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一、我省高校建设网络教学及精品课程平台系统的必要性
(一)合格评估需要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合格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中的评估指标和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建设和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必要性,促使我们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有效的网络教学平台支撑。(二)精品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目前,我省大部分高校已在使用或者开发了精品课程系统,不过由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求的调整以及学校网络教学建设工作的需要,在精品课程制作和网络教学两大方面均做出了重大调整,部分功能不能满足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老系统没有师生交互功能,国家要求新的精品课程要有师生交流的体现,这个功能老系统无法实现。2.精品课程建设涉及一个教学团队中多位老师的教学成果、需要多位老师同时在线制作同一门课程,老系统无法做到这一点。3.随着精品课程项目的开展,校方需要针对精品课程的网络发布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实施监管,还要对校内教师精品课程的数据实施有效的管理存放,老系统在管理方面有一定缺陷,不能完全满足管理的要求。尤其是对教师数据,无法和学校现有的教务系统做到统一,这对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4.老系统无法完成网络辅助教学的功能,师生交互、网络助学这一重要教学活动无法在旧版本开发系统中得到体现,无法实现精品课程服务于网络教学的价值。基于以上几个方面,新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中需要提供一套完善的精品课程开发功能,已达满足我校未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需要。
二、我省高校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全国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情况和统一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情况相比,高校建设的供全校范围内全日制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更为完善,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263所高校中,151所高校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了供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所占比例高达63.98%;而目前没有建立该平台,但已有相关建设计划的高校有63所,所占比例为26.69%。而目前还未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供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数量为21所,所占比例为8.9%(如图所示)。(二)省内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情况调查的省内高等院校中,绝大多数已经建立或者正在计划建立覆盖全校的统一网络教育资源管理平台,例如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黄河科技学院等省内知名院校。近几年来,我省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和使用网络教学系统,这标志着我省高校的信息化教育进入信息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阶段。
三、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对策分析
高校在建设全校性网络教学平台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平台的建设和实施:1.直接从公司购买产品。2.使用开源软件搭建。3.通过公司和学校合作开发。4.自主开发和租借购买公司产品服务。调查发现,在这些覆盖全校供在校全日制学生使用的高校网络教学平台中,通过自己直接从公司购买产品建设的高校比例高达55.51%;使用开源软件开发的高校比例为6.36%;通过公司与学校进行合作开发的高校比例为16.53%;自主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比例为11.44%;而通过租借购买公司产品服务的高校比例较少,比例只有2.12%可以发现,高校在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过程中更愿意选择市场上相对成型的既有产品进行建设。这样可以避免大量的开发工作,相对具有效率高,应用便捷的优势。但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此类教学平台系统的种类繁多,高校在选择时会面对诸多问题,比如是否适合自己的实际教学需求、是否能够与现有的校园网系统有效整合等。
作者:易伟 彭淑华 汪筱苏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第二篇:高校教学管理改革
1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的内涵
高校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指的是高校为促进办学目标的实现,而应用教学改革,促进校园内部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其资源的综合应用下,发挥综合管理效能,进而形成学校、学院和教学系(教研室)的三级教学管理模式,提升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三级教学管理的本质在于实现学校职能部门在管理职能方面的转变,下移教学管理的中心,建立起将学院作为管理主体的教学管理体系,并在权限的下放过程中,将校、院和系的权限和职责明确,进而促进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率的提升.在校、院、系的三级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中,可从教务管理、管理体制和教务管理模式三方面着手.其教学管理体制的转变,可促进管理关系的明朗化,并促进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优化,进而提升管理的执行力.同时高校三级教学管理的应用,也是分权的实现,可将校领导从复杂的教学事物中解脱出来,致力于学校的全局性发展和改革,促进学校前瞻性和全局性管理的实现.
2高校实施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的意义
2.1细化高校教学管理的职能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大众化的发展背景下,需提升相应的教学管理职能.在两级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的职能划分较为模糊,不能够将其具体的落到实处,促使教学管理职能的粗放化管理.校、院、系三级管理的实现,促建了教学重心的下移,进而发挥院系组织在教学实施、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院级管理者应用下放的权利,结合自身学科的主要特点,对其进行整合、优化,根据实践经营和本学宗旨,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以及办学条件的优化,促进教学的科学化和有序化.在大多的研究中,均提到促进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完善,进而实现其创新性和高效性的发展[2].因此,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教学的改革,以及提提高教学水平为当前紧迫的任务.校、院、系三级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在其职能的细化方面,能够满足其发展要求.2.2实现有限教学资源的高效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应用效率,院系分级管理的实现,为其最基本的实现手段.同时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的实现,为实现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并且对于促进的科学化管理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注重内涵教学的应用.因此,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为高校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目前的科学管理理论中,若是部门或下属过多,将会加重协调组织的任务.为此,分层管理的应用,可有效的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学院通过对全院系科研、教学和行政的统一管理,促进分层管理的实现.在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实施后,在学校统一制定各院系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有助于人才培养的实现.2.3提升教师在高校办学改革中的积极性分层教学管理的实现,能够突出科研和教学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凸显教师在办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进而调动各院系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将教师安排到教学管理中,结合教务管理的创新和改革,发挥其在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各院系下属的各机构进行工作安排,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进而优化人才资源,提升教师在办学管理中的积极性.
3高校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改革的措施
3.1促进教学管理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在目前校、院、系的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并且对应的权责未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存在校级管理部门在下放权利中,存在随机分权的现象.同时在下放权利之后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促使在院系的管理中存在管理职权重复,以及岗位设置多余的现象,造成了物力和人力的极大浪费,该类现象的存在也导致多头领导的出现,致使在出现问题时,找不到具体的责任人,或是互相推诿的情况[3].因此,应完善三级教学管理的体制和制度,促进其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由于教学改革的实施,相应的教学目标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在教学管理制度和体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同时还需实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标.校级的教学管理主要从宏观概念上,确立相应的办学理念、教育的基本理念,并从学校整体的发展上进行统一的管理.根据各院系的教学性质,对其教学活动加以引导和控制,进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而院系两级的管理重点在于执行以教案管理为基础的制度.在二级学院的管理中,应结合教学管理实践,根据其具体的情况,执行校级管理制度,进而促进院级教学管理思路、方法和理念的形成.另外,需注意院级的教学管理,主要是对教学管理经验和管理制度的传承,但同时还需彰显出不同院系的发展路线和办学风格.3.2明确三级教学管理中职权问题根据有关学者的理论,实现高效院系两级的改革,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三级教学管理体制的形成,实现了学校管理职能部门的转移.在管理中心下移的过程中,存在集权和分权的管理.为此,应注重突出学院的中心管理地位,将学院的权限和职责划分清楚,进而实现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优化提升的目的.同时,高校还需明确教学管理的中心是学生和教师,其管理的宗旨在于服务于学生.因此,在分权的过程总,应侧重人才培养机制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在获取分权后,院级管理者应将本科的教学评估作为教学管理的指导,进而制定出本院系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评价的标准和目标.同时,二级院系管理的中心,在于对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的就业指导,以及促进教师科学研究.院系在履行职权的过程中,需基于一定的原则理论来实施,在基本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对学院进行重组和实施创新性的设置,将校院两级的权责明确,突出学院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强运行机制的建设,把下放的权利落实到位.新的管理体制下,各院系所履行的职责也各不相同.就专业建设、学科和教学而言,校级管理应侧重于办学目标的实现,以及监督课程、专业建设的全过程;院系的重点在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专业建设;二级院系作为学院下属的基础科研组织,并且还是教学科研的最基础单位,应注重的科研活动和教师教学,并且其主要的组成是根据兴趣和课程而形成的小组,主要负责组织本专业的科研和教学活动[4].3.3发挥院系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在教学管理中,校级管理作为决策层,主要的任务在于对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规划,以及进行学科建设和经费预算等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同时还可通过提供服务、评估和监督等宏观调控手段,实施对学院的目标管理.学院在整个教学管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校行政组织、教学和科研的基础运作单位,并在学校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履行相应的职责及义务,同时还具有对应的利益和权利.教学系为最基础执行层,主要的履行的职责为课程建设、科研计划和开展科研活动等.系在三级教学管理中,主要的职责为进行科研和教学的组织,并且承担主要的学术活动.基于此,学校应多承担行政管理的事务,促使院系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进而提升教学和科研的质量,促进学科建设的完善.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促进办学质量的提升.通过现代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并优化检查制度和教学评估体系,结合信息反馈的应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教务管理活动中,管理的主体为学校,教务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等,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学校应为其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提升求管理水平.另外,还需注重教务职能的下放管理,首先应明确各自的权责问题,使其在教学管理中院系重要管理作用的发挥.3.4结合二级学院的目标管理实现教学改革在二级学院的管理中,首先应明确其主要的任务和职责.为充分发挥二级院系的职能管理作用,应对其进行适当的授权,确保其有足够的权限完成任务.并给予相应的利益作为报酬,结合工作量的计算,促进权、责和利的统一实现;其次,应为其制定专门的考核评估体系,对其工作绩效进行客观性的考评.并且对其教学管理目标的制定,应根据本科教学、师资、人事和学科建设等进行,通过集体的评定,对其进行综合的考评.最后,还应建立制约和激励并存的奖惩机制,促进关系到学校总体教学目标的子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应注意保证目标管理的严格性和规范性,确保教职工能够投入到教学改革中[5].
4结束语
推行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的应用,不仅能够优化教学资源,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同时对于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通过院系和教研室管理作用的发挥,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以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其办学的档次和品味.
作者:张晓旭 单位:滁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第三篇:人才培养下教学管理制度优化
一、大类招生的内涵及优越性
1.有利于减少学生填报志愿产生的盲目性。目前,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和主观原因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对大学及专业的了解和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受地域影响,大多数考生对所报的学校了解不多,更不清楚自己所填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未来发展前景。面对眼花缭乱的志愿会感觉到选择的困难,往往偏重找个好学校,或找个听起来热门的专业,却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影响了大学期间专业的学习效果。大类招生,将几个专业合并到一个大类,进入大学后,通过课程学习,老师引导,学长介绍,能够更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与专业。2.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促进专业建设。传统专业培养模式中由于采用统一培养方案、同一教学大纲,导致学生如生产线上的产品,无法多方位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大类招生及培养能较好地整合学校的相关教学资源,打破原有学科和专业的框架,打通相关专业的基础大类课程,实现多专业、多学科的有机组合,再加上后期针对性很强的专业分流,促进专业之间的竞争,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3.有利于学生拓宽专业基础,增强竞争意识。目前,很多实行大类招生的院校,人才培养思路是在本科阶段实行通识教育即更看重基础,拓宽知识口径,要求学生进校后首先应把基础打好。一至两年后分专业,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专业,使得学生的专业竞争意识得到了增强。
二、大类招生模式下传统教学管理的弊端
(一)学生缺乏归属感,适应新的班级需要更多的时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对班级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班级有凝聚力。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很快融合,不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依然存在盲目性虽然大类招生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能增强学生学习班的自由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但是仍有相当多的学生由于一下子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的节奏和生活,在宽松的环境中反而容易迷失方向。有的学生专业选择避重就轻,有些则追逐市场热点,更多的是人云亦云,跟风严重。最终造成专业冷热不均,偏离了大类招生的初衷。(三)传统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与现行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之间存在不适应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按专业招生,因此教学管理方面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专业进行引导,这就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如果学生本身没有很大的自主性,在基础培养好后,仍旧对选择专业无所适从。
三、大类招生模式下教学管理制度优化研究
基于上述教学管理存在的弊端,需要建立一套与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即优化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实现教学秩序正常化、教学管理高效化,确保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修订制度一是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出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1]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应遵循立足基础、文理并重、数量精少、便于管理的原则,强调课程设置的学科交叉、整体优化和动态发展。在这一体系中,应坚持“加强通识平台,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方向模块”,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二)深化专业分流制度一是加强专业引导。从新生入校伊始,就要告知学生专业分流的时间和方式,并且将这一信息贯穿于学生课程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如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讲述专业发展理念、学习内容、掌握技能和就业方向等,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和规划,从而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二是合理制定专业分流政策。专业分流政策是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核心环节,必须考虑和权衡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专业可接纳人数、学生分流前综合学习情况等各方面的因素,制定科学的专业分流依据。(三)深化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在班主任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和学长的引导功能。导师制以导师制形式,因人制度宜地对学生课程学习、专业认识、毕业就业等方面的指导,鼓励学生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帮助教师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既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专业研究的相关知识,也能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尽早了解到自身是否符合这一专业,以免在专业分流过程中发生盲从现象。学长作为学生的同龄人,其一言一行对低年级学生有引领作用,通过学长的亲身经验和切身体会,可以使低年级学生更好的了解专业内容和专业方向,从而实现良性互动。(四)完善教学管理运行制度教学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能保证管理的高效率,也是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基础。教学管理运行制度包括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制度。其中学分制的完善要本着“弹性”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籍管理制度要施以“柔性”手段,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丰富学习手段,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制度则包括加大专业建设,科学构建专业框架、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做好平台与模块的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内容。
作者:夏婷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