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科技创新成效与思考

1全院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效分析

1.1获得知识产权、专有证书、鉴定成果“十一五”期间,全院共获得鉴定成果138个,专有证书194个,知识产权109项。在整个“十一五”发展过程中,鉴定成果数量基本保持在每年20个,只有2010年取得较大的突破,达到55个;专有证书数量平均每年40个,但2009年相对比较少;在知识产权数量上,处于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6年的8项逐年上升到2010年的39项(见表3)。从级别上看,总体出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在鉴定成果方面,国家级成果只有10个,占7%,省级成果有125个,占91%,地市级成果只有3个,占2%;在专有证书方面,国家级证书25个,占13%,省级证书159个,占82%,地市级证书只有10个,占5%;在知识产权方面,品种权22项,占20%,版权9项,占8%,发明权36项,占33%,实用新型专利42项,占39%(见表3)。1.2获奖成果“十一五”期间,全院共获得的各级奖励成果9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6项,占7%,省(部)级71项,占78%,地市级14项,占15%,且均以二、三等奖为主。就获奖成果单位而言,共有58项获奖成果为主持单位,33项获奖成果为参加单位,其中,在国家级获奖中只有2项为主持单位,省级获奖中49项为主持单位,22项为参加单位,地市级获奖中7项为主持单位,7项为参加单位(见表4)。1.3科技论文论著5年来,在专业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最多,达1740篇,而发表在SCI和EI收录刊物上的文章仅为82篇;每年出版著作呈递增趋势,5年共计88本,其中,学术类50本,科普类38本(见表5)。论文论著等文献是重要的科研产出之一,是科学产出的主要评价来源,通过分析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目评价科学研究成果的量,分析科技论文引用或发表等级情况来评价科学研究成果的质[4]。通过表5可以看出,全院大部分的文章发表在一般的期刊上,这对院的项目申请和科研成效会有一定的限制。

2全院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科技创新成效与科技产出效益偏低据农业部“十一五”农业科研院所综合评估结果显示,在人均鉴定成果、人均获准证书、人均获奖成果、人均技术性收入等方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国内先进农业科研院所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说,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较少,如在获得国家级奖励和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方面。另外,与其他省市农科院相比,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各研究所在投入指标平均值上与他们差距还相对较小,产出指标平均值与他们差距则相对较大,这说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与产出效益偏低。2.2领军人才缺乏与整体水平不高全院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和创新团队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科缺乏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后备人才不足,作为科研生力军的博士、博士后数量偏少,科技人员队伍总体水平也不够高。据农业部“十一五”农业科研院所综合评估结果显示,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全院二级指标(科技人才)总得分比“十五”倒退40.22分,三级指标重大贡献人员数减少了19.76分,培养研究生减少了20.93分。2.3所际发展与学科发展不平衡全院存在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科发展不平衡、学科布局重复,以及传统优势学科弱化、新兴学科发展不强、交叉综合学科尚未形成等问题。院所间科研能力分布不平衡,科研项目主要集中在少数所、少数课题组;大所、强所建设滞后,即使实力较强的研究所,也未成为大所。在学科发展方面,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作物育种、生物技术、植物保护等学科领域,而规模农业标准生产技术、动物疫病安全监控技术、食品安全追溯技术、农产品加工模块化技术等适应指导农业大生产的学科十分薄弱。同时,全院尚未建立宏观战略研究的组织制度体系。2.4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显示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尚未建立科研与产业实现对接的有效机制,也没有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主产区快速转化的稳定渠道;对外科技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等仍需创新完善,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水平不高,科技产业开发的能力和水平亟待加强;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够强,促进农民增收的显示度还不够高。

3全院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发展领域

3.1农业工程化技术立足学科优势和特色,着眼现代农业要求,开拓若干个工程化技术创新领域,建设一个工程化实验室群,包括微生物制剂、食品创制、动物疫苗、数字农业、新型肥料创制、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工程化实验室以及植物克隆工程化实验室等。在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工程化实验室,培育一批成果孵化平台,以形成完整的“基础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活动链。3.2生物育种与生物药物技术种业新政策的相继推出和农业生物技术的兴起,为育种等优势科技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加强农业生物技术育种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创新种苗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制剂技术以及生物药物生产的工艺技术、产品设计和研发等系列技术研发;围绕动植物的健康饲养和栽培生产,加强生物药物制品和相关技术的研发创新[5]。3.3信息与智能技术重点开展农业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研究,采用大数据研究手段,在搜集、存储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化处理,快速“提纯”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农业科研和生产服务;重点开展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技术等研究,利用数字视频、多媒体、网络、远程通讯、人工智能模拟等现代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网络种植、农业动漫、农业生产模型、远程培训或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等创意农产品或农业活动。3.4机械与设施装备技术要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且要将农业机械化作为今后科研重点,研究适合福建产业需求、区域地形的适用机械,推介机械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建立机械信息专业收集体系。同时,开展精准农业工程化技术研究,研发光、温、水、土、肥、饲料投喂、生物性灾害防治等的精准管理工程化技术。3.5低碳循环与绿色技术密切农业生产活动与碳汇经济的关联,为海西碳汇经济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贮备;积极围绕碳汇经济、高效环保种养、农业低碳循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碳资源的监评与利用,以及碳资源数据的采集、分析与管理等,开展相关的碳汇经济工程化技术创新研发活动。3.6农产品安全与加工技术针对海峡两岸特色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原材料的保鲜、储运、制备、加工、包装、检验检测与装备等全程技术的研发创新,开发研制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围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研究主导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同时,加强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推进设施农业网络监控系统、感知实验室系统、生态安全监控系统研发。此外,各研究所要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实力强劲、显示度高的研究领域。例如,水稻所的智能化育种装置、果树所的过剩果业提升、茶叶所的自动加工与品质、作物所的小作物机械化、牧医所的疫苗与疫情监控、植保所的生物防治与抗性、土肥所的复合肥料与机械、生态所的循环农业产品、生物所的品种设计转基因、资源所的微生物制剂产品、工程所的食品创制与配餐、食用菌所的工厂化与集约化、数字所的智能仪器与网络、质检所的追溯和评估体系、农经所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文献与业态研究、甘蔗所的精准园艺的研发等。

4促进全院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选择

4.1科技创新要面向产业发展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服务这一根本命题。一是研究项目必须来自于生产实践。建立并完善与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农业科研立项制度,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立项环节要充分听取农业基层干部、农业企业和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课题来源于生产实践。二是加强关键技术节点的衔接研究。加强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新体系中缺失环节和关键节点创新研究,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整合。通过技术研发、引进遴选、集成配套、示范推广可解决生产问题可转让的产品和技术。三是对接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围绕粮食安全、种业发展、主要农产品供给、生物安全、农林生态保护等重点方向,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建立首席专家负责、综合试验站为主体、功能试验室为基础的产业技术支撑研发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产业为主线,与国家和省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相衔接,实现产业配套、发展规划、技术改造、市场运作的结合,建设农业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6]。4.2科技创新要服务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生物产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根据全院实际,要着力培育生物农业产业,进行生物育种、生物兽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等方面的研发,与企业紧密合作,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以种苗产业化为目标,着眼于商业化研发、产业化运行、市场化运营,突出抓好种业创新。通过产业规划及其规模化发展战略、建设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建立新型商业盈利模式和进行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开展具有商业价值的科研,形成较高科研水平的商业,提升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研究[7]。4.3科企结合驱动农业科技创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指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之为“企业”[8]。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必须与企业相结合,才能提高科研效率,获得更大发展。一是与企业建立联合技术中心。与企业共同建立若干个设立在农业企业的“企业联合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技术攻关,按企业需求的科技项目开展产学研用结合。强化推动科企合作,促使科技人员将实验室延伸到企业,围绕生产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与企业进行联合攻关,每个研究所或创新团队研究几项企业能够稳定使用的技术成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二是推进企业在科研机构建立科研工作站、专家服务站等。在相关研究所或创新团队设立若干个“企业农科院科研工作站”。集成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实施产业技术集成项目,建立规模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视频监控技术指导站,实施产业技术集成GAP规范,加快成果转化应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引领农业产业升级。4.4积极推动科技服务综合体建设一是建设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通过农业科研、企业经营与政府管理的紧密结合,推动农业科技、生产、经营同步发展。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建设的主要思路是:建设三个载体,打通两条通道,形成一个综合服务网络,即“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农业物流中心+农业科学实验站+智慧农业博览园”。建立农业物流综合体实施农超对接,建立农业科学实验站实施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建立智慧农业博览园集成农业科技的展示[9]。二是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业。与企业联合,探索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集团代理、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农业电子商务,与企业结合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派出科技特派员,选择100家基础较好的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对接帮扶,实施跟踪服务,终身辅导,促进农民合作组织运营的规范化和科学化[10]。三是创新技术培训。通过与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企业合作建立家庭农场主学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培训创新提效,开展农业职业培训、农场主培训、农业产业培训等,推进新型农业科技培训与服务业态的建立。

作者:陈华 池敏青 张伟利 翁伯琦 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科技创新成效与思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112654.html

    相关专题: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护理学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与效果
    下一篇:大学生文化旅游市场现状及价值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