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道德是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社会职业的形成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从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生产的角度来看,职业对于个人来说,首先满足的是物质需要。如果我们从精神层面来看,职业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的主要手段。职业满足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所以,职业对于一个人有非常重要的生存价值和人生意义。不过,人们要想顺利地完成一定的职业活动不仅仅需要知识、技能等雄厚的人力资本,更需要在职业活动中遵循相关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品行。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普遍意义上的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人们在职业活动须遵循的职业活动规范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能力和职业责任等。职业道德主要通过各种管理制度、生产守则、行为规范等加以贯彻落实。从功能上看,职业道德调节的是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能够引导职业人正确对待名利,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荣辱观,帮助职业人正确认识自己与企业、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地选择职业发展道路,规范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可以引导和纠正职业行为,化解个人与企业、社会之间矛盾,促进它们相互之间和谐发展。所以,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职业道德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具体来看,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人在工作上总是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总会努力学习新技术,不断要求进步;与同事能和睦相处并且精诚团结;他们不仅能够赢得同事的尊重还能获取领导的赏识,从而得到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企业员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总是能够从容应对,自觉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一个技术人员有很高的技能并不能称为真正的职业人,职业人的最大优势在于他的工作态度,而非局限于熟练的工作技能。”①所以,职业道德是个人职业顺利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企业来说,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根据有关调查,企业最看中的员工品质依次为爱岗敬业、合作精神、吃苦耐劳。一个员工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技术再好也难以被企业认可。可见,对企业来说,员工的职业道德是第一位的。因为企业深知,职业道德能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为企业发展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员工能够从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出发,调整个人行为,满足企业需要,与企业荣辱与共。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普遍处在转型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企业不仅需要高新技术人才,更需要忠贞不二的好员工。试想,如果员工没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没有团结合作的忠诚品质,不愿与企业同甘共苦,不愿担当责任,企业怎么能度过难关,获得新生。因此,我们说职业道德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内生性动力。职业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人类活动,职业推动着个人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职业道德能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增进工作者的福利和幸福,也能支撑社会分工,规范行业的健康发展,增加国家民族财富。”②因此,我们对于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应该站在个人、企业、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应当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更高。但是,与企业的要求相反,职业院校往往重视职业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追求,将技能培养放在首要位置,而对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职业教育的功利性偏向非常明显。职业院校在创办之初,为了迅速获得社会的认可,紧扣社会及市场需求,秉持“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把职业技能的培训放在首位,从教学计划制定、专业课程设置到顶岗实习,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贯穿着这样的办学思想。这样的教学模式短期效果非常明显,毕业生就业率一路走高。但是,这样的办学理念逐步弱化了学生的内在品行和素质教育,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提升,发展后劲不足。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将职业道德置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予以重视,并以此为思想指导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观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全新体现。“这种发展观不仅重视对个体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且重视对个体生命独立、自由和人格力量的培养,赋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以提升其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
二、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一)以德树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选择与其教育目标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所以,我们首先要清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根本性的问题,决定着高职院校教学方式的选择。“从学校层面来说,要明确职业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培养劳动力的教育。把职业教育当成纯粹为职业而举办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就会越来越窄。”④所以,既要重视人才技能的教育,也要重视内在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道德”培养放在了人才培养的第一位。显然,职业道德比职业技能更加重要。2014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非常明确地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所以,以德树人,以德育人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这既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要标准,也符合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人才培养不是短期行为,不是简单地传授一些技艺,而是要培养、塑造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应该立足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能力的培养。“一句话,现代教育把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视为已任,因为,只有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可能是一个能够适应频繁变化的社会的合格新人。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和核心,理应承担起培养道德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任。”⑤
(二)推行“知”、“行”合一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纲要》提出职业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也同样要求职业院校“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一直以来坚持的行之有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那么职业道德培养能否像技能培养那样采用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职业道德来源于职业活动,并最终是要用来指导职业实践活动的。职业活动是职业道德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职业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职业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新的技术工艺、新的工作环境、新的管理模式以及社会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都会对职业道德提出新的要求。实践教学直接与社会现实对接,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新的职业道德要求、规范纳入职业道德教育,保持职业道德教育的前瞻性、鲜活性和现实性。也能在实践活动中检验职业道德。所以,“加强实习、实训,既是专业建设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经验证明,坚持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性、摒弃‘坐而论道’,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真正实现职业道德水平由‘知’到‘行’的跨越式提升,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⑥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中遵循的行为规范,是用来引导、纠正人们行为的。抛开职业活动谈职业道德不仅空泛而且毫无价值。“离开具体生活场景中道德与生活方方面面的联系,使道德成为一种抽象物,成为概念范畴中的存在,无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难于使人在现实生活中去把握道德,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同样难于理解并适应职场的道德诉求,这与职业教育的教育理想差之甚远。”⑦“知行合一”可以把职业道德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将职业道德变成自觉的职业行为,可以让学生在岗位工作中认知、接受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体验职业道德对于职业活动的重要性。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知行合一”的职业道德教学模式能够把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连接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可以说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选择。
(三)职业道德教育须彰显高职学生的主体性
在职业活动中,人始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人是作为职业活动的主体而存在的。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其理论依据主要是主体性德育理论。那么,什么是主体性德育理论?“它的基本含义就是重视人的主体性,在德育中树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按照人的特性在德育的组织和实施中引发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由个人主体性向群体主体性、人类主体性发展,谋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与和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⑧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就是关注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尊重受教育者的理性意识和主体意识。德育不是概念的灌输,不是背背记记就管用的。德育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不断提升的过程,是规则、制度、规范等内化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始终会发挥着积极的主动的作用。人会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相关内容进行过滤、改造,融进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建构体系,丰富自我,改造自我。“道德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因而,德育的目的不应是让受教育者无条件地服从某些外在的目的,接受现成道德规则,而更主要的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道德思维、道德推理、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来自于教师,而是学习主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作为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建构作用。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信息,而根据自身的经验,判断、选择并加工知识信息,从而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建构起自身的道德体系、判断标准。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抽象概念,而是真正能使职业道德变成一种力量,一种能力,一种能够创造和谐职业环境,获取积极进取精神,搭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力量。这也是职业道德教育最终目标。
三、结束语
毋庸讳言,目前,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的并不是很顺利。有的学校不重视,有的学校虽然很重视,但因为种种原因也没有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职业道德确确实实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对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几年前足球行业爆出的假球风波,不仅毁掉了许多职业足球人,也毁掉了中国职业足球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说,职业道德是一个事业发展方向的导航灯,是一个取得事业成功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是个人和企业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日益完善。职业道德教育同样延续着这样的历史使命。关于职业道德教育,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光重视并没有用,还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对于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墨守成规,一定要有开放的思维和眼光,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作者:朱庆好 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