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
区域经济文化对于保险业发展影响很大:首先,经济发达程度决定了人们对于保险产品的消费能力;其次,文化发展差异导致消费者对于保险消费观念差异很大,从而导致各地保险市场发展差异很大;再次,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导致各保险公司对于需求也有很大差异;最后,由于经济文化差异导致各区域保险公司的数量和质量差异也很大。综合以上原因,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难以和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二、人才培养方案和保险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受到多种原因影响,很多高职院校不能做到“开门办学”,不能与金融保险企业和其他兄弟院校开展合作,且很多合作仅限于形式。因此,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很难根据金融保险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安排和设计,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很难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学生就业不能保障。
三、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设想
(一)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1.在能力培养方面应包括基础能力、职业能力两个方面。通过从保险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在基础能力方面应着重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例如Excel软件中数学函数的应用、Word软件的排版、PowerPoint软件中宣传片的制作等。职业能力培养应主要突出销售渠道开拓、保险业务管理和技巧、为客户进行保险规划等。2.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是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可以把保险行业内的实际案例拿来给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案例让学生清楚行业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是沟通协调与团队精神的培养。现在大多数新入职的大学生在工作中不善于沟通和协调,团队精神差,工作中屡屡受挫,非常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也不利于用人单位的人才规划。第三是爱岗敬业精神与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是学生就业后事业成功的重要一环,很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由于不能吃苦,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失去了很多晋升机会或频繁跳槽换工作,没有在一个单位的持续经验积累,对自己的职业成长非常不利。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很清楚的认识,坚持在企业一线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第四,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培养。通过一些课程的开设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能够依据行业和岗位特点不断对工作进行创新,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二)通过各类实习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安排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当前各高职学校一般做法都是“1.5+1+0.5”的人才培养方式,即前一年半的三个学期进行基础能力培养,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第四、五学期集中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并进行课程综合实习实训,第六学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地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依据院校本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实习实训的时间,如将综合实习实训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把专业基础课的开设压缩到前两个学期,第三、四学期集中开设专业技能课,并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的后四周(连同暑假和寒假,每学期共计三个月)安排综合实习实训,第五学期前十周安排学生校内综合实训(主要是安排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的业务流程模拟训练、证券与期货投资模拟投资等),剩下的八周时间连同寒假和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这种“先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双循环互动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发现专业学习中忽略而在实际中却应用很多的专业知识,在再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加强和地方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主要应满足地方经济的需要,分析其原因,首先是高职院校对本地区经济状况非常了解,掌握地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能及时作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是由于地域优势,高职院校与本地相关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更加便捷;最后是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与本地行业企业合作,使得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可能性更大。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金融保险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对金融保险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应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应随着行业需求不断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金融保险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作者:田小龙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相关专题:河池学院 微生物学杂志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