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研究探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方法。如2011年上海市沈晓明副市长说,“上海需要什么样的民办教育,需要体现公益性的民办教育,需要体现高教育质量的民办教育,需要充满活力的民办教育。”对此上海采取措施,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扶持力度。目前,上海已有多所民办高校和公办学校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合作关系,使公办高校在教育发展、教学管理、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育资源等方面与民办高校形成共享合作关系。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已有一定成功经验,但当前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缺乏有效机制,总体上普遍存在共享层次偏低,教育资源重复性建设现象广泛存在;而多媒体资源、网络课件、互动性资源偏少,大多仅仅满足于教学层面的简单“可视化”,缺乏课程的有效整合及深层次的学生互动。在共享资源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各自为政、影响范围有限,资源重置与浪费等问题。因此如何最大化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应该考虑如下几点:
1、教师资源共享
教师是办学的主要资源。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师资源却存在结构性的不均衡现象:即部分民办高等院校生师比例失衡,教师十分紧缺;而部分公办学校和科研机构中,师资则存在着浪费现象。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实施的是教师单位所有制,导致教师流动性不强,使现有的教师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下列方法:(1)教师资源共享。在高等教育的办学资源中,最主要的是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们。不同高校之间可以采取讲座、培训、交流、访谈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提高区域高等学校师资的整体水平。学校应建立双向流动机制,优化教师供给资源,提高教师供给资源的质量。一方面,从制度上、管理上鼓励本校教师去其他学校进行交流、讲座;另一方面,积极聘请专家、名家及业内人士到校为学生进行讲授。(2)学生跨校修课、修学分、修学位。目前,很多高等学校都实行了学分制。一些地区在政府的帮助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率先在本地区高等学校之间实行跨校选修课程,学分互认,有的学校甚至还开展跨校修习第二专业学位。跨校选修课程、学分、学位使学生们能够听到在本校无法听到的课程,分享到优质的教师资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利用市场机制使高等院校优秀教师资源从宏观上进行再分配,从而在本地区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2、物质教学资源共享
所谓物质教学资源,是指办学的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室、图书资料、网络环境等硬件资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浪费并存的问题,物质教学资源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解决区域内高校物质教学资源共享可采取如下措施:(1)教室共享。采用共享教室方法,民办高校教务处在对新学期的教室安排时可以与办公高校联合,引进市场机制,签订租用合同,根据自身为主、就近共享原则,把部分教室资源丰富的高校纳入教室资源紧张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提高整个区域教室的使用率,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2)实验实训硬件条件共享。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育部[2005]8号文件)精神,大力开展“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共享。积极促进某些高校的优质实验、实践条件为区域高等教育事业服务,创新管理机制,开放共享实验资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本区域高校实验实训教学整体水平和使用效率。(3)图书馆共享。高等院校图书馆管理应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利用自身优势和网络条件,协调和整合区域图书馆资源,充分实现高等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例如,不同高校学生可以通用图书证、开放网上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和地方图书馆实现共建图书馆、共建网络图书资源、整合区域图书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3、结语
随着国内外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我国高校与国际日趋接轨,建设合理、开放、共享、规范的管理机制,实现区域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是高校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课题。在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的情况下,高校教育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利用管理将进一步得到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者:姚春芸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