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项目(吉高教JGJX2015D390)。
【摘要】基础会计这门学科作为会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金融和工商管理专业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先导地位。有必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与学的良好结合。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效果
《基础会计》作为会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大多是作为金融和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先导课程。它的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这时的学生特点是刚刚从接受全面的学科教授转到进入职场前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阶段中。他们没有任何会计知识的了解,此时开始学习《基础会计》这门课程,对于他们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就要针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探索。
一、培养学科兴趣
首先,任何教学都应是教和学的良好结合,很多情况下学者的态度尤其重要,所以要提高教学效果就要从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入手。[1]如何提高他们的兴趣,第一次课显得极为关键。一般在《基础会计》课程教材的开篇为总论,介绍了会计的意义、会计的对象与任务、会计方法、核算的前提等。我认为,第一次堂教学不必拘泥于教材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于会计这一概念的理解。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认为会计即指人,有的认为会计是记帐算帐的工作,有的认为会计是一个组织机构,还有人认为会计是一门学科......对这一问题的各舒已见引发了他们对于了解会计、学习会计知识的渴望。还可从职业规划进行展望,展示许多会计专业出身的职场精英,认识到会计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再从贴近生活的场景联想身边与会计知识专业有关的事情,使学生感到会计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和重要性。这些内容作为学习基础会计前的铺垫,鼓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对这门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充满渴望。此时可以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比如会计方法包括设置帐户、复式记帐、填制凭证、登记帐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2],这一系列会计工作程序现在告诉学生,会使他们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反而产生一种畏难情绪。可以把这一知识点放在以后的章节中讲解,相信那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知识再理解它就会顺理成章。
二、讲究语言艺术
《基础会计》中许多概念和知识点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十分晦涩难懂,那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深入理解、熟练掌握、实操应用,就要求教师讲究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多举例,用生动形象的实例来诠释知识概念。[3]
(一)举例要贴近生活
《基础会计》中会计恒等式是我们要学习掌握的一项关键知识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怎样使学生对这一等式有深刻印象呢?教材中对等式涉及的几项会计要素往往从公司、企业中相关要素给出相应解释,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步入社会,对公司、企业等组织机构还很陌生。教师不妨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如启发他们,想一想自己家里都有什么东西,可能学生回答有房屋、轿车、家具、存款......大约200万元,其实这些就是资产;进一步发问这些东西真的归自己所有吗?可能学生回答房屋是贷款50万元购买的,这就是负债;房屋首付和其他的物品都无疑是自己的,即大约150万元,这些剩余其实就是所有者权益。通过这一简单举例,学生对会计等式中的会计要素和等号两边的恒等不变有了更直观的感性认识。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固定资产”入帐价值的包含项目经常模糊不清。教材中说明了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包含买价、运费、相关税费以及设备达到使用状态前的安装调试费。对于运费和安装调试费由于是与设备的购买价值分开支付的,学生往往把这两项当作期间费用而不计算在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中。教师可以买电脑为例对其进行说明。小王购买两台电脑,A电脑买价2000元,花100运费;B电脑买价1900元,无运费,业务员上门给电脑作了系统安装服务,花300元。问A和B电脑哪个更贵?通过这个直观的例子,学生能对固定资产入帐价值的包含项目牢记于心。
(二)难懂的概念要生动解读
比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成本的计算较难掌握,尤其是“制造费用”转入“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学生经常不理解。教材中对“制造费用”定义为间接的生产费用,期末要对其按一定标准比例进行分配,再转入“生产成本”科目。学生很少接触工厂,在工艺流程不很熟悉的情况下讲相应会计科目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效果不好。教师可以把学生们熟悉的场景拿来举例,如一个寝室8个人出去聚餐,结帐时AA制,怎样算各自的餐费呢?餐费包含饭、水和菜。小张吃了一碗饭计1元钱、喝了两瓶水计4元钱(每瓶2元),还剩余菜钱80元,按照人均10元分摊,即最后计算出小张需支付15元餐费。其中的菜钱80元就是混合的间接“制造费用”,要按一定比例分配计算进入各自的餐费“生产成本”中,这样举例生动形象,使学生对难懂的会计科目和相应知识点轻松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相近的会计科目要巧妙掌握
当讲到《基础会计》中复式记帐的运用——销售环节时,涉及“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几个会计科目,都是收入,应用不同。教材中解释为“主营业务收入”用来核算销售产品而发生的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所有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的流入;“营业外收入”,用来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三种收入的区分可通过举例巧妙说明,如小李在一家房地产集团公司任会计,每月有5000元工资收入,即“主营业务收入”——是他主要经营的收入;另外,他兼职另一家企业作会计工作,每月有1000元收入,即“其他业务收入”——是他主要经营以外的副营收入;本月购买彩票,中奖500元,即“营业外收入”——是意外收入,和正常经营活动无关。这样解释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再回头看教材中的企业工厂案例中的相关会计科目容易理解掌握。
三、辅助教学方法运用
要提高《基础会计》教学效果,还要重视辅助教学方法的运用。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网络资源成为学习的重要参考。当下经济迅猛发展,我国要与世界接轨,与之相配套的一些新的会计政策、法规、准则相继出台,所以会计领域对于我们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会计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关注相关的财会网站,从中学习最新知识政策,这样教师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推陈出新,把最新的会计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在步入职场后作一名合格的会计。教师的教学手段要求灵活多样,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基础会计》知识中有许多需要流程展现的知识内容,如在讲授复式记帐的运用时,涉及供应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及财务成果的核算环节,整个过程是企业经营流程的过程,也形成了会计资金运动的闭合循环。教师可以在PPT教学课件制作上多下功夫,把各环节流程以录像或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并配以音效解说等,这样学生看到的PPT知识讲解就是生动有趣不枯燥的,给他们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加强印象,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时下,一种新的授课方式正逐渐兴起并越来越受到欢迎,即微课、慕课。我们在一些公众网站中即能查找到基础会计的网络开放课程,其中包含很多免费资源。慕课是把基础会计这门课程分解成若干小知识点录制成课程讲授的视频。它的好处在于:1.极大地放开了课堂讲授对于时间、地点的局限性,学生可以在网络允许的情况下任意选择时间和地点听课。由于它是网络播放,所以可以反复学习,如果对某一内容第一次没有听懂,可重复再看;2.提高注意力,由于每一视频讲解一个小知识点,时间大多十分钟以内,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听讲,抓住关键内容;3.资源互通,我们甚至可以观看学习全球其他国家的基础会计网络课程。公开网络平台的老师不乏一些名校名师,他们往往有深厚的功底,对本门课程有其独道的见解,学生有机会听到其授课会受益匪浅。
四、重视实际操作演练
教学课堂中就要重视学生的实操性,以免有学生理论学了不少,实际作帐不会,很难直接上岗进入会计角色的情况发生。[4]在复式记帐的运用讲授中,可以按供应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成果核算环节把学生分为四组,并进一步分配工作岗位,进入会计角色。各个环节角色要按照业务的发生进行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成果分配业务的填制凭证。也可岗位轮换,尽可能地设身处地的站在会计的角色中完成填制凭证,进而完成记帐、财产清查、出具财务报告等一系列会计工作。除了课堂上的会计角色扮演,还要重视会计实训。完成会计理论教学后教师一定要安排实训课程。精选出一个月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带领学生从原始凭证的填制、记帐凭证的填制、登记帐簿、月末结帐到最后编写财务报表。在这种会计实训中,学生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完成了一次教学效果的质的飞跃,由于这种会计实训练习真正模拟企业中的手工帐,学生亲自对会计工作进行了完整演练,极好地检验了学习的会计知识,是最终实现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上岗工作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师银萍.语言通俗化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会计之友,2009,(29).
[2]程淮中.会计基础与实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谢丽安,梁斌,李丹丹.高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会计之友,2006,(09).
[4]林洁.浅谈基础会计教学效果的提高[J].职业,2009,(03).
作者: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