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青岛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教育资源建设等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后发现:财政投入不足,学校布局和管理不合理,人力物力资源使用效率较低,城乡地区差异等是造成资源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教育公平;普及主义原则
青岛市教育发展现状近几年,青岛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政府的决策与部署,抓住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市、区政府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城乡居民学有优教”的目标,坚持教育公平原则,大力促进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并行,实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青岛市为了实现教育大市转为教育强市,政府提出了“强化三个保障为重点”的政策来促进教育发展。强化政策保障、强化资金保障、强化考核保障。总体来说青岛市教育事业发展日益完善,不论市(区)还是农村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农村教育部分,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资源配置追求目标概述
(一)公平、效率、稳定三个目标
绝对的教育公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里所说的和所能实现的只是相对的公平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要尽可能使教育资源配置和受教育者的条件相均等。效率是指在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必须考虑这些资源分配的成本和这些资源投入后带来的实际收益。而稳定指的是一种运行有秩序,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在现实世界中,一些学者认为效率和公平是完全对立的,倘若选择公平就不可能在选择效率,反之如果要选择效率则不可能实现公平。事实上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公平和效率是一对矛盾,具有统一性。它们之间虽然有队里的一面,但却是可以通过转化两者实现共存。宏观上说,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追求效率和公平统一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既要实现资源配置均衡,又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但是,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并不会引必然起收入分配公平,相反收入分配公平程度是会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承认当效率带来的收益才大于带来的损失,这种效率是合理的;当不公平带来的效益大于其损失时,这种不公平也是合理的。
(二)选择主义和普及主义分配原则
(1)选择主义原则。当今市场经济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市场对教育的影响程度也在逐渐增强。通过市场独有的调节机制,利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这样不仅平衡了资源配置,弥补了政府调节的缺陷,最终促进各级各类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教育与资源配置的效率。(2)普及主义原则。在我国普及主义主要表现为了九年义务教育,我国已经实行义务教育多年,秉承了教育均衡、教育平等的原则。它的优越性表现在所有适龄儿童不会受地域、民族、性别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都可以受到应有的教育。
二青岛地区农村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分析
(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虽然青岛市农村教育建设发展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教师待遇、学历、专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历史原因。建国后国家需要大批教师人才来实现现代化建设,但凡有些文化的人就被作当老师。发展到后来由于财政问题就出现了所谓的“民办教师”。第二,城乡二元发展加剧。青岛市乡村地区在市区的辐射带动下经济发展逊迅速,但多数乡村地区仍然以农业为主,市区乡镇二元化明显。这就导致了许多教师都被吸引到城市进行教育工作,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第三,对教师的投入相对不足。青岛市农村学校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投入都相对不足,区域间投入不均衡,导致了师资水平部分较好整体偏低的现象。
(二)农村教育信息化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是重点。但在现实中,青岛部分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实现利用学校信息化带动学校现代化。导致这个问题主要由于以下原因:第一,新理念与落后传统教育方式的矛盾。当下科技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全面应用,从教学形式、内容、方式方法、模式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而农村传统教育很难快速适应这种变化,适应的过程是较为漫长的。第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虽然每年都在上升,但还是有部分地区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资源建设等方面与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教育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缺陷。
(三)农村幼儿教育
培养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要从儿童入手,发展惠及所有适龄儿童的学前教育事业对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现今青岛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相对滞后,呈现出了巨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域差异现状。造成青岛市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之后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农村幼儿经费不足。用于公费教育经费的投入,学前教育仅占少部分,而且基本流向了城市幼儿园。使得农村幼儿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第二,学前教育理念不被接受。在城市,对适龄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深入人心,被广泛接受。第三,幼儿教育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部专门指导农村教育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
三针对青岛地区农村教育现状提出的建议
(一)农村学前教育
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畴内。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规模增加幼儿园数量,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入园的需求。
(二)农村学校德育课程
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制定和开设德育课程。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改变德育环境。由于农村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外面务工,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农村学校要求德育教师定期走访学生家里,关心留守儿童生活方面,并予以一定的心理健康发展指导。
(三)农村特殊教育
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少年入学率。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的原则。同时加大特教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丰富办学形式、增加社会关注度等方面,提高特教学校教育质量并使得特教学校更加标准化发展。
四结语
现今,青岛市政府以强化政策、资金、考核为重点,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开展新一轮教育改革。出台了《城阳区“多措并举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胶州市“多举措实施农村教师精准扶持计划”》、《青岛市“互联网+”发展规划》等,制定了教师支教交流制度、扶助贫困地区、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但是在青岛地区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配置还存在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低、农村学前教育缓慢等问题。根据教育资源配置追求目标和分配原则,为解决青岛市农村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应从以下四点入手:第一,解决学校规划建设问题,完成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完成市办实事项目任务,将公办与民办幼儿园有效结合,不能一昧的追求数量而忽略办学质量;第二,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并改善农村教师薪资待遇,增加专业老师的数量,加强城镇村教师交流给予乡村教师学习的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三,扩大特教宣传力度,对特殊教育增加社会关注度,使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享受到同等教育;第四,坚持以师德为先再开展德育课程,将德育放在五育发展的首位,开设专门课程并增加德育环境,提高家长们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让德育村完全展开。
作者:郝洁 赵睿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琴岛学院
相关专题:网络言论自由微博案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