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益处
1.文学知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是应对中高考的需要
在这方面虽然有很多学者有过论述,笔者感觉还是有必要再次强调。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中考和高考的考试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一线教师总结目前文综历史考试的特点是:大题综合,小题分科,其实无论大题小题都朝向综合方向发展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学科的修养。比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I历史选择题对《堂吉珂德》和《水浒传》反映的主题知识的考查,其中对两部作品的相同之处的选项是歌颂反抗斗争精神还是揭露社会的黑暗,学生产生很大歧义,没有读过这两部文学作品的学生就会迷惑,貌似两者都有涉及,所以错误率较高。命题人杨宁一教授说,只要通过阅读《水浒传》和《堂吉珂德》两部文学作品,根据文本内容就可以知道选项。……2015年广东东莞初中升学考试第二大题综合题材料一就引用了宋代刘永的词《望海潮》,问题涉及文体和内容理解,这些知识都是文学知识,如果学生有良好的文学功底的话,这些题目会很容易做出来。可以看出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文学知识的穿插是必要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考试能力。
2.文学知识在中学历史课堂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利于吸收抽象历史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兴趣
中学阶段,初、高中的学生在兴趣、水平与小学生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开始逐步占主导地位,能在教师有意识的点拨下归纳历史知识,进行探索性学习。然而,受传统历史教学习惯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满堂灌”,加之教材政治色彩浓重,让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历史课堂就会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学生出现“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的情绪。如果想改变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改变上课方式,对于历史教学过程中出现难以理解的历史现象,教师就要还原历史。那么,文学知识或许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如,在讲到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时,对于门阀政治造成的不平等社会想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当时的庶族群体对于这种受压制的社会地位的痛苦,如果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引用左思对门阀政治控诉的《咏史》诗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通过这首诗学生会很容易体会门阀政治下出身寒微的才能之士受压抑的苦楚以及其造成的“王与马共天下”的历史现象。晋代钟荣《诗品》论左思的咏史诗为“文典以怨,得讽喻之至。”通过钟荣的品评就能使学生加深了左思的作品理解,对魏晋门阀制度的罪恶的认识。
再如,讲解历史上的曹操形象的时候,受传统的认识,都认为曹操是奸雄,是历史上的奸臣,很容易扭曲学生的历史观,单以教材寥寥数语也难以使学生信服曹操在历史上的功绩,历史教师可以结合曹操的文学创作来了解其本人,比如他的《蒿里行》和《让县自明本志令》,《蒿里行》的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使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和曹操的文采及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然后再让学生读其《让县自明本志令》,文中的“设使无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曹操对当时政治局势有清醒的认识,他的存在使北方避免出现割据称雄的局面,同时通过上述几句话表现曹操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报复,表现自己无篡位野心,但为了自身和子孙的安危,也不会轻易放弃权利的决心。通过这些文章,把一位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形象放在学生面前,很具有说服力。总之,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由于文学形式多样,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都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所以文学知识可以促进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文学知识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和树立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
任何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的特点和科学的方法。由于历史是对过去人类知识的研究,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历史知识综合性非常强,学习历史就要借助过去历史遗留的东西,比如过去的文献资料和实物。尽管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有一定的区别,历史教育应该秉承求真和求善两大原则。教师在传授学生历史史实的同时,也要把历史研究和学习的方法简单地介绍给学生。如历史教科书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古今字读音不同的人名、地名和器物名,历史教师就要借助音韵学和文字学的一些知识来让学生正确掌握,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比如,在讲解唐代民族关系时,藏族的祖先吐蕃的正确为读音(tǔbō),而非(tǔfān),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引用《旧唐书·吐蕃上》的记载:“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也……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由此可知,其古音应接近“秃发”,依古音,蕃为帮母元韵,发系帮母月韵,二字双声,元月对转。
发为入声字,转为平声即为“蕃”,音如“波”,为重唇音。尽管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不需要如此繁琐的解说,但在运用这一历史名词的时候,要尊重文献和历史传统,起码要让学生知道汉字产生后语音一直在流变,在古代这个词的读音是这样的。另外,对于一些中国古代史古今读音不同或者书写较为困难的字体,教师应该注意总结,以便于学生正确掌握,例如:曹大家(gū)大月(ròu)氏(zhī)冒(mò)顿(dú)李悝(kuī)金日(mì)磾(dī)李适(kuo)刘禅(shàn)郦食(yì)其(jī)钟繇(yóu)会(kuài)稽大宛(yuān)邛(qíong)崃(lái)琅(láng)琊(yá)鄄(juān)城水碓(duì)祆(xiān)教单(chán)于可(kè)汗籥(yuè)类似这些古代史疑难字和多音字还有很多,教师须秉着求实和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让学生学会掌握这些知识的正确方法。
4.在历史课堂上正确应用文学知识,是提高历史教师教学技
能和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是有效教学的手段在课堂上,完成中学历史教学任务,历史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也必须有一定的教学技能。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及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能力或一系列行为方式。教学技能是保证课堂教学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好的教学技能有利于教师素质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技能多种多样,基本技能分为导入技能、语言技能、变化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和例证技能。教学技能具有凭借性、多样性、习得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比如,在讲解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环节这样讲:“同学们,有一部文学作品在其产生后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这部文学作品和今天要讲的美国的内战中的焦点黑人奴隶制有关,在南北战争爆发的初期,当林肯接见这部书的作者时就说:‘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然后就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部作品吗?”进而引出斯托夫人和《汤姆叔叔的小屋》,提及书中黑人奴隶制的罪恶,介绍美国内战的背景,顺理成章地引入课文正题。再如,在讲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将茅盾的《子夜》的知识引入历史课堂,通过简要叙述,得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没有发展出路的结论”。总之,历史教学技能具有凭借性,我们可以凭借文学知识为历史教学服务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文学知识应用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文学知识的引用要恰当,必须为历史教学内容服务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文学知识引入历史课堂是为历史教育服务的,所以应用得要恰当,不可偏离历史教育的主题。例如,在讲到上面提及三国时曹操的形象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借助曹操的作品《蒿里行》和《让县自明本志令》这样可以与历史教材内容相辅的文学知识。而不可以应用《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否则就会偏离主题,把曹操讲解为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的小人。同时,要分清主次,避免历史课上成文学课。
2.在历史课堂应用文学知识时要对历史和文学的概念有所区别,不可混淆
文学知识注重是艺术和语言效果,具有虚构性。(文字、音韵和训诂具有真实性),而历史知识应该是客观、真实的。文学知识可以夸张,既可以夸大历史事实,也可以缩小历史事实。文学知识之所以能够应用于历史教学,是因为历史教学应具有求真和求善两大原则。“历史本质是一种主观知识,不能像兰克史学所说的那样严格禁绝一切价值判断。历史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的事的纪录是正确的。二是曾经遭遇事的解喻是正确的。”所以,尽管历史教育要求真实,文学知识是可以用来为解读历史服务的。总之,文学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有益的方法,许多学识渊博和经验丰富的文化艺术论文学者都已经做出探索,笔者不揣愚钝,再一次写出自己的粗鄙见解,希望这一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用于历史教学。
作者:程磊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