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我国农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探析
1.1当前教育管理体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阻碍
我国高校目前推行的学分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还不能保证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与情况自由决定修业年限、选修课程和转专业等。如严格的学籍、学位管理制度使得学生们依然以考试及格、获得学分为学习目的,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依然是目前中国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和手段,这些都阻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其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也就更谈不上创业。
1.2农业高校缺乏完善的创新
创业教育方式从掌握的资料来看[5],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还未真正融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整体育人体系中,即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上升为学校层面的教育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既没有被列入教学计划,又没有一个具体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的职能部门,所进行的创业教育只是各个具体部门零散的教育行为和一些教师的个人探索。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浓、氛围较弱、力度较小,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较为欠缺,且缺乏有效整合,还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创业教育不同层次的需求。2.3专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人才不足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但绝大多数高校教师配备不足,很多高校连基本的教学授课任务都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去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本身就不符合实际情况。目前,高校很少有专门讲授创新内容的课程,而有关创业内容的课程也只限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一般是由学生工作或者思政工作的教师讲授,而这些教师缺乏专职教育背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一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经历;另一方面,成功的创新创业者普遍缺乏学术背景和授课经历。
2对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的思考
2.1改革农业高校的管理机构
教育管理体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阻碍重重,但教育管理体制涉及整个国家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彻底改变的。因此,农业高校应该先从改变自身的管理机构做起,为创新创业教育拓宽道路。学校的主要领导要负责成立较高层次的专门管理机构,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统一规范化管理,以形成具有系统性、深入性、有机协调发展的局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商学院由于专业资源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成为创业教育的推动和咨询机构[6]。而理工类院系对科学前沿覆盖面广,容易成为创新教育的发起和实施机构。现在,许多农业高校一般都设有管理学院或者经管学院,可依据学校实际情况,以管理学院和学校特色优势学科所在理工类学院为依托,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要是作为高校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实施及服务机构,其主要工作包括对各教育机构的协调组织与管理、校园内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课程开发及实施、建立广泛的外部产学研联系网络等等。
2.2完善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式
当代农业高校存在农业科技毕业生人才不足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扎根到农村,研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应用到一线农业生产的局限性较高。而当前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现状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但实践能力不高的特点。部分学生关注“三农”问题,积极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也有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模糊,对创新创业缺乏理性思考,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存在功利心理;还有的学生没有把参与创新创业当作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认为创新创业实践与“己”无关。构建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核心是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创新、创业、创优的“三创”型大学生[7]。
2.2.1课程体系设置
现代农业较传统农业而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并被广泛应用;二是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三是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四是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因此,农业高校学生的课程体系应该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8],保证基础学科模块、传统农科模块、农业机械学科模块、新能源学科模块和计算机学科模块的完整性。
2.2.2创新创业模范
引导创新人才,就是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袁隆平、吴文俊、王选等人那样,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攻坚克难,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掌握核心技术,勇攀科技高峰。创业人才,就是像创办高科技快速成长型企业的施正荣、邓中翰等那样,敏锐把握市场需求,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创优人才,就是像高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许振超、李斌、窦铁成等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一流的成绩。为了培养农业高校学生的“三创”精神,农业高校可以邀请国内外创新创业模范到学校进行学术报告或者交流讲座,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熏陶,在学校中形成创新的氛围。创新创业模范引导实际上是一种人格教育。学生们在与模范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意识,这恰恰是当前中国大学生所缺乏的品质。富有创新精神的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能够熏陶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知识能力。高校在探索发展之路时,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短期效益取代长远考虑,大学里创新精神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5]。
2.2.3指导创新实践
目前,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创新进行专门指导的机构。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创造各种实践学习的机会。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参与热情,而且可以使他们深入了解创新参与的程序。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就业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大学生观摩见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活动[9],能使大学生获得各种深刻的体验,获取独立工作的技能,提高专业思想认识,在业务、思想上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提倡进行社会考察,深入农村指导生产,传播技术,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途径。比如,带领学生到农村田园、乡镇企业或者校外实践基地接受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生产技术操作训练,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操作技能等。
2.2.4设置创新奖励机制
国内高校的通病是强调权力的集中统一,客观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命令和要求,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并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10]。因而,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他们主动寻求创新。设置创新的奖励机制,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高等农业院校可以设置创新奖学金、创新保研制度、创新推荐就业等一系列奖励政策。
2.3加强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具体到农业院校,我国要形成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就需要重点引进现代农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高层次教师人才,并利用这些教师人才对农业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11-13]。要对农业高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首先必须要有一批能够进行创新创业研究的教师人才。建立创新创业的教师队伍,需要从政策和情感上进行引导。一要发展以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在正常引入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专任教师的基础吉林职称上,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二要坚持拴心留人。得人心者得人才。
作者:王丽 单位:天津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