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武术文化生态系统对传承武术的应用

摘要: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从现代化的冲击、异质文化侵蚀、快文化之殇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武术的现状。在探讨什么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生态系统,中国武术何以在现代化的潮流中保存自己生存的土壤,让自己蓬勃发展起来,对如何重构武术文化生态系统这一问题,从经济体制、科学技术和社会价值观念三个方面进行重建武术文化生态系统的探索。

关键词:武术文化;文化生态;武术文化

生态系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一直都是学者们十分关心,并致力研究的问题,当代的武术保护策略多局限于拳种范围的保护、挖整,后来也有学者提出武术的“活态”传承,认为武术应当注重传承人的培养,让武术在人的身上“流动”起来。但是这种观点仍然有其局限性,武术的保护和发展应当着眼于武术生态系统的建立,创造一片适合武术繁荣生长的土地。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存留下来的瑰宝,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是,自从中国经历了1840年到现如今将近两百年的剧变,可以说,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变化都要比过去几千年来文明的变化程度要大。在这种剧变下,以武术为代表的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如可能够探索出一条新的,适合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就成为当下民传人和从业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传统武术的生存现状

1.1现代化的冲击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社会的人,其一切活动包括对文化的传承,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离开社会环境则无从谈“文化”或“文化传承”。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如今的信息社会,“文化生态”发生了剧烈变化。[1]当技术发明增进了人类控制和调节环境的能力,当习得的行为模式得到传承,环境和文化的意义就被改变。[2]以西方为主导的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其与中国传统自然科学迥然不同的逻辑模式,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冲击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土壤。

1.2异质文化侵蚀

中国自近代以来,长期缺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的状态,使得社会整体对待异质文化呈现出不理性的状态,在这种形势下,面对跆拳道、空手道等舶来品时,再加之优秀的市场运作机制,中国武术的生存空间被寸寸挤压。对于现代武术的竞技化的发展,现在的种种迹象都表明,竞技武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失败,对此,是否需要提示大家应当返回到传统武术当中,去寻找文化的血脉和未来的道路。蔡龙云先生指出,中国武术自古以来就形成了“舞”和“击”的两条道路;形意拳传人李仲轩口述的《逝去的武林》中也提到,传统武术有练法、打法和演法三大内容。费孝通认为,传统应当是在继承已有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的过程。这表明,传统不仅仅是继承,而是保持了继承和创新之间适当的张力的过程。作为现代武术大力推广的竞技武术,不仅完整的继承了相关拳种的已有内容,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难美新的独特风格,作为武术演法的发展,武术竞技套路的发展无疑是相当优秀并且成功的。但是,演法的高度发展却撇下了打法和练法,以练法落后尤甚,这种不平衡发展引发了甚嚣尘上的“技击丢失”论,这是对中国武术构成体系的误读。但是这种不平衡发展的确造成了武术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使得面对跆拳道等异文化项目时,显得竞争力不足。

1.3快文化之殇

中国传统武术的培养模式是徒弟把师父养在家里,15岁开始习拳,徒弟练拳,师父帮着调养,到40岁左右功夫大成。[3]网络媒体出现之后,信息的流通极大的加快了,催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快文化,追求时尚的风潮愈演愈烈,以优衣库等服装品牌为例,其款式每周出新,甚至常常使用水洗一遍就报废的材料,迫使消费者加快消费的周转率。跆拳道等国外武技作为体育项目推广,使用运动员的培养模式,简单、高效,短时间内就能见得成效,这种方式也迎合了现代快文化的追求个性,更新频繁的特点。反观传统武术这种动辄十几年为周期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快文化的节奏,也成为武术逐渐没落的原因之一。

2武术文化生态系统的模式探索

面对中国武术发展的现状,许多人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措施和建议,然而,这些方法层面的建议固然有其必要性,但是,给予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土壤才是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发展武术的根本途径。武术传播发展的主流,从古至今都是游离在官方之外,私下传播的情况,但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文章指出“中国武术是生长在过去的自然经济的社会条件下的”,但是现代化的社会,媒体高度发达,信息产生和传播的速度急剧加快的情况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武术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这样一来,就使得武术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中国传统的文化载体的逐渐弱化乃至消亡埋下了伏笔。从这个角度来说,脱离了农耕文明背景的武术,如何在现代社会进行自我的再生产,获得新的生命力,就成为了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活态”是文化发展和传播领域中很重要的概念,以武术为例,现有的研究认为,武术的继承和传播不应该仅仅把武术的器械,书籍资料,录像等挖掘保留下来就万事大吉,还应该注重武术传承人的保护,使武术得以在人的身上流动,保证武术的活态传承。[4]然而,这种观点固然有其现实的意义,但是仍然有视野的局限性,武术的保护不应局限于现存的拳种的挖整、保护和活态传承,更应注重于整个武术文化系统的“活态”。以八卦掌为例,董海川作为一代宗师,技术风格自成一家,其八大弟子由于自身的天赋,特点不同,又发展出了各自的特点,从狭义的拳种保护上说,董海川的技术风格在他辞世之后必然消失于历史之中,然而他的八大弟子却通过各自的方式,将董海川的拳术保存了下来。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现代公认的种类繁多的拳种系统是明末才得以成型,期间,知道的、不知道的各种有名的无名的拳种产生又消失,如果以现在的武术保护的视野来说,这些都是损失,但是正因为中国社会仍然处在当时的背景下,整个武术文化体系得以在这种不断有新拳种产生,又不断有拳种消亡的情况下,以一种生机盎然的“活态”不断向前发展。如果能够构筑一整套武术文化的生态系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就不必拘泥于具体拳种的兴衰存亡,而能够站在生态体系的高度把握武术的流变,通过武术生长的文化土壤,使武术能够生生不息。

2.1经济体制

近代以来,产品供需产生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已经成为了经济体制的核心,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产生的场所。在《做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表征、认同、生产、消费和规则的文化循环,任何一项文化主题或人工制品的分析研究都一定要通过这个循环,在现实世界中(这个循环的)各个环节是以一种复杂的和偶然的方式不断地相互重叠和相互缠绕的。[5]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要立足市场,发现受众的需求,将武术作为一项文化产品进行生产,并且让大众进行消费。这个过程中,如何定位武术表征,使得传播的受众产生认同,是当下武术传播的重点。

2.2科学技术

以西方社会为主导的现代科学体系的兴起,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由此产生的各种科技成果远远超越了过去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现代科学体系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其定量的分析方法使得中国传统自然科学“黑箱”式的研究模式看起来越发的玄奇而不可信,然而,传统自然科学能够在中国社会存在、发展,必定有其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如何将二者结合,形成一套全新的科学体系,不仅有利于传统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而且如果能够建立起这套体系,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无疑是巨大的。例如:中医经络学说、气论等,如何应用现代的科学话语进行解释,不仅有利于瓦解近代以来愈演愈烈的神秘化言论,而且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自然观的逻辑起点和脉络。对于传统武术的大量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也能够通过定量研究更好的被学习和掌握。

2.3社会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国人自己的社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文化导向,文化又反作用于价值观的形成。武术的文化和身体技术体系就是在中国独特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武术的基石,更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基石。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日渐稀薄,汉文化的特色日渐丢失,反观日本,正式场合下的礼仪风貌,民族气息浓厚,一片唐宋风情[6]。由于近代以来的特殊国情,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价值观和文化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循环出现了断裂,在这种形势下,就必须依靠政府制定政策,营造文化导向,不可以放任当前的社会价值观的现状自由发展,重新建立起一个对中华文化传统比较好的继承下来的社会风貌。这样一来,武术也能够从中受益,恢复了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就会有着独到的社会效应。古今文化,失传者甚众,但是文化的多样性在历史的潮流中仍是主流,其因有文化之土壤,一旦雨露播撒,便生根发芽,本不应出现单独保护某项文化项目的局面。但是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近代以来的历史事件,使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本来的土壤已经变得稀薄,只能从项目众多的传统文化项目之中,重新挖掘文化之土壤,是为“文化成果反哺文化生产者”,通过这种人为干预的传承活动,使文化重新焕发出生命力。从经济体制、科学技术和社会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对武术文化生态系统进行解释和重构,重新配置出适合武术生长的文化土壤,使得武术在传统和现代的张力中得到新生。

参考文献

[1]谢业雷,李吉远.“文化生态”视阈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190-193.

[2]JulianHSteward,著.文化生态学[M].潘艳,陈洪波,译.南方文物杂志社,2007:107-112.

[3]李仲轩,徐皓峰.逝去的武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4]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英)杜盖伊.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霍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韩愈,徐皓峰.武人琴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作者:张瑞 单位: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武术文化生态系统对传承武术的应用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113064.html

    相关专题: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理论导刊


    上一篇: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
    下一篇:强化监理企业文化的想法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