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术 >

高校三生教育论文

1高校应充分发挥三生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1学校教育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并不少,其中很多学生自杀的原因就是由于心理压力或心理问题解决不及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在一味追求学业成绩的教育制度下,大学生的心理以及道德状况往往被忽略了。②这是因为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不受重视,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隐患,进而在当前竞争型社会中不断显现出来。因此,高校应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多渠道地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为学生建立生成性的心理档案,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能,跟踪学生心理状况,并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现代健康观念的宣传教育。

1.2学校教育也应重视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者最主要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成长的教育环境,所以教师应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个体的心理及现实需求,帮助学生解决个体化需要,创设具有生命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生命成长的历程,以求达到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其生命的价值不仅是取得好的成绩和存在于物质世界当中,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方式来努力实现个人生命的价值。

1.3通过开设生存、挫折、逆境、死亡教育等课程强化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课程主要指关于如何在各种险情下进行自救或救人的知识,也就是教学生如何保存生命;挫折和逆境教育则需要创造一定的逆境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了解痛苦和苦难是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深刻体会到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的生活中才会有乐趣,从而更加享受生活,珍惜和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死亡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不以冲动的情绪面对死亡,而能运用理智的心态处理,以哲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死的问题,即以理性与超越的思维来认识与面对死亡的问题,进而审视自己的生命,以超越生死与有限性,创造出个体生存的智慧,才能积极地面对生命与死亡的课题。③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人的生命具有无限发展的潜力,总是在不断生成新的生命,并一直产生意义,而这些意义使生命成为一种独特的、不确定的过程,使人的发展永远富于创造性和超越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所以注重生命发展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并在自我不断地学习、发展与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高校应重视激发家庭教育的潜隐性功能

家庭作为个人的首属群体,对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深远而直接的影响。我国目前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是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应从以下两点发挥家庭环境对生活教育的重要作用:(1)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桥梁作用,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中国历来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古代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大学生身心的成长和发展,单靠高校的宏观教育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家庭教育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家庭氛围之中,对于孕育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建立定期与家长沟通制度,支持家长充分利用电话、微信等便捷的网络方式,经常、主动地与学校和子女联系,利用寒暑假子女回家的机会,适时地进行生活上的教育,强化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深入开展。(2)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家庭教育的意识。学校应培养学生尊重、孝敬父母的优秀品德,并要求学生主动向家长介绍学校情况,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获取家长的指导和帮助。这样既可以密切学生和家庭的关系,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又便于家长及时发现子女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地进行督促和引导。④与此同时,子女的言行也可以帮助父母根据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当前社会形势下子女的心理特点来调整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实现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终身、相互、持续的教育过程。通过以上两点表明,在家庭中家长的角色不仅仅是给予子女生命和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还承担着引导和教育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责任。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把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桥梁作用。这样才会促进家长们意识到为子女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宁静、愉快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才能为学生照亮未来追求幸福生活之路。

3高校应积极推进社会场域的教育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点,他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密切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学校与社会密切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在社会中的主体实践性,是“知与行”结合的有效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发展的主体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强化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认清自我,缩小“理想中的自我”和“现实中的自我”的差距,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自己。当前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只是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对于职业生涯的发展、自我价值的认知、职业定位等一无所知,导致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的出现,使大学生的生存、生活受到威胁。因此,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上成功与不足,进行自我剖析,才能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才能在以后步入社会的生活中找准自已的位置,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较好地完成角色的转变,从而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实现强化其社会化生存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存在方式等目标,避免因就业环节中出现的种种压力、困难、挫折而产生的不平衡心态、偏执的想法以及过激的行为。⑤(2)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社会互动,学习与各种群体和谐相处,扮演好各种社会角色,了解并遵守社会通行的价值体系与规范,明确规定未来的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锻炼意志品质,逐步实现社会化。增强个体的生存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感、道德判断力、社会适应性等内在修养,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存在方式以及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3)对学生而言,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是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广泛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实践,促使大学生更加了解社会的现状,是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过程,是自身的个性与社会性、稳定性和发展性、全面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锤炼品格技术经济期刊、了解社会,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

作者:宋洋 李焱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政院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三生教育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s/172629.html

    相关专题:微博谣言 测验法


    上一篇: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