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小议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英语人才不仅要具备英语应用能力,也要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主要是指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能用英语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而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进行一般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如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写作表达能力等。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涉及到抓好语言基本功,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调整培养模式时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要创设情景、精讲多练,训练的量要大并严格要求,利用好第二课堂,多进行一些语言技能的竞赛,使他们自觉地大量进行听、说、读等操练,同时完善监控完评价体系,形成学生的自我激励机制。关于专业实践能力,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联系和建立实训基地,课程设置和相关专业学习要注重掌握相关行业从业技能,如学会制作外贸单证文书,会进行外贸报关报检,会用英语进行谈判,会用英语进行导游等。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各种行业的工作岗位,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是必须具备的。所以,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学习和考试,也要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质都不应偏废。此外,鼓励和要求学生成为“双证书”人才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双证书”人才除了获得学业文凭外,通过与其所修专业相关的国家或地方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从业资格证书。学生认识到相关职业从业资格证书对就业的重要性后,会积极地参加学习、培训和实习、见习,从而成为实践能力强的,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践类课程

一是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要充分突出应用性,突出能力的培养。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开设的课程要侧重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使英语专业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以保持英语专业的“看家本领”,体现英语人才的语言优势。而在三、四年级的阶段则要开设具有方向性的、富有特色的、实践性强的相关专业课程。要加大实训、实践课力度,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要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二是具体课程设置时,可以从结合相关职业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要求,选择设置相应的课程。如在商务英语方向,根据其能力要求设置《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单证与报关》、《国际商法与WTO》、《国际运输与保险》、《港口物流》和《外贸合同》等课程。这样确保了课程内容按需设置和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三是课程的设置离不开师资,但传统上大多数教师毕业于语言文学或师范专业,欠缺专业背景和在实践工作岗位应用英语的经验,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用知识技能的迫切需要,这样的师资较难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鉴于此,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既引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师资,同时也选派教师到企业单位第一线顶岗实习,提高自身的实践经验,并努力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三)注重实践环节

很多高校,包括新建本科院校,习惯于安排学生在第7或第8个学期进行实习和见习,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便于学生找工作,也便于学校进行管理。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当学生在实习或见习时发现自己知识结构有欠缺时,甚至发现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不符合自己的实际时,已经没有机会“回炉”或“转向”了。笔者认为,英国大学通常所采用的“三明治”模式,即“实践———学习———再实践”的模式值得借鉴。中国的学生往往“宅在象牙塔里”埋头读书,很少抬头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容易造成他们所学所想与社会脱节,缺少“学以致用”的观念,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将来要做什么、什么对自己的成长有用。如果安排学生在第4或第5学期利用几周时间进行实习和见习,这样既可以检验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现自己的“短板”,也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学习侧重点,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能被调动起来,实现学习的“有的放矢”。

二、创新教学与培养模式是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一)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方面,传统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不能适应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传统英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的基本技能,如听、说、读、写、译,而且很多时候教学上把语言当作一门知识而不是技能来教授,由此造成学生在相关专业上的学习不够深入,知识面较窄。这在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使用情况反馈中也可以得知。同时,也表现在学生具备日常的基本交流技能之外,对公文写作、经济贸易等相关专业技能和知识比较欠缺。另一方面,要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还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案例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和封闭式教学,向多向互动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思辩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摆脱桎梏,创新培养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往往选择了英语+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横向来看,英语专业的发展也呈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现状,一些学科专业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关系、新闻、法律正在制订和完善新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一旦新的模式确立和成熟,必然会对英语专业提出严峻的挑战。英语专业内部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例如,有人担心复合的课程会挤占英语课时,减少了英语技能训练,导致学生的语言水平下降,而所复合的专业知识传授得比较浅薄,存在“因人设课”、“因无人而不设课”,最后造成培养出来的人“四不像”。另外也有学者担心复合型人才培养使得在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不足,人文主义缺失。笔者认为,这些担心不无道理,但在地方性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主流和共识的情况下,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不应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有潜在的冲击和风险就不去研究、探索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路子。相反,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更应创新培养模式。例如,可以考虑采用“英语+专业”或者“专业+英语”等“双学位”或“双专业”或者辅修的培养模式。在这些培养模式中,在基础年级时期或高年级时期可以是对那些英语水平较高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实行近似于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强化教育,也可以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辅修非英语专业。这样,具备了实用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教强的英语语言技能优势的毕业生必将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在开设有小语种专业或有毗邻小语种国家区位优势的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探索采用“英语+小语种”或“小语种+英语”的培养模式。市场对纯英语技能的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可能有波动,但同时拥有英语和小语种两种语言技能优势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以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另外,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可以积极探索对外交流和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可以送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到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国家进行留学学习,从而加强学生的外语能力、拓宽国际视野、丰富职业经验等。

三、结语

面对传统精英型的先进高校的英语专业和实用型的私立学院、学校英语专业的双面夹击,新建本科院校要确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时,紧贴市场需求,注重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教学和培养模式,这样才能走上结合校本资源、发挥“后发优势”,顺应学科发展规律和方向的阳光之路。

作者:李祖君 单位:钦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小议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132790.html

    相关专题:适合女生的高薪职业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上一篇:强制医疗理论问题论述
    下一篇:高校人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