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上海市着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方式,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拓展文化输出渠道,积极推动上海文化“走出去”,在文化贸易方面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纲要,以上海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发展现状和瓶颈分析为基础,探求“十三五”期间上海扩大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方式和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发展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文化领域的“软实力”已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发展程度成为提升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重要指标。国外发达国家的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发展历程悠久,经验丰富,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早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焦点。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沿海城市之一,上海的国际文化之都建设成绩斐然,加速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上海“十三五”时期加速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2007年9月,上海建成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2011年10月,文化部将其更名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2013年9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截止到2014年6月,自贸区已有文化企业243家,注册资本47.2亿元,形成了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外向型文化企业集群。借助“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契机和上海自贸区的先发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加快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对于上海“十三五”城市建设和未来30年全球城市定位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海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发展现状分析
2010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成立,上海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赢得“设计之都”的美名。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海的对外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高达159.6亿美元,出口额95.39亿美元,顺差31.19亿美元,集中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文化用品等。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成为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之一。《2014年上海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报告》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韩国等成为上海对外文化贸易业务往来的主要国家,占进出口总额64.68%。其中,美国和日本占29.24%,成为上海对外文化贸易的主要合作国。2014年,上海共有35家文化企业通过国家级对外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认定,12个项目通过国家级重点项目认定。同年7月,上海迎来格莱美合作项目;11月,华特迪士尼(上海)与上海文广集团达成战略协议,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合作事项涉及内容发行、电视创意开发、电影联合制作和国际营销合作等多方面。利用自贸区优势,上海率先建成国内首家公共性文化贸易服务平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该基地运用政府支持为辅、企业运作为主的创新运营模式,把握机遇、构建平台,汇集了全国规模最大、业务最全的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类企业集群,极大地促进了上海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飞跃式发展。依托自贸区的先发优势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上海正不断拓展、更新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国际合作渠道,创新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模式,推动文化龙头企业参与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二、上海发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海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已小有成绩,也优于国内其他省市,但是一直面临国际影响力不高、资本短缺、知名品牌缺乏、产品出口渠道狭窄、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弊端:
(一)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下
上海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增长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标杆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表现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较低;对外文化贸易结构“硬强软弱”;贸易主体实力不强,规模偏小;贸易渠道狭窄,贸易产品和服务缺乏特色等问题。
(二)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主动权认识不足,商业化运作能力薄弱
上海对外文化艺术交流面临国际文化创新能力缺乏、国际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主动权认识不足、商业化运作能力薄弱,销售渠道和网络有限等一系列弊端。国际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专业人才,特别是熟悉国际文化规律、有较强涉外贸易操作能力、有成功国际运作经验的高层次文化人才仍较为匮乏。同时,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类企业的商业化运作能力尚处于薄弱状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方式、手段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自贸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经验缺乏,政策瓶颈仍有待突破
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中国第一批自贸试验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开放经验不足,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十分有限,自贸区的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建设的机制、体制尚处在创新和完善阶段。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仍面临一定政策瓶颈,如: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推进机制缺乏,管制过严,财税制度不完善,统计制度不健全等。
(四)对外文化艺术交流规模较小,知名企业和国际品牌缺乏
上海文化产业的国际贸易总体规模尚需扩大;龙头企业、重点企业的数量较少;文化产业对外文化交流不足;文化内容产业优势不足;文化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制不够完善;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缺乏完善的产业整合和国际产业链的打造;对外贸易的国际渠道仍需不断扩展;强实力的国际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匮乏;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不高;文化与科技、金融、装备等领域的融合度不高,等一系列弊端亟待解决和改善。
三、上海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对策建议
(一)优势对接:利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优势,扩大对外文化艺术交流
利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优势,促使上海参与到全球文化产业链和文化产品供应链中,完成文化“软实力”的价值重构。逐步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对外文化贸易市场,通过文化生产要素的升级和创新,在优化配置和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新兴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诉求,进而拓宽上海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海外市场。把握“一带一路”区域间政府层面协作的宏观机遇,突破文化资源地理位置的区位约束,扩大上海与亚洲沿线国家的交流和联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创新新时期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增长方式,提升上海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国际影响力,从文化先行角度不断实现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和未来30年全球城市的定位目标。
(二)政策支持:制定鼓励、扶持政策,促进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健康发展
利用自贸区政策优势,制定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外开放的相关措施,强化自贸区相关实施细则与负面清单的解读与实施,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际文化市场情景和企业运作实践,不断调整并逐步缩减涉及文化服务业的相关负面清单。深化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相关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以文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协助企业创新文化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销售模式。从政策层面鼓励文化企业对外扩展业务范围,联合税务、工商、海关等相关部门优化文化贸易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相关制度革新如:加大出口补贴力度;放宽市场准入与涉外经营条件;改革、完善审批制度;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开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简化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审批手续和出入境管理流程;出台扶持性财税和融资政策,促进文化企业涉外活动的开展。
(三)金融革新:转变贸易形式,从对外文化艺术交流转变为文化资本输出
对接国际文化资本市场,探索国际投资、并购等金融创新模式,克服意识形态差异,利用“一带一路”沿线优势国际资源,力争当地制造、当地消费,通过资本运作加速上海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创建自贸区文化金融合作平台,加强文化与投资、金融、现代服务业对接。以创新政府资金投入为契机,鼓励各类资本参与文化金融创新与文化企业国际化发展。支持文化资本海外并购,鼓励文化企业采取资本兼并、重组、对接等文化金融融合新模式赢得持续资金支持。借助国家对外贸易基地的政策优势打造高效产业和资本运作平台,借力自贸区在贸易、金融、投资、服务业的创新政策,鼓励上海文化企业将运营模式从低层次的文化交流和产品销售提升到文化资本的输出,进而不断拓展企业的海外发展空间和核心竞争力。
(四)人才建设:加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人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支持措施
从战略视角出发,确立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鼓励文化企业依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引进和培养海内外高层次涉外文化人才。鼓励高校加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学科和智库建设,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贸易复合型人才。制定不同梯队的重点人才发展计划,借助“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加大高水平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人才建设,鼓励文化人才通过创新、创业开拓海外市场;继续实施“千人计划”等招才引智政策,通过政策创新、服务聚焦,提升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构建人才的开放选拔机制。针对专业型文化贸易人才紧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多类型的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人才培养和供给模式。强化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人才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度,实行人才创业的孵化政策,给予外向型文化人才在生活、研究、创业等方面更大的配套优惠政策,突出重点、加强聚焦。
作者:秦迎林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