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术 >

农村农业信息化论文

1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提出“大十字形农业”,一横道是由植物生产业、动物生产业、微生物生产业构成的;一竖道,分做上下两截,上截为“农业服务业”,下截为“农产品完成业”[2]。可见,农村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是相对城市而言的。农业是一个行业概念。农村建设不仅包括经济建设(主要是农业生产),而且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大十字形农业”,其生产过程虽然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但是产前的科技创新、信息服务等和产后的加工、销售等突破了农村地域,有的环节甚至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域。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因此存在区别。当然,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又是相互交叉和互为促进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信息化肇始于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有力地推动农村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交易、消费等各个环节全面地发展和应用,迅速地改造传统农业,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3]。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和涉农数据库建设不断加强,各种政策相继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农民信息素质得到提高,因地制宜的各种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出现。这些为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又为农业信息化发展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农村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又进一步促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大力改观,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实现农业信息化在空间上向老少边穷地区的拓展。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不仅在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等方面相互交叉和互为影响,而且二者最为重要的建设主体与服务对象都是农民。无论是农村信息化,还是农业信息化,其基本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农民主动参与信息化建设和自主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让农民分享信息革命的成果。从更广义的层面讲,农村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一样的———提高农民信息能力与让农民分享信息化成果,解决困扰中国发展的“三农”问题,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在理论研究上不断拓展和在实践探索上不断前进,二者交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来显著,相关研究者和主管部门于是提出“农业农村信息化”概念。农村农业信息化这一概念是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不断演化和融合的产物,涵盖了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农村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合称[4]。当然,农村农业信息化绝不是农村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国社会信息化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2004年—2013年的10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特别是,2009年科技部、中组部、工信部联合启动了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2010年工信部、农业部、科技部、商业部、文化部共同制定了《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2011年农业部发布《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研究者和主管部门虽然并没有明确给农村农业信息化下一个定义,但是,各方面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达成了基本共识: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现实选择,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迫切要求。因此,农村农业信息化是指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农民个人的发展,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实现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过程。《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提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成先进适用、稳定可靠、贴近农民、进村入户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建成条块结合、高效服务的基层电子政务,建成一批形式多样、方便适用的农村科技、信息、文化服务网络平台,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根据以上建设目标,《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提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基层电子政务进村、现代农业信息科技发展、电子商务拓展和新型农民培训是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6大内容。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结合山东、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广东、重庆等7个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实际情况,笔者进一步研究提出,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应该包括:(1)以“三网融合”为核心的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电视广播和电话“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快“有线宽带到村”、“无线宽带入户”建设,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和资源共享,提高信息通道利用率与设施水平。(2)以信息资源整合与集成为基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省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信通、科通信、供销通、呼叫热线等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建立以省级平台门户、信息服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共享为核心内容的农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与提升农村民生、农村科技、农村商务、农村政务、农村金融等五大服务能力,解决“最初一公里”问题。(3)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层服务站、农家书屋等为主体,整合各部门建设的农村信息服务站点,按照“五个一”的要求(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建设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园区(基地)等为依托,建立专业信息服务站。基层信息服务站应该成为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渠道,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环节。(4)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探索建立健全公益化服务为主、市场化服务为辅的农村农业信息服务长效机制和总结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三位一体”(公益化的农村服务体系、社会化的农村创业体系和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3农村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在思考农村农业信息化问题时必须正视自己身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只有在把握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特征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作出适宜中国国情的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战略选择,确保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有序、可持续发展。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具有以下特征:

3.1长期性

农村农业信息化的长期性源于“三农”问题发展和信息化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农村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现在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再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还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若从更长远来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继续关注。再从信息化自身看,它是一个不断实现信息技术创新,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有效交流与共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推动工业社会(工业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因此,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是与“三农”发展和整个社会信息化相伴相随,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5]。

3.2动态性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也不例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将不断向前发展,从农业信息化到农村信息化,从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村村通,从一般的互联网技术到云计算机、物联网等技术等。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不断地进行探索[6]。正是由于农村农业信息化具有动态性的特征,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必须坚持动态发展的观念,认清其在每一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明确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在动态中不断调整、不断发展。

3.3复杂性

与其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相比,农村农业信息化更具有复杂性。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由于中国纬度跨度大和地理环境多样,各地农业生产在品种、规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复杂多样的农村农业生产类型和特点是农村农业信息化推进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农村社会生活的角度看,由于不同的空间地理位置和风俗文化,使得中国农村生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农村农业信息化不可能采取大规模、无差异的方式,而只能采取地方性的推进模式。从信息资源整合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农村农业涉及面广和管理部门多,目前涉农信息资源分散在农林渔牧、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商务、气象、环境保护等政府部门以及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和各类农业院校中,如何整合这些资源,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机制上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同时,分散在广大农村中的信息资源也缺少一个组织系统和运行机制进行整合和开发。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复杂性。

3.4公益性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区域分布不集中,组织结构较松散,因此,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成本比其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成本要高很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和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农业弱质产业的特性决定农业增效困难、农民收入偏低和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既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也没有技术能力来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社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农民支付能力的缺乏以及中国“三农”发展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农村农业信息化只能作为公益性事业,由政府采取公共投入,以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形式向农村社会成员免费或半价提供,才能够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7]。

3.5高效性

农村农业信息化旨在促进“三农”发展,同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村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生产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中提供快速便捷的技术指导与信息咨询,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细型转变,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农村农业信息化可以实现对农村环境的实时监测,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配方施肥、科学用药、节约用水、健康饲养、无害化处理等农村生产生活中的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信息化解决。信息化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农村农业信息化能够提升农村民生、农村政务、农村金融、农村科技、农村商务等方面的服务能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生活品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作者:熊春林 符少辉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农村农业信息化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s/176147.html

    相关专题:鸡西大学学报 张谒之


    上一篇:市场开发模式及其启示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