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确定位,专业建设目标明确
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实现从“理论知识→社会调研→理论总结→实践实训→单位反馈”循环提高,构建了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自主学习,开拓出一条培养应用型、开放型和个性化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地方高校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策略。根据专业建设要求修订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经过反复修改,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认为方案制订依据充分,流程设计清晰,人才定位恰当,培养目标明确,内容安排科学,培养模式合理,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学改革的走势趋向,强化了重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理念元素,必将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开启就业之门的金钥匙”。
二、强化专业指导,培育精干的教学团队
专业带头人为人文社科学院分管教学院长、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常州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所主任、常州瞿秋白研究中心主任、常州高晓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近年来出版专著2本;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5篇,其中2篇获第二届江2次获江苏省政府第十届、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常州市文化产业建设项目4项,指导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3项。在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与影响力。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新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全国汉语言文学秘书学科专家、党政机关办公室管理人员、企业单位管理人员、文秘专业优秀毕业生等成员组成,使专业建设更具时代性和地方性。坚持以自主培养为主,辅以高水平人才引进,着力建设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师资团队。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有3位教师先后考取上海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有1名教师进入东北师大的博士后流动站;动员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积极申报教授和副教授职称。目前获得教授职称有12人,副教授职称有19人;把兼具较深良好师德和学术造诣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放到各层次教科研岗位上锻炼,近三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中有2人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1人获常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教师队伍中2人被确认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3人被评为校级先进教师,3人被评为校级师德模范,8人被确定为校级学术带头人,7人被确定为校级骨干教师。
三、打造专业精品课程,出版专业教材
着力推进专业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专业教师所授课程中有《社交礼仪》、《论语菁华》、《唐诗宋词十讲》、《成语文化》、《大学语文》、《创造学与创意开发》、《中国文艺通论》7门课程被列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并通过验收;《公共关系》、《论文写作》、《基础写作》、《组织会议与活动》、《艺术概论》等10门课程被列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并通过验收。其中《成语文化》课程建设的有关成果获得2011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作为主编和副主编编写《管理学原理》、《秘书公关与礼仪》、《写作创新论》等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编写特色鲜明,被教育部指定为秘书学核心课程教材,出版后在全国多所高校使用,并颇具创意地通过网络实现编者和读者的互动,变“静态教材”为“动态教材”,效果很好。
四、强化研究意识,同步提升师生的教科研能力
近五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有15项教学改革成果获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研究5项;主持省级高校哲学社科指导项目6项;科研成果在省级以上获奖17项;出版专著9部、教材10本;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2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汉语言文学成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丰硕的教科研成果,提高了常州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同类高校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把学术提升和人格培养结合起来,将学科研究、学术研究与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从近五年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看,论文的选题有一定价值并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有独立见解,论证的逻辑性、表达的准确性都达到或超过了本科生的水平要求,共获常州工学院优秀毕业论文25篇。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目前立项的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有7项,立项的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有15项,立项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有19项。同时近五年来学生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文章60多篇。
五、合作共赢,重视技能培养和训练
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开拓思路,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复合型创新实践基地,与常州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多方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首次在常州工学院举办母语的魅力表演赛、母语表达技能大赛、“缔凡杯”文明礼仪风采大赛、大学生形象塑造大赛、文化博客大赛等活动,以竞赛促进专业技能提高,共青团中央、常州日报等对活动作了专门报道。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推动了和谐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
六、培养专业优秀人才,社会认可度攀升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成效显著。汉语言文学专业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签约率均为100%。汉语言文学系曾被评为常州工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多个班级被评为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常州工学院优良学风班,多位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两位同学获得江苏省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常州文化博客大赛一等奖,多次获全国文秘技能大赛二等奖、三等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在历届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代表:刘静同学考取复旦大学研究生,对在校学习的同专业学生起到了激励和鞭策作用。常州泰富百货集团办公室主任马春蓓、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专职秘书郑海萍、安徽歙县国家税务局业务秘书杜峰木、江苏环亚集团无锡区域经理刘海东都是毕业生中佼佼者。专业老师编著的教材被全国多所高校使用,效果良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招生和就业的形势越来越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办时间较长,办学经验丰富,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等渐趋成熟,专业建设在省内同类专业中有示范效应,在同类高校中有较高知名度和辐射效应。
七、专业建设与文化研究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多年来,汉语言文学的建设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加强了与地方文化研究的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以专业教师队伍为主体,先后成立了瞿秋白研究中心、赵元任研究中心、成语文化研究会、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所、高晓声研究中心等地方文化研究机构。申报了多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并有多部专著、近30篇论文等成果涌现。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密切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展开实地调查研究,并形成相关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参与了江苏省发改委《华夏工艺美术集聚区规划》、《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形象》等文化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为政府及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省发改委、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好评。汉语言文学系是常州地区最早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单位,为常州企业外国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来常留学人员了解中国语言文化、民俗民情、进行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被常州市政府授予“在常外国法律期刊人学习汉语基地”的光荣称号。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地方文化研究,同时将研究成果反哺专业教学,使专业建设更具文化性和地方特色。
作者:蒋苏苓 单位:江苏常州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