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小学应用题教学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摘要:数学模型将数学理论与应用联系在一起,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模时,需要正确引导,从熟悉的场景入手,层层递进,构建模型。建好模型之后,还需进行拓展与延伸,使学生充分理解建模的思想与含义。

关键词:数学模型;层层递进;举一反三

DOI:10.16550/j.cnki.2095-9214.2016.05.131

数学建模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一直存在,它是指通过分析现实情景,提炼其中的重要信息,对不重要的信息进行简化假设,使用数学语言,建立数学模型,描述现实情境,量化的进行分析和预测。“数学建模”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又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对实际问题进行模型刻画,理论结合实际,运用理论知识,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客观世界。数学建模就是一种发挥想象力、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结合数学知识和客观实际问题的纽带。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之间的桥梁,建立和处理数学模型的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身边熟悉的数学情景出发,通过引导思考、分析问题、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分析总结等环节,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下面结合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的追击相遇问题,谈谈对构建数学模型的几点认识:

一、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小学生的知识范围有限,对很多事物和情景难以理解。在构建数学模型之前,首先要分析现实情景,因此,在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时,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进行建模。例如在讲述相遇问题时,可以选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亲身经历的、含有数学问题的上学情境。老师通过直观生动的演示,描述两名同学的运动过程(包括行走的速度和方向),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眼、耳、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来。详略得当的描述情景,会为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题目背景做好铺垫。

二、在理解背景及其数学原理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

充分理解现实背景和问题,是构建合理数学模型的基础。为使学生充分理解此问题背景,老师在让学生解决问题前,师生可进行了多次不同的现场模拟表演,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并理解“同时出发”、“相对而行”、“最后相遇”等关键词的含义,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为了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老师可让学生分小组互相做几次自己动手演示。同时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的背景,初步建立相遇问题的模型,为建立数学模型打下良好基础。基本的数学原理也是构建正确数学模型的基础。在构建相遇问题的模型前,老师应带领学生温习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式以及相对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演示背后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投入到对该情景数学问题的思考,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建模的正确性,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建模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层层递进,构建数学模型

对初学者来说,建模是一项大的工程,需要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地构建完整的数学模型。在充分理解现实情境和掌握基本数学原理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指出问题中的信息如何使用数学中专业术语描述,并通过画图、列表等直观的方式描述问题。如相遇问题中,在引导学生在理解相遇问题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数学信息“同时出发”、“相对而行”、“最后相遇”,提炼生成完整的数学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把“现实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又帮助学生构建了相遇问题的语言模型,还帮助学生构建了“直观图画模型”、“数学算式模型”和“数学本质模型”,可谓一箭多雕。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相遇模型后,老师可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整理、合作交流、展示、比较和提炼升华等活动,将抽象难理解的文字信息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示意图、图表、线段、摆一摆等形式,帮助学生理清信息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与能力,为有效解决问题做好铺垫。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慢慢形成解答相遇应用题的模式。在学生掌握一个相遇问题的模型后,还可以对解答相遇应用题的模式进行总结,便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运用数学模型,体验数学的价值

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是为了解决更多的类似问题。老师在“新知巩固”环节中,可以设计几道类似的有代表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将相遇问题的解题策略和解题经验进行迁移,解决与之类似的问题,丰富相遇问题的内涵,揭示该类问题的本质。在介绍相遇问题时,老师可以设计与例题类似的高速公路上车辆相遇问题,和设计本质上一样的工程施工问题,促进学生对模型本质的理解。构建一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可促使学生形成该类问题的认知结构体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五、只有结束的课堂,没有结束的探索

对新知识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主要内容讲解结束后,老师可以进行问题的扩展,可以是不同条件,或者不同情景,或者增加看似少条件的题目进行延伸。如对相遇问题的延伸,可以介绍相背而行问题,相向而行但没到相遇点的问题等等。借助该类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结束的课堂,没有结束的探索”,给学生适时创造课外探索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教育必须反映社会的实际需要,数学建模既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建立数学模型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学好数学至关重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能让学生掌握准确快捷的计算方法和逻辑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瑞霞.建构数学模型凸显应用意识[J].基础教育参考,2012(2):51-53.

[2]罗萍萍.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的建构策略[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5(2):65-65.

[3]明师.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J].初中生学习:中考与作文,2008(10).

作者:刘海兴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小学应用题教学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128203.html

    相关专题:安阳师范学院 税收征管案例


    上一篇:市场需求下文科专业就业指导的对策建议
    下一篇:物流服务市场需求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