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
(一)年度分布(发表年度)
2003~2006年间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论文发表量呈显著增加趋势。2006年论文发表量为129篇,出现了发文量高峰,说明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在这一时期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07、2008年相关成果量有所下降,显示出研究者和出版机构对此类研究进入审慎和理性态度。2009~2013年间,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处于持续稳定阶段。
(二)期刊类别分布
统计发现,我国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成果主要刊于图书情报学期刊,发文总量占到了总量的64.6%,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在图书情报学期刊中,刊文量排在前五位的期刊分别是《图书情报工作》(刊文107篇)、《图书馆论坛》(刊文73篇)、《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刊文57篇)《大学图书馆学报》(刊文46篇)和《图书馆建设》(刊文35篇)。其次是教育类期刊、高校学报、新闻与传媒和政治、体育、艺术、医学教育等其他类学科。其他类期刊的参与,使得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三)作者所在机构分布
经统计得知,论文作者所在机构如图3所示,这些机构的作者发文量占到总数的8.8%。统计发现,高等院校的信息管理系和高校图书馆是研究的主体,他们对此有较高的研究热情。笔者通过链接这些机构的网站发现,他们的图书馆均设立信息素养教育导引的内容,提供最基本的图书馆导航、信息检索课程、数字资源介绍、以及多媒体课程课件下载等,成为我们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很好的样板。
(四)研究主题分布
以获取的1 011篇论文为基础,笔者从内容上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具体结果见图4。其他相关内容排在首位,其次关注度最高的是面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群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占到总量的28.7%。其中的大多数论文是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的推广备受核心期刊的重视。第三是中外比较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涵盖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方面面,国外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成功的经验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二、研究内容的分析
(一)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与实施
这部分内容包括国家层面的信息素养政策研究、在全社会、高校推广和加强信息素养的策略等。曾晓牧、孙平指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可分为两个层次,基础性探索层次和应用性探索层次。基础性探索层次上有三个主要工作方向:信息素质定义,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信息素质相关学科研究。应用性探索层次上的主要工作方向是:信息素质教学,信息素质评价,从事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馆员的继续教育。[1]郭太敏的基本思路是借鉴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一体化教育的经验,通过图书馆与相关学院、学工处、教务处以及校外相关单位协同共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基地,实现跨行业、跨学校、跨部门的教学策略。[2]彭丽喃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几门课就能解决的,需要学生信息意识的自我培养、社会培养和高校培养共同完成。高等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也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主体,应通过课堂教育、高校图书馆教育来实现。[3]高协、宋海艳等介绍了上海交大图书馆经过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与模式的转变和探索,目前已逐渐形成了三大层面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即: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常规课程与培训、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特色讲座与创新计划和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入———与课程关联的多种嵌入式教学。他们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服务有效融合,他们的“信息专员培训计划”和“全面融入式教学”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具有独到的借鉴意义。[4]
(二)面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信息素养教育
这部分内容包括职校生、大学生、研究生、教师、机关工作人员等不同社会群体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研究,主要以我国部分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研究生或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建设现状,提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有些则针对某一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层次与不同知识结构的师生进行调查,旨在进一步切实提高调查对象的信息素养。毕玉侠、佟岩和崔淑贞以问卷的形式对沈阳药科大学各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进行了调研,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信息素养水平具有显著的年级、专业差异性,是否学过文检课亦对信息素养总体情况产生显著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进行年级、专业差别化,完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设,从国家层面加强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监督与管理等建议。[5]康慕云等基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从图书馆、文献检索课、计算机网络、学科课程等视角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以深化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和研究。[6]郭晶、黄敏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所开展的“学科及咨询馆员素质教育培训计划”的准备、组织、培训内容与实施过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考核评价方式———情景法。最后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展的“学科及咨询馆员素质教育培训计划”实践,总结了几点体会。[7]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图书情报学领域每年发表的有关信息素养的文章数量增加迅速,其中探讨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文章所占比例高于其他群体,但对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人才信息素养的培养关注较少。
(三)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教学体系的重新设计,教学内容的创新,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选择开拓性的课题,培养创新人才等。石德万在通过对文检课改革过程的跟踪调查分析后认为,把文检课划分为《信息检索基础》和《信息检索与利用》两部分,采用分阶段、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韩丽风、郭依群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面向用户需求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的创新模式。指出信息素质教育应围绕,开展网络免费资源利用教育;优化图书馆资源的教育方案;贯穿知识产权、学术规范、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教育。[8]彭奇志提出了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按读者知识层次可以分为三阶段,即面向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导向阶段”,面向二、三年级学生的“入门阶段”,以及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未受过信息检索与利用知识系统培训的教师的“高级阶段”。指出“导向阶段”侧重于信息检索知识的扫盲,“入门阶段”要求详细设计,内容丰富,“高级阶段”侧重于研究型的信息检索、信息分析等。[9]徐益、袁琳在分析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优势的基础上,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总体框架进行了具体设计。包括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估三大模块。在“模块化课程内容”这一主干课程模块中又包含“普及型课程设计”、“专业型课程设计”和“拓展型课程设计”子模块,在这三个模块中涉及了从“入门教育”到“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三个层次的教育内容。[10]国内还有不少学者提出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还有,信息素养培养的三层次说,即:第一层次———通识信息素养培养,即在大学第一学年,对其进行信息素养基本知识教育。第二层次———专业信息素养培养,即结合学科专业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的工具,帮助学生有效的提高学习绩效。第三层次———实践与创新信息素养的培养。即结合具体的研究任务,让大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研究和实践,初步培养他们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
(四)信息素养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合作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嵌入式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等。徐益对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指出“所谓基于项目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指为满足实践所需的项目为目的而开展的整个教学过程。”[11]朱学军在《科研嵌入式教学模式探索———以文检课教学为例》一文中提出了科研嵌入式文检课教学模式,他认为该模式是一种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并从其内涵、作用及关键实施环节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12]娜日提出WebQuest教学模式,它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网络为主要媒体和工具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包括6个过程,创设情境、布置任务、收集资源、学生自主探究过程、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13]周健、张静波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信息素养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模式、情境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和合作学习的模式。[14]易斌、黄华彩介绍了BiG6的基本知识,探讨了如何把BIG6的六个步骤具体地运用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之中。[15]我们认为对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局限于某种技术或者理论,我们要不断开放研究思路,拓展研究方法,有效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和各种技术途径,以更有效的方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五)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总体构架及功能实现途径。还有的则对国内一些图书馆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进行网络调查,分析了现有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的现状,指出了目前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黄如花对基于Blackboard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提出完善策略:丰富平台的内容、增强平台的交流功能、增强平台的友好性、加强教学环节的管理、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与交流。[16]宋琳琳从总体构架、用户层次、功能模块、技术支持、资源数据库5个方面介绍了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构成及功用;总结出4条主要的实现途径:与图书馆服务结合、远程教育平台、开放式课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17]
(六)信息素养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信息素养指标评价体系最具影响力的是“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陈文勇、杨晓光在探讨信息素养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制订了“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草案)”。[18]张东、吴贺新、张德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的需要,并在对信息素养内涵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19]杨林、李秉严则进一步提出根据不同人群素质的高低,分层次制定信息素养评价标准。[20]吴晓伟、娜日、李丹通过对信息素养国内外标准研究,设计了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能力量表,该量表由31个题项,4个维度组成。[21]陈延寿、张伟丰研究了大学生信息素质构成的五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构建出基于AHP的评价模型。[22]目前国内对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研究还不是很多,随着对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最终能够构建出科学的、完善的、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因为只有有了这样的评价标准,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七)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形式(模式)的研究
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形式(模式)主要分为独立式和合作式,合作式又称嵌入式或课程整合式教学。独立式即开设独立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合作式教学主要分为两种嵌入模式:一种是学科馆员部分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简称为“部分参与式嵌入”;一种是学科馆员全程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简称为“全程参与式嵌入”。孙建军、李君君在《基于图书馆员-教师合作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型》一文中建立了图书馆员与教师的合作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图书馆员-教师合作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型。[23]唐艳春以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课程整合式教育实践为案例,探索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这一模式,通过分析应用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和未来研究方向。[24]彭艳、胡芳分析以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为例,探索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难点,提出推进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25]
(八)信息素养教育比较研究
信息素养教育比较研究包括对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成功经验的分析,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管理组织机构研究,国外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美国典型的信息素养教育合作模式,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项目的介绍等,内容覆盖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方面面。黄郴、金燕等解读了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研究进展报告,介绍了美国信息素养教育取得的成就。[26]杜安平从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管理机制、课程策略、评估与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澳大利亚高校的成功经验。[27]成颖、孙建军介绍了美国关于信息素养概念的讨论、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制定及信息素养教育的合作方式等内容。[28]周美芳归纳国内外标志性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并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进行对比,建议应建立国家层面的管理机制,制定国家的信息素养政策,出台全国性质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赋予其法规地位。任静等分析了国外文献检索课教材的特点,然后找出国内文献检索课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国内文献检索课教材建设的建议。[29]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从其发展来看,近十多年呈快速发展、全面发展的趋势。研究成果数量倍增,研究覆盖领域广泛,研究角度从不同的学科领域、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展开,使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九)其他
这部分内容较杂,包括信息素养教育与高校图书馆、教育素养教育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信息共享空间与信息素养、跨媒体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信息素养与学术规范等的研究,占整个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论文的40.4%。
三、研究特点分析
经研读分析,信息素养(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近十多年来具有以下特点:
(1)高校图书馆依然是信息素养研究和用户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
(2)目前的研究更加关注高校大学生群体信息素养水平,对他们的研究正在从理论向实践跨越,并注重信息素养在高等教育中推广和实证研究。
(3)在研究实践中,从教育学视角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比较多,还应积极借鉴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方法、思路进行多角度探讨,推进研究本身不断走向深化。
(4)对国外研究相对比较充分。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实施、评价标准、教育课程、教育模式、在线信息素养教育项目等全面的比较,对于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对于信息素养教育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应关注以下几点:
(1)信息时代,网络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是新时期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新的课题,其教育内容、方式等将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新问题。
(2)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要注重信息素养培养对象的现有行为研究和未来技能培育,加强多样化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研究,且注重通过信息素养实践案例加以实证和推广。
(3)注重个体信息行为、技能的评价。目前,我国机电期刊高校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仍然采用《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应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制定,尽早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指标体系》。
(4)加强信息素养教学的评估的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韩月萍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