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高职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刍议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第一,高职院校师生都非常认可人文素质及教育的重要性,但对此却缺乏足够、正确的认识;第二,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甚至令人堪忧。表现为:一是高职生有强烈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但缺乏一定的理想,价值观有明显的分歧。二是高职生的道德素质良莠不齐。三是多数高职生有比较正确的学习动机,但行动力不够。四是高职生的心智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学生缺乏较高的心理素质。五是高职生人文知识匮乏,底蕴薄弱,亟待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修养;第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较多,力度不够,需要多途径大力加强。

二、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现状的反思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及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学校的价值取向和教师素质是外因,学生自身基础和思想认识是内因。

1.高职院校价值取向存有偏差,重技术教育轻人文教育

偏差一: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但部分高职院校对这个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片面性,把高职教育看成是特定职业技能培训,突出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轻视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轻视对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精神教育。偏差二:“必需、够用”原则=掌握足够的技能。所谓“必需、够用”,并非仅仅是掌握某种技能的技术基础,还包括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还应包括掌握这一技能的人的综合素质的培育。但现实是,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大量削减人文课程。在三年制课程中仅开设了思想政治课和实用语文两门人文类课程。可见学生所能得到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源头匮乏,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2.高职人文师资不足,影响人文教育的质量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通常专业课教师占绝大多数,而专任人文教师很少,且在师资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处于边缘化境地,其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专业课教师从整体来看,在人文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加之,在他们的观念中,人文教育是人文课教师的专职,与他们关系不大。由此,人文教育质量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3.高职学生人文知识底蕴薄弱,淡漠人文素质的提高

高职学生包括五年制和三年制两大类,五年制学生来源于初中学生;三年制学生来源于中专、职高和普高。来自于中专和职高的学生,入学前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文化课水平基本上没有达到高中程度。来自于普高的学生,其高考分数普遍偏低。生源导致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整体偏低。另外,受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许多高职学生认为,到高职院校就是掌握一门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在校期间更愿意,当然也是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技能的提高上,因为在毕业前必须考取计算机等级证、英语B级证,以及本专业不同级别的专业技能证和职业资格证。其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带有很大的功利性。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忽视个人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强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薄弱的现状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去研究对策。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正确定位职业教育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美国的社区学院,其中有部分教育相当于我们的高职教育,其设置课程的原则是职业知识是基础,职业能力是关键,素质和人格素养是根本。德国的双元制培养目标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灵活性,即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应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要树立责任意识,提高承担责任的能力。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将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培养人才,才能适合社会的需要,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应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转变只注重单纯的“技术教育”、培养“工具人”的价值观,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使学生成“人”,其次才是成“才”。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启发他们做一个有智慧、有修养、心智健全的人。通过专业技术教育促进学生成“才”。专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的两翼,不可或缺。

2.科学建构人文“大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是人文类课程教学。但职业院校,因为学制短,专业实习多,要大量开设人文类课程不现实的。应该树立人文教育“大课程”观念,即所有的课程和教师都负有人文教育的责任,专门的人文课程和渗透人文教育的专业课程是人文教育的两大分支,以此构建人文“大课程”体系。

(1)巩固已有的人文类必修课是人文教育的主要渠道,鼓励多开设人文类选修课是人文教育的有益补充。目前的高职院校多是从中职升格为高职,选修课的开设也是刚起步,课程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多开发一些适合学生水平、兴趣并与学生需要紧密联系的课程,以弥补学生贫乏的人文知识,平衡其知识结构。

(2)将人文教育渗透于专业课中。这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抓手,也体现了职业特色。人文素质教育要利用好专业课程教学的平台,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这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有高度的人文教育意识,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在点滴教学中渗透团队意识、协作精神、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能够联系不同专业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教育中涉及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伦理等,这当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如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要教育学生遵守网络文明和道德,会计专业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严谨、细致、准确、律己,机电、数控、汽车专业的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精工细做,保证质量,树立节能环保意识,敢于创新、科学思维等。

3.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有了科学的人文“大课程”体系,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来实施。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可从教师和学校两方面着手。

(1)教师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教师应该在自己的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等方面下功夫,以此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养成,用自己的人文清泉浇灌学生的人文之树。

(2)学校要加强培训师资力度,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加大对人文学科教师的培养力度,真正实现人文教师专业能力的优势发展;加强各专业教师“通识”培训力度,提升非人文类专业教师人文修养水平;提高对全部教师人文素质的考核力度,督促教师整体提升人文素质。

4.充分挖掘隐性教育资源

人文素质中包含了许多默会性知识,学校可以挖掘环境和活动这些隐性教育资源,使其发挥作用,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并习得人文素养。

(1)建设职业人文的校园环境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最优秀的隐性教育因素,高职院校要重视体现职业人文特点的校园环境建设,将企业文化融于校园文化之中,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举办丰富多彩的人文讲座,充实学生的人文知识。除了传统的人文类讲座外,还可以邀请企业优秀人士介绍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要求,提高职业兴趣。第二,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开辟人文教育新时空。在校园网上开辟虚拟“人文教育”基地,既有静态的人文知识库,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介绍人文知识,也有动态的人文讲座、交流论坛等。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板报、橱窗等媒介,突出宣传职业法规、就业创业、企业行业发展信息等与职业相关的人文资料,使学生随时捕捉新信息。第三,建设校园职业文化的硬环境。如进行学校科研成果展览厅布展,在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基地、教室等环境中营造职业文化的氛围,突出学科专业特色。除有名人画像、格言名句外,还有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等,让学生从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感受专业特色,树立职业理想。

(2)开展职业性实践活动

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有助于学生把学到的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提高人文精神。第一,蕴涵人文思想的人文类活动。如传统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各类社团活动,以此营造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第二,体现职业特点的专业实践活动。如举办校内外的专业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等,提高综合职业素质;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的顶岗实习,既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还可以深入了解现代技术和生产流程,感受现代企业制度文化,零距离接受职业态度、敬业精神的教育。第三,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现在欧美流行的社区教育,特别重视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强调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参与和互动,这个做法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企业,可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综上所述,人文素质如同人之血液,渗透在各个方面,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努力,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芦净 杨丽彬 刘爱云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高职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刍议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138187.html

    相关专题:中国直销企业名单 学术期刊论文发表


    上一篇:烟草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论述
    下一篇:小议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