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学生层面看
一是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敢于追求和维护自己的权利,这种意识一方面使大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提高,另一方面会使他们过度关注自身,重视自身发展而导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极端一点就变为法律意识淡漠,法制观念淡化,因而在面对与自己利益有冲突的情况时会行为失范,酿成重大事件。
二是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盲目跟风意识,有一部分人他们主观意愿并非如此强烈地参与事件中,只是盲目随众而已。一方面他们认为只有和群体保持行动一致,才不会被孤立;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给其很好的掩护,加之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都促使其抛开理性,参与其中。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控策略
(一)抓好网络思想阵地建设
高校必须主动把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视为互联网的道德教育的灵魂,主动占领互联网的思想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各种信息平台,不断建设有影响力的传播正面信息和先进文化的论坛、贴吧、BBS、博客及网站等,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将视听技术和平面文字相结合,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在网站上设置热点专栏、舆情互动、时势关注版块和手机快报等方式进行宣传和互动,将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性为我所用,掌握主动权。
(二)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建立多层次的信息防控体系
要达到主动控制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难度较大,需要高校、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高校要实现从“被动应对”到“积极监控”的转变,可以建立多层次的信息员网络体系,在每个院(系)、班级、宿舍楼等不同层次的架构中,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学生信息员,从而建立一套有效的预警和反应机制;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帖吧、BBS论坛管理员的资格审核,培养和提高其组织、管理和应变能力;必须加大对各种渠道信息传播的把关,通过对不良信息实施删除、过滤,对发布不良信息者实施封号,或者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录入防控名单,争取最大限度的预防和控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蔓延。
(三)构筑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发布平台
网络信息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介,作为“把关人”的管理员,很难对信息进行审核和把关,由于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开放性,论坛、贴吧中的任何成员,都可以就正在关注或感兴趣的信息和话题,进行复制、修改和传播,而作为信息接受对象的成员,大都无法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因而,作为有效的公共讨论平台的构建者,以及作为秩序维护者的高校校方,有必要改变以往“家长式的”机制,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和发布平台,当大学生关注的公众议题出现时,校方能够主动设置议程,夺取网络话语的主导权,进而行之有效地引导舆论。
(四)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同学在互联网上收到过各种不良信息,只有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认识,增强信息鉴别能力,才能有效地减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以及要在全校范围内普及网络安全知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他们文明上网的自觉性。学校要就网络道德问题开展专题讨论活动,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从而使整个校园的网络环境形成扬善惩恶、扶正祛邪的良好道德动力,随时引导、激励、敦促人们做有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