完整。近年来,由于四寨村侗族摔跤节的社会影响力日增,以侗族摔跤节作为品牌和载体并把四寨村的各种特色民俗融汇其间加以包装的旅游发展思路成为当地政府的共识。但是,从本质上讲,旅游业是一种关联面较广的产业,包含有吃、住、行、购、娱等方方面面,除了应该具备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相关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也不可缺少。因此,根据现有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近几年,四寨村围绕着“摔跤节”这个品牌,正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加强各方面的建设以期望旅游业能切实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当前,以“摔跤节”为品牌促进四寨村乡村旅游业发展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修建和摔跤节活动直接相关的场地和设施。传统的四寨村摔跤节秉持了乡土性特征,并没有专门的摔跤场地,而是在摔跤节当天临时把场地设在寨前未种庄稼的田坝中,周围一般都是种植有农作物的田地。前几年,由于侗族摔跤节的社会影响力有限,观众基本局限于周围乡镇的民众,近几年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以及媒体的宣传,县外、省外甚至国外的游客蜂拥而至。人流量的猛增凸显出摔跤场地的局限性,空田坝的空间并不能容纳如此庞大的观众群,许多观众不得已只能踏在周边的庄稼田地中观看,践踏了庄稼,客观上造成对庄稼主人的损害。如今,为了满足剧增的游客数量并保护已成长势的庄稼,四寨村为摔跤场地重新选址,从村旁独具侗族建筑风貌并横跨河流的“风雨花桥”周边辟出一片专门的空地作为摔跤场地进行修整。据一位了解情况的村民解释,之所以把摔跤场地选址在“花桥”旁边,还有一层寓意,即让游客在动(摔跤)与静(花桥的建筑艺术魅力)的观感中充分体味四寨村浓郁的侗族文化风貌。其二,和四寨摔跤相呼应,修建或改造其它设施,拉动四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黎平县旅游局于2013年6月起草的“中国侗族摔跤之乡”———双江镇四寨村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建议书,提出斥资600万元兴建或改造四寨村发展旅游的基本设施,其中包括新建旅游步道、旅游标志牌、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文化长廊、旅游驿站、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以及对现在侗族民居进行维修等申报建议。[5]可以预期,随着四寨村这些旅游服务设施兴建和改造的完成,四寨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更规范并取得比现在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三,“摔跤节”的开展增强了当地政府以及四寨村民发展本地乡村旅游的意识。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管理和支持,旅游目的地民众的积极支持态度也不可缺少。目前,由于近几年四寨村“摔跤节”活动的成功举办,当地政府和民众逐渐意识到借助“侗族摔跤”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签拓展四寨村的旅游市场具有可行性。政府部门对当地旅游业重视,就会有一系列的举措来发展旅游,包括地方旅游景区的建设、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树立、当地旅游品牌的树立等一系列的措施。[6]同样,如果旅游地民众对发展旅游有良好的意识,就会以积极的行动配合政府完成和旅游相关的事务,比如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旅游资源的选择和优化等。
2旅游业的发展为侗族摔跤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动力和平台
在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许多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3结束语
黔东南黎平县四寨村以“摔跤节”为品牌促进当地民俗风情旅游的策略已经初见成效,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摔跤赢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有利于侗族摔跤活动的传承。从目前的情势看,侗族摔跤和当地民俗旅游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当然,必须说明的是,黔东南四寨村侗族摔跤和旅游业的互相促进仅仅是一个初步成功的个案,如果要从更大的视野面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的互动,还需要在个案的基础上,考察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旅游业互动的可行性,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作者:李景繁 王亚琼 向其英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
相关专题:科学论文1000字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