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学生大学期间社会实践必要性思考
医学高等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医学生掌握和运用医学知识及医学技能,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只能解决医学生“如何做事”的问题,而更重要的“如何做人的问题”,则需要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来解决。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特别重视医学生到实践中去感受、去体验。因为任何人文素养的养成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组成的,只有四个方面协调得当、发展充分,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质才能形成。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院校培养了大批的医学人才,他们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国国土辽阔,边远和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医疗条件差,自愿去艰苦地区服务的医学生极少,现在村医基本是卫校中专毕业生,农村老百姓有这样的俗语:“小病拖、大病熬、重病等死不要瞧。”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今城市的医疗条件得到较大的改观,但技术精湛的专家、先进的医疗设施却集中在大中城市为数不多的三甲医院,患者看病必须连夜排队拿专家号或从票贩子买高价票。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为缓解大医院的压力,各大城市建立社区医疗卫生室,方便市民小病、常见慢性病就近医疗,需要进一步治疗的可以为患者预约联系三甲医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为医院缓解人满为患的就医压力。据笔者走访芜湖市较大的几个社区医疗卫生室发现,这里医疗硬件简陋,小药房、检查室,治疗室各一间。医生来自市区三甲以下医院且为轮转;有的是个人临床专业毕业后有过几年诊所经验后申请加入社区医疗卫生室。社区医疗卫生室只能做常规检查,治疗头疼脑热感冒或较轻的外伤,或为从大医院开药回来的患者注射、输液。从相关的媒体了解到国外社区医生必须是全科医生,从事医疗工作至少在五年以上。为何大部分医生不选择社区医疗卫生室,原因是社区医疗条件差练就不了好技术,收入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这份报告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未来发展的蓝本,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与十八大报告的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医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胸怀大爱,关注民生、民情、民意。具体来说,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益处有三:首先有益于医学生深知天职,肩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其次有益于医学生了解基层百姓求医问药的艰辛,立志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服务;第三有益于医学生熟悉医疗卫生事业的特点,坚持医术精湛与人文关爱为一体,成为真正的“白衣天使”。
二、医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服务社会的需要,我国不少医学院校结合自身的实际,纷纷设立与医学沾边或细化医学领域的新专业。众多医学院校从80年代只有百余名学生的瞬间成千上万,这直接导致医学院校的课程演变为:理论课大班上,实验课合作上,实践课团体上。为了让医学生了解社会,培养仁爱精神,不少医学院校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但总体来说有以下问题存在。第一,医学社会实践教育理念不足。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与发达国家的实践教育理念有差距,欧美国家医学生的实践教学穿插到从医学生转变为医生的整个过程中,比如哈佛医学院和牛津医学院十分重视医学人文实践,早期接让学生触临床,学习如何与病人沟通,注重问诊态度和技巧,思考社会与医学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人文关爱理念。作为哈佛医学院重要的医学人文课程--医患关系,跨度三年,从基础医学阶段教育一直延续到临床实习。该课程第一、二学年主要对体格检查和病史采集进行指导,第三学年在临床实践中从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角度审视患者的治疗与照顾,融合医学与人文交叉的知识与理论,针对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加以讨论,应用多学科知识和技巧,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国内的医学院将实践教学局限在高年级医院临床见习和实习期,医学生完全没有与患者直接沟通的机会,基本由带教老师完成问诊过程,这会影响医学生到医生角色的转换,缺少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存意义的思考,不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第二,医学社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不完整。据调研发现国内医学院校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将社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体系,继而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时数,这直接导致不同年级每学期的实践教学开展时间无固定性,教学内容有重复性,教学时数有随意性,不能完成医学生在不同学业阶段对医学事业和医生执业深层次的需求。还有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社会实践教学各行其是,比如在开设医学解剖学时只是强调学生记住身体各个器官的位置,缺少对尸体捐献者的敬仰之情,实验教学之后尸体某个器官可能不翼而飞。而人文素养的社会实践教学往往由不从事医学职业的教师来带队,缺乏亲身体验的说教令学生感觉大而空,更谈不上如何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与不足,这就影响到医学生职业心理的塑造和临床技能的提升。第三,医学院校假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法创新不足。按照教育部暑期“三下乡”活动的要求,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应定为“送卫生”,可是由于当前我国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细化,不同专业医学生对自身实践活动定位不足,实践主题不够鲜明,自身特色不明显,常见的有:某些疾病的预防小常识、慢性病的饮食注意事项、外伤或溺水的急救方法等等。除此之外有些活动与其他院校没区别,如关爱留守儿童、义务家教、暑期支教、走进养老院、交通路口引导员、寻找红色记忆等。由于暑期实践教学经费有限,学校要求学生就近组队,这样的团队相对分散、参与人数少、活动内容重复、形式方法单一。更重要的是医学需要专业背景的临床教师指导,而我国医学生的假期实践活动最欠缺的就是专业教师指导。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医学生的社会实践只能流于形式,活动的实际意义和专业探索无法实现。第四,医学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建设不健全。医学的目的是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我国地域辽阔,边远地区看病难是个严峻的现实,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应该本着结合医学的特点,在城市社区和农村集镇及边远山区、西部牧区设立,同时医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应互相融合。然而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难以包含上述特征。原因是医学院校学生数量大,往返农村、边远及牧区的费用高,还有这些地区食宿条件无法满足实践期间的师生需求,活动开展时间只能是短期的几天,不大可能形成有价值的调研;城市社区每年接待各类大专院校的社会实践团体很多,即使有实践基地的建立,往往也是立块牌子,活动开展出现开头热、中间凉、后期冷的局面,无可持续性,另外实践基地建设无专人管理,最终难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医学生社会实践的路径研究
其一,建立和完善医学社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医学院校应该逐步把社会实践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中,围绕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医德和技能在大学不同阶段每学年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平时和假期统筹安排,不断扩大社会实践的领域和规模,把假期医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人文素养的培育联系起来,实现专业技能和医德培育的有机统一,全面锻炼医学生团体合作、医学探索、勤于动手的能力,培养不畏困难、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还包括建立科学完整的活动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和加强社会实践教育,需要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实践能力的考核,需要建立合理的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体系。可以考虑采取实践活动学分制,发放社会实践合格证书,注重社会评价,回收评比实践报告等形式,让有创新的实践团体和优秀的学生代表作交流发言,切实推进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其二,做好医学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甄选和建设。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加强基地建设,没有社会实践基地就没有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没有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就没有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医学院校需要按照本院不同专业共建社会实践的载体———实践基地,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形成长期的阵地依托。当前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基地主要是所在城市的养老院、孤儿院、附属医院、医药公司和医学生居住地的县市医院,专业目的性较强,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院校实践基地的设置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有所甄选,如:可选择市区医学水平较高的医院,如三甲医院,那里高超的医术让医学生有责任感和迫切感;还可选择当地口碑较好的医院,那里医德高尚的专家医生让医学生有神圣感和自重感;当然较多的还是要选择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让医学生了解寻常百姓所期盼的医疗服务,增加使命感和担当感。实践基地建立后还需加强建设,当前亟需的是基地实践指导老师和后期管理人员。由于每年去实践基地的学生不一样,医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不同,如果有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医学生去实践基地之前根据自身的兴趣查资料后定选题,有准备地去调研,然后对材料剖析形成科学的实践报告。实践基地管理人员对每年的实践活动进行汇总分析,一是为后期实践学生提供有效的数据,以免重复工作;二是发现不足及时反馈到学校,学校修正后有利于为下次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其三,针对社会基层需要开展医学服务。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要得到社会的认同、要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就必须针对社会急需的或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从基层的实际需要出发,扎扎实实地开展服务。边远农村和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应成为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方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居民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老龄人口急剧增加,慢性病患者增多。向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和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向他们讲授急救、常见病防治等知识,有意识地向他们灌输一种正确的“求医”理念,是当前推进各项医疗体制改革工作的中心工作。居民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任务重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农村留守的多是老年人和儿童,他们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多年不良的饮食和卫生习惯难以纠正,没有健康教育意识。城市社区里不少空巢老人渴望有质量的生活,对自己身体健康非常重视,却过分信赖保健品而延误疾病的治疗造成严重的后果,结果给自己和子女带来更大的伤害。大力推进居民健康教育可以直接减少误诊、延诊的悲剧,还可以节约大量宝贵医疗资源的浪费。据美国医药协会调查结果显示,每花1美元与健康教育上,就会节省6美元医疗费用的支出。[5]医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农村和社区开展居民健康教育,促使他们采纳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基层的社会实践也有益于医学生对医疗服务对象的了解,为毕业去向提供一种选择。其四,积极探索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形式。医学生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暑期“三下乡”活动中最适合医学院校的是送医疗服务,如果搞其他调研让当地百姓觉得不专业,学生做表面文章。不同医学专业的学生,社会实践中不能局限于一种形式,而应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兴趣所在为中心,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比如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对居住地多发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宣传合理膳食和有氧健身,开展饮食营养搭配和保持身心健康的讲座。临床专业可以为居住地的村民和市民建立健康档案,给慢性病患者、体重超标者、高血压者以提示,同时传授意外伤害如溺水、烫伤、蛇伤、骨折、中风的急救方法。当然寻找“乡村最美医生”,了解他们艰辛的付出和无悔的选择也是医学生最好的社会实践课题之一。药学专业可以开展回收过期药品、药物副作用的宣传、常见疾病用药安全讲座、中医药对比介绍等等;护理专业可以开展新生儿、急性外伤和慢性病护理相关知识宣传,去养老院陪护体弱多病或情感孤独的老人,去临终关怀医院陪伴接近生命终点的病人,训练耐心、培养爱心,承托起护理工作的责任与要求。口腔专业主要围绕口腔卫生、牙病预防、纠正错误刷牙姿势的宣传。检验、麻醉、影像专业要求必备的仪器设备和专业诊室,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不可能配备,可以尝试带一些实物标本或影像资料向居民展示疾病蔓延周期和对身体器官的破坏力度,呼吁居民健康饮食,坚持体育锻炼,远离慢性疾病。医学专业可共同进行的是有关献血、骨髓和身体器官的捐建等方面宣传,帮助人们走出误文化艺术论文区,为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奉献力量。
作者:黄英 单位:皖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