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都需要传承,而教育是其传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与途径,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和美的认知与沉淀,美术教育成为一个有效传承的重要渠道。
一、美术教育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关系
美术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文化承载的重要载体得以保留并延续,无论是造型还是内涵,都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美术学习既是技能技巧的训练,也是文化学习。由此,美术教育应该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和理解美术,并通过美术学习来认识和感受文化。但西画技法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美术教育就一直受西画写实技法的影响。这种过分注重技术的教育导向导致了美术教育文化性的缺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更是可有可无。虽然这种技术训练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把文化尤其是优秀文化作为美术教育发展的前提,这种教育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甚至会成为绊脚石。
二、在美术教育中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具体做法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寓意深刻,对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美术教育除了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熏陶不断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正是实现这一目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在美术教育方面如何传承和运用这一宝贵的资源是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的。
(一)在美术理论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整体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优化课程结构,增强美术知识和相关优秀文化知识教育,将美术知识与审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感知能力,培养其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创作绘画和设计作品中都要遵循和谐统一原则及思维方式。在美术理论知识学习中,把整个作品看做一个目标一致的集体,把作品中的每个元素看做集体中的一员,每一个元素都要服从集体的安排,这样才能创作出丰富有序、和谐统一的作品。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复杂的对象和问题时我们即使出了差错也能很快理出头绪,为创作和设计争取时间。这种思维下也产生我们民族一贯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把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利益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把家庭、邻里的和谐、国家的统一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也是我们民族历久弥坚的思想传统,古人的各家言论也都突出这一原则,如: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墨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维旨趣;家的天下尚同的政治理想等等,都是以整体为上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把全局的利益看得高于局部的利益,把整体的利益看得高于个体的利益。这对于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是必不可少。
(二)在美术作品欣赏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崇德重义的文化传统,对于我们抵制物化主义的思想,净化社会空气,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可见美术教育在净化人的情感和心灵上的作用。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上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学会辩识社会真、善、美与伪、恶、丑,培养其高尚的情操,提高精神境界。如:在欣赏松、竹、梅、兰、菊等植物花卉时,让学生理解美术家赋予它们的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欣赏潘鹤的《艰苦岁月》、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罗中立的《父亲》等优秀的作品时,给学生们讲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仁人志士的故事,学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义利观,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等等,使其心灵在艺术的熏陶中得到洗礼。
(三)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引导学生汲取优秀民族工艺的养分
民族工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是先进文化的根基和精神源泉,我们不仅要继承这些工艺传统,还要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引导学生汲取优秀民族工艺的养分。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民间雕刻、陶瓷、纸艺、编织、绘画、刺绣等借鉴和运用到现代室内装饰或服装设计等相关领域。学生把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和民族文化艺术结合运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创作能力,还会养成爱思考的学习习惯,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民族优秀工艺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更加热爱祖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广告艺术论文阅历等,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
作者:曹英慧 苏道玉 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