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在分类上属鲶形目、鮰科鱼类,俗称沟鲶、美洲鲶、美国鮰鱼。我国于1984年首次从美国引进,经过多年的驯养和推广应用,其具有耐低温、适应范围广、生长快、个体大、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等特点,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1]。笔者单位自2001年开始,从江苏泰兴地区引进斑点叉尾鮰鱼苗开展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试验推广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基本掌握了大规格鱼种培育、成鱼养殖、水质调控、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养殖技术。
1斑点叉尾鮰鱼鱼种培育养殖技术
1.1鱼池准备
一般鱼种培育池面积1333.33~3333.33m2为宜,蓄水深度1.5m左右,备有进排水和良好的水质、充足的水源。要求水体透明度为3O~40cm,pH值保持在7.2~8.0,溶解氧为6mg/L以上。鱼苗下塘前,彻底清整并消毒鱼池,过滤进水。一般选在鱼苗下池前10天用生石灰50~60kg/667m2对鱼池进行消毒,鱼苗下塘前5天培育肥水,向塘中注水7O~80cm,施腐熟的粪肥约300~500kg/667m2左右,以保证鱼苗下塘前有充足的天然生物饵料。
1.2鱼苗放养
选择早晨或傍晚放苗,因此时水温低,便于操作。放苗前保持水深1m左右,经试水证明毒性消失后,放苗8000~12000尾/667m2,也可在四大家鱼种培训池中搭配500~1000尾/667m2。经过4~5个月饲养,基本出塘规格达到40~60g/667m2,产350~500kg/667m2。结合各自的生产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可适当调整放苗数量。
1.3饲料投喂
鱼苗下塘后即可投喂,选用大公司生产的斑点叉尾鮰专用膨化颗粒饲料(饲料系数:0.8~1.2之间),饲料投喂遵循“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量、定位”,并结合鱼种规格、水温、天气及摄食等情况,合理调节饲料粒径、投饲量。同时在鱼池四角各配一盏诱虫灯,用以捕获昆虫,作为饵料补充,节约饲料成本。
1.4日常管理
坚持每日巡塘,检查鱼种的活动、摄食、以及水质、天气变化、进水过滤网、池塘渗漏等情况,做好池塘管理日志,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科学使用增氧机,遵循“三开两不开”原则。适时注水或换水,保持水质“肥、活、嫩、爽”,防止缺氧泛池。
2斑点叉尾鮰鱼池塘主养养殖技术
2.1池塘选择
池塘面积为3333.33~6666.67m2,水深1.5~2m为宜,池底平整,淤泥少,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氯制剂清塘消毒,每3333.33m2水面配套一台1.5kW的增氧机,
2.2鱼种放养
鱼种质量、规格及放养量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池塘主养鱼放养规格为25~50g,放养量为800~1000尾/667m2、搭配滤食性鱼类100尾。鱼种放养时应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浸泡5~10min,放养时水温应低于8℃。
2.3饲料投喂
选用大公司生产的斑点叉尾鮰专用膨化颗粒饲料(饲料系数:1.5~2之间),养殖前期(前2个月)饲料蛋白质含量36%以上,养殖后期(2个月后)饲料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32%。饲料投喂按照“四定”原则,一般日投饲率为3%,饲料的投喂量应根据水温、水质、气候变化、鱼体重量等灵活掌握,每次投饲量以达90%鱼饱食度即可。同时在鱼池四周配置诱虫灯,用以捕获昆虫,作为饵料补充,节约饲料成本。
2.4水质管理
应定期加注薪水,及时开启增氧机,确保池水容氧充足。6~8月份时,每半个月要换掉一部分老水并及时加新水。同时,每15天应用生石灰15kg/667m2,化浆全池泼洒,调节水质,预防鱼病。高温季节和阴雨天气要严防缺氧,及时开启增氧机补充池水氧气。
2.5效益分析
从近年生产情况分析,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亩均产量550kg/667m2,均综合产值1.2万元/667m2,均纯收入5000元/667m2以上。其中成本部分:苗种费用占5%,饲料费用占81%,水电、防病费用占6%,工资、塘租费用占8%。
3斑点叉尾鮰鱼病防治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抗病力强,但在池塘中高密度养殖容易发生病害,常见疾病为寄生虫病、水霉病、烂鳃病和肠炎病,疾病防治应遵行“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6~9月份每月连续6天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拌入5g大蒜汁和适量食盐进行投喂,每15天全池泼洒1ppm漂白粉溶液进行预防。
4养殖技术中的几点体会
1)选用斑点叉尾鮰鱼专用膨化颗粒饲料,可准确掌握鱼类每天的摄食情况,避免投饲过剩或不足。2)合理配置诱虫灯,不但可补充适量动物饵料,提高鱼类抗病能力,还可节约饲料成本。3)在拉网操作过程中,要选择软质的网具(例聚丙烯材料),防止捕捞时对鱼类造成机械伤害,若受伤易感染而衍生成细菌类疾病,再养殖时需要经过全池泼洒杀菌药消毒处理。4)池塘水生浮游动物数量的多寡,决定鱼种出塘率和规格,所以池塘肥水至关重要。
作者:陈斌 单位:南京市栖霞区水产技术指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