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探析

【摘要】高校为了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了创新学分,并逐渐将创新学分纳入培养计划,作为毕业审核的范围,从弹性要求上升为硬性要求。文章通过剖析目前新要求、新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创新学分;创新能力;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给高等学校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国务院办公室于2015年5月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要求各高校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高校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陆续设立了创新学分。目前很多高校提高了要求,将创新学分纳入必修学分,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这足以体现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

一、高校实施本科创新学分的背景及内涵

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鼓励达到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并给予一定的学分,这一项目的实施开创了先河。为培养锻炼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国内外各大高校陆续开始实行创新学分。创新学分普遍是指全日制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参加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学科竞赛、论文、专利等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并取得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成效或成果,经学校相关责任部门评审认证后被授予的学分。

二、现阶段实施创新学分取得的成绩

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2012年开始试行《中国计量学院本科实践教学活动学分认定细则(试行)》,学生可通过各环节取得的成绩根据《实践教学活动各环节学分认定标准》认定相关专业课程及文化素质类课程的成绩。同时从2012级学生开始,将创新学分(1.5分)纳入到学生培养计划必修环节。学校对各类指导老师也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计入年度工作量。自实施以来,学校各类创新成果屡创新高,以该校生命科学学院为例,初步统计发现,超半数以上的学生有校级及以上创新成果,一些优秀学生所获得的学分已经远远超过了要求学分,但是中等及偏下的学生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与督促。

三、高校创新学分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不足

1.学校强调创新成果,平台有限,标准难统一学校过于单纯地强调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和成果,只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并没有将其真正与培养方案的主体教学内容相融合,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广大师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整体上还缺乏一定深度。二级管理制度不健全,操作相对较为随意,缺乏各类保障性激励机制和操作流程。学校在创新实践教学方面的成果越来越多,但按照学校标准项目内容太少,认定规则不够细化,经常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形,增加了工作人员解释的难度。2.学生存在盲目性、孤立性、随意性存在认识的盲目性:大部分低年级学生不理解实施创新学分的良好初衷,随大流现象严重,等学院安排,持观望态度,最后不得已仓促完成,学分含金量大打折扣。项目选择的孤立性:学分对成绩中下的学生是个负担,同时存在找不到指导老师,缺乏指导检查与交流反馈的现象。完成学分的随意性:学生想方设法避重就轻地选择相对较容易的认定项目,或者只是挂个名,没有深入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及是否有助于自己能力的提高。3.创新学分认定手续传统创新学分认定等方面的工作,大部分是通过纸质载体进行,且学生各类支撑材料重复递交现象普遍如各类荣誉评比、奖学金评定等。随着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大力发展,学生取得的实践教学成果越来越多,认定所涉及到的人员众多、细节繁杂、管理人员需进行的操作烦琐,靠手工进行统计工作所涉及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

四、完善创新学分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在二级管理模式下进行创新学分认定我国高校学科门类众多,文理科本科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不同,获得创新学分的途径也所有差别。理科学生相对文科学生较难出成果,且实验室、科研项目等资源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学生获得成果的时间也相对较长,难度较大。因此可在学校总体的政策下,进行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制定符合学院甚至专业现状的创新学分认定体系及实施方案。2.将创新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对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之外,最重要的是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适当压缩学科课程学分、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开放实验教学、团学互助等手段加大实践力度,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层面各环节。针对教师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中来。3.充分利用资源开拓创新项目二级学院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拓新的渠道如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基地、创新创业教育等,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4.转变思路加强监督与考核以部分高校前期统计为例,按照现有条件和要求,只有少数同学能满足毕业要求。有大量的学生参加了各类学科竞赛,但未获奖。因此,在各类创新实践项目中可加入过程监督与考核,给表现优秀、态度积极者给予一定的表彰等使其获得一些学分,而有些获奖团队里,一些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挂名,并没有达到培养目的。可在每学期进行一次认定工作,重视过程监督及考核结果的反馈作用。辅导员、班主任可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及时教育并指导学生。家长可了解子女的学习过程,配合学校和老师进行管理。学生本人可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做好后续完成计划。5.层级分类满足不同需求一般院校创新学分考核还停留在完成与未完成的标准下。在拓宽各类实践项目的同时,将各类项目细化分类,完成规定的学分后,可根据获得创新总学分的多少或者获得创新学分的项目级别按照五级制标准评分。6.建设多元化高质量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必要保证,学校要重视这方面的宣传和建设,制定激励政策,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创新教育活动。同时,拓宽各类教学队伍,积极挖掘各类师资队伍如专业教师、实验教学辅助人员、外界专家学者、思想政治教师、企业人员等,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灌输、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教育。7.开发创新学分认定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后,划分功能模块,实现创新社会实践项目录入、认证、建档等,能使学生、学院、学校进行三级用户管理,三级用户能够登陆系统提交、查询个人认证信息,认定过程及结果和建档情况等。对创新学分进行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减轻管理人员负担,有利于发挥认定过程的动态引导作用,有利于数据建档分析使用,优化教育管理工作。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创新学分下要求的提高给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不断改革和完善,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学校学科门类众多,在有指导性文件后,各二级学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建立起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使各种创新实践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轨道,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创新学分这一制度中获利。

参考文献:

[1]田海林,李庆福.实施创新实践学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4).

作者:赵静 严洁 黄丽红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探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132714.html

    相关专题: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上一篇:普外科临床教学管理初探
    下一篇:网络安全威胁及防护措施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