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夯实基层公共文化设施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和平台,是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唯有夯实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才能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多彩、文明向上、健康有趣的公共文化产品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服务,从而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让他们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1.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强化基层政府的文化责任。第一,乡镇、街道要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把文化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二,建立基层文化建设年度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基层文化建设经费应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而逐年增加,年增长率应高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文化馆、图书馆、公共报刊等公益性文化场所的日常工作给予必需的经费保障,逐渐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本进入为辅的基层文化建设经费来源新格局。第三,完善基层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要把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列入创建先进、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将文化发展情况和文化服务基层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第四,通过政府购买、基层群众捐赠、部门互建、资源分享等诸多方式,为各种文化场馆制作活动版面、制度牌子,购置音响器材、服装、图书等必要的活动设施。2.基层文化设施配备要“质”、“量”兼得。第一,选购基层文化设备,不能“贵”字当先,要普及为主。基层群众性文化产品的选配,不能一味盯着高端文化产品,更应该注重增加低端文化设施的数量。量变才能实现质变,积跬步方可至千里。提高基层群众性文化生活的质量,依赖于更多基础性文化产品的普及和使用。笔者以为,基层文化设施的选配要“用”字当头,统筹兼顾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对预算资金要精打细算,把钱花到刀刃上。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走“低端化”,力求花最少的钱选购更多货真价实的文化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黄金平衡点”,力求让更多的基层群众从中受益,找到基层文化建设的“最大公约数”,让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到文化设施带来的生活乐趣。第二,配备基层群众文化设施,不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好高骛远”,要俯下身子走基层群众路线,坚持普惠性、基础性的原则,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让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真正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如此,才会赢得基层群众的点赞。
二、强化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与利用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大多数基层文化大院、书屋、体育馆等文化设施缺少专职管理人员,并且开放时间随意性较大,图书管理和使用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公共文化资源。为此,必须完善管理,切实提高基层群众对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1.管好用好基础性文化设施。第一,对图书室等管理人员实行招聘制,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保证管理员按时上下班,为基层群众服务好。第二,可以通过号召基层群众捐书捐物等方式,实现文化设施的“开源节流”,并确定专人负责文化场馆的管理,保证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正常开展。第三,坚持定期定时组织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文化大院这一平台,开办公民道德讲坛、法律讲堂、种植技术培训等,促进文化大院文明健康地开展活动。2.着力实施基层群众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第一,社区、乡村之间应摒弃“重保存、轻利用”的思路,增强文化资源利用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管理和利用的监管。第二,注重培养基层网络技术人员,定期组织集中培训,从而使网络技术人员熟练操作和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设施,夯实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基础。第三,基层政府和相关领导应主动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群众需要什么,弄清为基层群众送什么,由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有针对性地提供图书、光盘、网络、数字电视等支持,通过县、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传输信息,扩大传播范围,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实惠,求实效。3.鼓励基层群众自主发展文化产业。第一,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帮助基层群众整合小品、歌舞、秧歌等传统文化节目,在重大节日、广场文化活动中组织文艺团体演出,展现基层群众的文化艺术风采,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第二,制定出台有利于基层群众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鼓励企业家与基层群众“联姻”,在社区、村队筹资兴办文化产业,要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对于基层群众性的业余文化组织,要引导和鼓励基层群众进行产业化的运作和经营,以弥补文化建设资金的缺口。
三、规范基层新兴文化娱乐方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和进步,广场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广场舞、竞走为代表的健身方式已走进乡村和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基层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今的广场舞已活跃在公共文化广场,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伴随着人们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增强,广场文化活动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如今的广场舞,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所认可和接受。广场舞展现出一种文化的素养和艺术的涵养,在各个大大小小的地区都是普及的一种舞蹈,为更好地普及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广场舞噪音扰民、挤占机动车道等引发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领地之争的矛盾日益凸显,亟须规范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广场文化的发展。1.及时开辟建设相应的广场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标准宽广的文化广场是繁荣广场舞蹈的必要条件,也是满足基层群众健身休闲的现实路径。第一,建设文化广场要突出“集约、方便、宽阔、优美”的原则,要把文化广场的设计、建设纳入城市、乡村规划,这是城市、乡村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广场文化导向性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打牢广场文化基础性设施、设备建设,为基层群众创造良好的活动条件,确保文化广场具有娱乐休闲功能,能够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良好的娱乐空间和环境,要尽情展现和释放地区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建设与发展。2.加大对广场舞的引导宣传。各级宣传部门和广播、电视等媒体应正确倡导宣传广场舞,促进广场文化规范健康地发展。广场舞是文化艺术发挥其社会功能和作用必不可少的中介和有效的途径。通过广场舞的传播,文化艺术才能逐步深入广大基层群众之心,一个民族的舞蹈文化才能得以存留、乃至创新和发展。要想繁荣和发展广场舞蹈,进行高效的宣传与传播异常关键。媒体要向基层群众大力宣传普及开展广场舞活动的规范与社会公德,从而使广场舞能够正确引领基层群众休闲健身。3.广场舞要突出地域特色。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固定习俗和文化符号,体现到广场舞蹈上,就表现为迥异不同的舞蹈风格。在我国各地广泛兴起、流传的广场舞蹈,都有其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质,都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风俗特征,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事实上,广场舞蹈只有体现地域特色,才能有更广阔的存在与发展的空间,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各地在挖掘、梳理传统广场舞时,一定要深入基层群众,充分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人文风貌,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时尚的加工与提炼,让当地基层群众广为认同,展现自身特色,拓展发展前景,在发挥健身娱乐功能的同时,也留下更多的文化遗产。
四、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热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人才队伍,是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保证。目前,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一些关键岗位长期缺岗或少人,特别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为此,亟须完善基层文化人才保障机制,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1.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制订并实施文化人才发展规划。要重用现有人才,招纳急需人才,吸引高层次人才。第一,切实打破人才流通不畅的壁垒,对专业的文化工作人才在工资待遇、职务晋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待遇。第二,建立基层文化人才选拔、招聘、培养、管理、使用年度工作报告制度,促进人才培养选拔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第三,要制订详实可行的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和造就各级各类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注重基层文化人才对口培养力度。采取支持职工参加自学、函授、讲座、集训、考察、挂职锻炼等多元化的培训培养方式,大力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学有专长、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年轻专业型文化人才,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输送到高校和国家、省、市文化单位进修深造,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条件许可的单位也可选送出国培训。2.大力培养基层文化能人名人。第一,要培育和造就一大批基层群众身边的“草根”文化能人名人,让其在与基层群众朝夕相处中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不仅能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能激活基层群众自办文化的能动性,推动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第二,积极开展农村民间文艺活动,促进乡土艺术家脱颖而出,让他们在民间“红火”起来。积极选拔基层文化骨干、民间艺人,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在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传承民俗文化方面的突出作用。设立基层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充分调动和释放基层文化人才的创造潜力。第三,基层文化单位要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的文化人才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地位上的尊重,生活上的帮助,解决其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致力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挑起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的“大梁”。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做后盾。为此,要立足基层,大力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人民基层群众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让基层群众尽享文化发展的辉煌成果,才能让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作者:彭龙富 单位:中共娄底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