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教育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1高校管理队伍的人员构成
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是高校管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主体,这部分人员属于院校教育管理系统,是由承担管理职能、进行管理活动的人构成的群体.
1.2教育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可行性
职业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而管理队伍是维护学校稳定的支柱和基石,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所具备的行政权力影响力及范围决定了他们在高校发展建设中的作用.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走完了其他的发达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所走过的道路.近年来我国高校对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十分重视,并且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实际工作,让教师的选拔、待遇、培养方面的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不仅如此,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为教育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提供了保障.早在2000年,教育部在厦门大学等五校就已经开展了高校教育职员制度试点工作,发展至今,很多高校都十分积极的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致力于提高本校的管理水平.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进行管理方面的改革,而这就需要建设职业化的管理队伍.因此,我国各所高校以及相关的教育部门都在积极的推进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并且不断修正和完善改革的层次、分类以及具体制度.随着我国高校职员制改革的不断开展,无论是管理水平还是管理质量都有所提升,这为各所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1.3教育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面对国际国内教育、科技、经济激烈的竞争,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专业知识,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必须以职业化为基础和手段,改善现状,大力开展管理改革,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人力资源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管理队伍是组织的关键成员之一,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必须进行办学模式创新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而管理队伍正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骨干力量.如果我国高校想切实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学,就必须要根据职业化的要求来让自己的教育管理队伍更好的提升,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证高校的正常运转.如今,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和教师人数大量增多,高校的教育管理难度越来越大.高校管理队伍只有进行职业化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学习管理学相关知识,如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才能在高水平上实现现代高校的功能.通过实现对高校的科学化管理,才能够进一步在管理队伍中推行目标管理、过程监控和宏观协调,才能更加丰富的发展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所以,我们应深入研究高校管理队伍的特点和规律,引导高校管理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2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2.1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初步提出了我国管理者职业化的问题,其中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国企改革,政企分开,进行分级分类管理.随后,在1999年8月份,国家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职员制度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我国在高校全员聘用合同制也有了全新的进展,因为在这个暂行规定里,我国明确指出要在高校实行职员制改革,解决了管理人员在职务岗位受限的情况下晋升职员级别的问题.经过数年的积极革新,我国很多高校都建立了一套高校管理队伍职员发展文化体系,而且高校管理队伍的思想受到系统的职业伦理的熏陶,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也受到明确的从业标准规范.高校职员的职务终身制被职员任用机制改革打破了,职员开始与高校签订劳动合同,实现契约管理,双方关系更为规范合理.同时,我国各大高校基本实现了职员的岗位聘任制度,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极为显著的提高.而且,各所高校通过开展绩效考核,来落实薪酬制度,从而有力的改变了管理人员的官本位意识,提升了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以及服务意识,逐渐建立起有效的职员薪酬制度,强化岗位职责,以岗定薪.
2.2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高校教育管理还呈现出一些乏力之处.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往往是“双肩挑”,他们通常身兼数职,不仅要管理,还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这就难免产生了管理职能上的错位以及缺位.某些管理者“官本位”意识较强,把自己定位于高高在上的“官”,权利欲望强,管理队伍多数缺乏系统的高校管理学知识,在管理思想、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都比较欠缺,具体的管理业务知识即便从书本上能学到,未经实践也很难真正消化,管理高校的实际能力更不是仅从书本上就能学到手的.可以说,一些管理人员在管理高校的业务素质和实际能力方面虽然有一定基础,但距离社会需要还有不小的差距,制约了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教育管理队伍的水平不够统一,管理人员的学历和综合素质的层次存在断层,其中具备管理学专业知识的人员还需要充实,一些学历偏低、知识落后的教育管理人员还需要提升.不仅如此,很多资历老的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往往比较落后,缺乏工作需要的专门知识,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此外,高校管理人员超编和结构比例失调等问题往往也是导致学校管理效能偏低的制约因素之一.此外,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队伍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政府化”倾向,很多管理人员存在相当严重的官本位思想,服务意识比较薄弱,服务态度也比较的消极,他们的目标往往不是提高管理质量,而是得到职位晋升,这违背了管理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内涵,对高校提高管理水平十分不利.
3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路径
3.1重视管理人员的地位
高校的师资水平往往被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管理往往被当做无足轻重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一般性工作.因此,要优化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就要充分的认识到管理队伍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将更加有利于实现职业化.而政府层面的支持能够从宏观方面促进职业化进程.政府要通过具体的措施来让高校形成一种新机制和氛围,正确认识管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管理队伍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管理人员的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促进管理层形成一种集体创新能力,进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使自身的管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3.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要出台高校管理人员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督促高校推进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中我们能够发现,他们都非常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尽快出台高校管理人员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为职业化建设提供法律支撑.比如颁发《高校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方案》、《高等学校教育职员管理条例》,以及《高校管理人员培训制度》等等,从而从政策上促进高校管理队伍建设.
3.3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发达国家明确高校管理队伍职业标准的主要依据.通过资格管理可以使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奉公守法并且遵循职业规范.我国应该做出相应的规定,使得高校管理人员资格证书成为聘任或应聘高校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合法依据.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并且通过考试才能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相关部门可以借鉴其他的资格证书,如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资格证书,可以参考设置初级管理人员证书、中级管理人员证书和高级管理人员证书.
3.4切实采用合同制管理
高校职员制度是指在高校管理人员中实施的以“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为主要特征的一套科学、规范、自成体系的管理制度.被选为试点的5所院校按照《高等学校职员制度暂行规定》和试点工作方案,把试行职员制度纳入学校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试行一段时间后,5所试点院校都指出通过实行教育职员制度非常有效的实现了用人制度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顺利转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都得到极为显著地提高.通过合同制管理,高校管理人员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是以聘用合同为依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都在合同中得到明显体现.通过两年多的试点实践,五所院校取得明显成效,不仅精简了学校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而且逐步建立起一支优化、精干、高效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强化岗位职责,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也得到增强,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得到提高.
3.5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
培训与开发工作是推进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一系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高校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与管理专业水平偏低是其普遍缺陷.因此,高校要丰富教育管理学术及经验交流类型,加强高校间的教育理论培训和办学模式研究探讨等;加强学位学历类教育,这是系统学习教育管理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的最有效形式,鼓励管理人员在职攻读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引导管理队伍结合本职搞研究、搜集资料勤学习、联系实际多总结、精益求精善提炼,同时要坚持以解决高校管理问题为中心的工作技能培养,促进在实践研究中提高管理水平,开拓受训者的知识视野,又突出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在培训方式上,可以坚持岗位培训与提高管理水平的业务进修相结合;定期进行业务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组织文化素质普及培训班.
4结语
职业化已经逐渐成为衡量行业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标志.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的管理水平,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综合性强,学术性强.因此,政府相关机构以及高校都要重视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职业化进程.同时,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自身也应该对职业化建设有清晰的认识,确立职业化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实现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管理技术的创新。
作者:赵若舟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