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模拟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1现状分析

1.1人文关怀精神缺失

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新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临床医学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从而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给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专业技术对医学生毕业后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诊疗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其在社会上的立足和生存,加之传统的“专才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从基础实验教学到临床技能培训,往往只专注于模拟教学效果和学生技能水平提高,忽视了人文精神、道德品质培养,这样就形成了医学模拟教学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观念,出现重工具理性(医疗技术)、轻价值理性(人文关怀)的倾向,人文关怀教育与道德教育弱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学生人文素养偏低、人文品质弱化、人格不健全[4]。在医学院校,人文关怀精神与道德素养教育弱化现象突出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按类别分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3类。尽管在公共基础课中涉及一定的人文知识,但仅仅通过几门人文课程的学习,学生难以把零散的人文知识、医学人文相关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在公共基础课方面,有的医学院校还对人文社科课时进行压缩,有些人文社科课程或变为选修课,或干脆停开,不仅使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难以培养,而且其文化素质也难以得到提升。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进行人文社科课程的合理设置,加大人文社科课程的开设力度,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养,同时要纠正重科学技术、轻人文关怀的错误观念,在医学基础课、医学专业课教材编写及讲授中渗透医学人文关怀精神。医学人文关怀表现为在良好的医疗专业技术基础上,关心、关注病人的生存质量、健康、情感、人格、命运,维护病人尊严,不仅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技术服务,同时还提供人文的、精神的、情感的服务,使病人时刻感觉到就医方便、技术精湛、病区舒适、关怀到位、经济实惠、服务满意。医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目的,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妙术仁心,不仅要掌握过硬的医疗技术,还要具备一颗关心人、爱护人、以救治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责任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经改变,当今医疗卫生服务亦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的心理状态、生存状态与社会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深层次关怀,注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生命价值。这些都表明加强医学人文关怀精神培养,是对当代医学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当代医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当代医学教育的前进方向。

1.2模拟教学重技能、轻人文,医学生发展不平衡

医学模拟教学是指运用医学教学模型、多媒体仿真病人、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等模拟教学方式对医学生进行医学基本技能训练,对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临床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教学内容丰富、重复性强、仿真效果好,为学生早接触临床提供了条件。为了强化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地方医学院校不断加大实验教学投资力度,模拟教学硬件设施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是学生人数多与学时少以及教学空间资源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模拟教学基本上满足了医学生技能培训需求,但毕竟不能等同于临床教学,用没有生命的医学仿真模型代替病人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显然会有“先天不足”的特点。医学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渗透贯穿不够,人文关怀精神培养难度加大,学生较为全面的文化素质难以得到培养。医学生在专业技能和人文关怀精神培养方面的失衡,必然导致在医疗实践中出现“五重五轻”(重疾病,轻病人;重治疗,轻照料;重实证检验,轻病人体验;重器官恢复,轻心理调理;重技术处置,轻伦理社会思量)现象。

1.3德艺双馨型高素质师资匮乏

目前,通晓医学史、医学哲学和医学社会学的师资相对缺乏,这是由于受到了教师培养体制的限制。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主要依靠医学史、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传统学科,而这些传统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师多来自医学史、自然辩证法、医学伦理学以及马列等课程教师,在此传统学科范式下,培养出的医学生就很难胜任人文关怀精神贯穿渗透医学实践的任务。除此之外,课程设置也需要完善。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5],其中以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为主;而国外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3类组成,其中人文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最高,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5]。相比之下,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且缺乏广泛的文献阅读,缺少案例讨论和必要的社会实践,阻碍医学生积极接受全面的人文社科教育。医学教育实践性极强,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形成不仅需要人文学科教师在理论上加以强化,更需要相关基础医学和临床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言传身教,实现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渗透融合。地方医学院校办学规模扩大、招生人数增加,加之教育部本科评估、断层师资队伍规模扩大,从“校门到校门”的高学历青年教师成了主力军。他们本身就是传统人文学科教育模式的传承者,特别是相关医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岗前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够,进入学校后马上就成了主力军。由于课时多、教学任务繁重,导师导教、实验员制度和科室培训以及外出学习等都难以实现,加之科研压力大、家庭负担较重等,使得青年教师很难将人文关怀精神融入教学实践中。由于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等原因,包括模拟教学在内的专业技能水平亟待提高,人文关怀精神如何贯穿渗透于教学实践更需要高度关注。目前,将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文关怀精神交叉渗透、融会贯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尚未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社会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和医学生培养质量相对下降的矛盾。

2对策及实践

2.1更新医学教育理念,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我国医学文化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传统医学“大医精诚”理念,二是西方医学人文精神,三是伴随新中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而来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目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职能的地方医学院校,必须坚持医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教育思想。学校要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医疗实践活动,有机融入医学人文关怀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现代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共同宗旨是服务于人民医疗保健事业,医学人文关怀服务依附于现代医疗技术。没有精湛的现代医疗技术,再好的人文关怀精神也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是只有冷冰冰的、生硬的现代医疗技术,没有温馨的人文关怀,也提供不了高质量医疗保健服务。地方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模拟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要教育医学生不仅懂得运用现代医疗技术和治疗手段治病救人,更要学会用人文和社会科学方法,思考和分析医学及医学以外的相关问题,用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方式与病人沟通,使病人心灵得到安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自己将来成为一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

2.2模拟教学中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体系构建

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目前地方医学院校大多通过政治理论课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缺少必要联系。在国外,医学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已成为一种共识[6]。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经验,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在人文学科课程体系、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在加强医学史、医学伦理等学科建设的同时,重视与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医学专业课及其他医学人文学科的交叉研究,在模拟教学中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实验课程体系。建立医学人文教育的层级式结构,消除医学人文学科间的壁垒,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建立适用于地方医学院的“三阶段”课程培养模块,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修正唯科学主义、技术至上主义,树立人的整体观念并提高对思想修养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2.3打造胜任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中青年师资队伍

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针对我院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对中青年教师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富人文的要求,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计划、青年教师成长支持计划、骨干教师能力提升支持计划等。围绕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改革,强化教师育人意识和模拟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技能培训。全方位实施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对接,实现模拟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训练和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的有效衔接,从而满足医学生系统培养和全过程培养的要求。教师在模拟教学过程中以行传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思想内涵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不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专业知识传授和模拟教学指导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模拟实训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示范、指导及评价时,要做到把无生命的教学模型当作有生命的病人来看待,轻拿轻放轻操作;把标准化病人看成自己的合作伙伴加以尊重和爱护,在检查问诊或处置时,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与其交流,从而营造师生共同以病人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的良好氛围。

2.4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考试作为检验和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手段,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7]。模拟教学过程中,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运用不同方法和途径渗透人文教育。如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不仅设置了人文精神考核内容,还将其作为考核重点,在每一个考试站点和项目中,依据其重要程度设立适宜的权重。内容上侧重于体现“5种能力”(表达亲和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性化服务能力),并将医生礼仪、多元文化习俗、诊疗沟通、医学伦理与法律、病人权利维护与尊重等内容融入考试过程,渗透于不同项目。为了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人文素质考核专门设立一个站次进行案例式分析,将病人住院期间出现的心理、治疗选择、医患冲突、医疗费用等问题融入案例分析,结合已有知识和技能,运用评判性思维综合考虑,确定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案并加以实施。为了检验医学生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划性地让学生到医院、进门诊、入病房,激发其接触、了解病人的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对病人及其家属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客观,对人文精神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具有更明确的认识和体验。人文精神培养理念渗透模拟实践教学全过程,以及人文教育考核体系的构建,完善了系统性、全方位、一体化、多样性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医学生职业素养、能力培养提供基本保障。为了应对高等医学教育发展需要和医疗卫生改革的挑战,我们要切实加强内涵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全面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实现医学、人文知识向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方位转化,彰显我院办学特色,切实保障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王益光 单位:潍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模拟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117952.html

    相关专题: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河北联合大学


    上一篇:文化产业开发情况与方法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