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
技术引进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主要是以引进外国的机器设备等硬件为主,其目的在于单纯的使用外国的先进设备,从而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还有一种主要是以引进外国的先进科研成果等软件为主,注重对外国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其目的是在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从而间接的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第一种方法虽然直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看上去简单有效,但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弊端。因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看来还是很先进的技术说不定马上就成为了落后的技术,企业有可能陷入不断购买先进设备的恶性循环中。相比较之下,第二种方法引进适合于本国国情的外国技术,并通过对外国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仅能缩短本国和外国技术水平之间的差异,而且可以在若干领域的研究中获得优势,掌握核心技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由此可见,在以后的国际贸易中,必须有选择的引进适合于本国消化和吸收的软件技术,并控制对硬件技术的进口。而在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快本国的技术创新步伐,掌握核心技术,才是劳动生产率长久发展的核心所在。
二、国际贸易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
由于劳动生产率水平是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政府部门在做相应的决策时,应该考虑到对外开放、比较优势、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和劳动生产率的内在联系机制。本文的一个重要结论即为对外贸易并不一定促进一国的劳动生产率。国际贸易对一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关键要看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贸易开放度越过了临界点,国际贸易才会促进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像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自然贸易开放度明显低于临界值。这时候政府如果脱离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盲目的鼓励对外贸易,反而会降低该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对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如果某地区想要通过国际贸易取的较高的收益,从而提高该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则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人力资本积累速度较快的部门占据比较优势。而那些人力资本积累比较快的部门多位于高附加值的产业层次上。所以在鼓励国际贸易之前,应该首先在该地区实行产业升级,使得其比较优势集中在更高层次的产业上。1.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国际贸易变化的特征表明,随着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国际贸易结构正向着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深加工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的趋势必定会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是: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其出口多为加工贸易。虽然这种贸易结构与当前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相联系,也是中国比较优势的体现,反应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但是这种贸易结构并不利于提高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为了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对外贸易中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中国必须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本积累速度较慢,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低。所以在当前形势下,政府要抓住国际市场机遇,通过产业升级来提升贸易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良性互动。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获利可能,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2.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很重视现代产业的发展,从而忽视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和现代产业的发展同样重要。一国要想在国际贸易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产品就必须具有较强竞争力。而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一个的产业结构。第一,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带来有效的资源配置,从而增加其产品竞争力;第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会带来积极的机构效应,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第三,产业结构优化能改善国内的产品结构和国民的财富积累能力;第四,产业结构的优化伴随着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一国的产业结构对产品的竞争力有着极大的影响。合理的产业结果能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国际贸易的水平,并最终起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中国的传统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性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其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比较缓慢。从静态比较利益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传统产业在国际贸易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但由于其人力资本积累速率较低,进行传统部门的专业化生产将降低一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为了加快本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必须加快对传统产业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的步伐,通过高新科技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人力资本积累速度。由于现代产业具有以上的这些特点,特别是其对其他部门具有很强的辐射效应。从而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不仅有利有提高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创新水平,还会进一步提高其它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水平。而现代部门最有别于传统产业的是其具有很高的人力资本积累速度,从而在国际贸易中,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将得到进一步的提文化艺术论文高。
作者:杨乾忠 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