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术 >

国内能源就地转化的理论基础

一、我国能源就地转化的经济学基础:博弈论

博弈论(GameTheo汀),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成为博弈行为。在这类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博弈论是2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能源就地转化实际上是能源国家所有权的主体国家与能源就地转化的主体能源产地之间博弈的结果。名义上能源国家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事实上能源国家所有权由能源央企行使。许多年来,能源央企以能源国家所有权的名义将能源产地的资源挖掘殆尽,留给能源产地的是一座座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能源产地抱着能源的金饭碗讨饭。山西老百姓用“挖了我的煤,流了我的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的民谣形象地描述了能源央企的能源开发利用状况。能源央企掠夺性的能源开发利用方式完全置能源产地的利益于不顾。在此背景下,资源地只能不断地与央企争夺资源开发权、控制权和主导权,才能尽量地分享资源开发带来的红利。而一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之艰难,也在不断提示后来者当以此为鉴川。这就促使能源产地对过去工作不足的全面反思与对本地能源利益追求路径的探索。经过30多年的缓慢摸索,能源产地最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体现自身利益的能源就地转化,但能源就地转化的行进不是风平浪静的。以能源产地政府为首的利益共同体为了获取自己的切身利益,针对能源央企的能源开发利用策略采取实施能源化工、争取生态补偿、加强税收征管、要求基础设施投人与产业扶贫和实施能源资源控制等一系列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能源产地获得一部分发展所需的资金,就业人数有所增加,能源经济有所发展,环境破坏的恢复与治理正在艰难地进行。从目前情况看,能源产地的战果并不丰硕,但中央、地方、央企和百姓等各方利益的博弈在能源产地会继续进行下去。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博弈中,虽然不可能产生绝对的输赢,但能源产地会想方设法争取自身能源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将博弈论作为我国能源就地转化的经济学基础名至实归。

二、我国能源就地转化的社会学基础:和谐社会

能源就地转化不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它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实施的涉及众多社会主体利益的活动。因此,能源就地转化具有必然的社会学基础。大而言之,能源就地转化的社会学基础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讲,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以及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相处。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狭义的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社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所提“和谐社会”,即是这种意义上的,包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和谐等。概括地说,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充满创造活力、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公共秩序稳定、人们和睦相处的社会[”]。在我国,代表国家利益的能源央企基本上控制了能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能源产业链。这种做法既导致了能源央企很少吸收能源产地的劳动力,又使得能源央企将能源开发利用所得的收益转移到外地,引发了能源央企与能源产地政府、群众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冲突,出现了许多不和谐因素。其次,能源央企对能源产地生态环境补偿的投入十分有限,无法满足能源产地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的要求。譬如山西、陕西、内蒙古交界地区的能源开发区生态原本十分脆弱,随着开发程度加大,地质灾害日渐加剧,由于地下水枯竭,地表植被大面积枯死,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但对采空塌陷区目前却没有明确的赔偿机制,采空区生态治理和恢复投资在煤炭生产成本中列支较少L’“〕。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能源产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难以维系。最后,能源央企对于能源产地公共设施的占用与物价的抬升、能源央企职工与能源产地群众收人的天壤之别以及生活条件的显著差异也使得二者的关系恶化。一言以蔽之,原有的能源开发利用已造成企地关系、能源产地与自然的关系紧张。这使得能源产地和谐社会的构建困难重重。能源产地和谐社会构建的困境迫使能源产地走上能源就地转化之路。通过能源就地转化,能源产地部分地实现了与国家分享能源利益的目的。换言之,能源就地转化正在逐渐地改变能源央企与能源产地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它对能源产地与自然关系的舒缓有所助益。因此,将和谐社会作为能源就地转化的社会学基础适逢其时。

三、余论

能源就地转化虽已在我国能源利用中被广为采用,但国内能源理论仍缺乏对之基本的研讨。这使得我国能源就地转化虽遍地开花,却没有理论根基。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对我国能源就地转化的理论基础进行追寻。因学养所限,笔者仅讨论了我国能源就地转化的法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基础,没有言及其他学科领域。即使就所讨论学科而言,笔者也仅仅是浅尝辄止,尚未达到深度思考的程度。笔者热切希望有志于这一问题深人研究的学者纷至沓来,共同铸就我国能源就地转化的理论丰碑。

作者:南景毓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系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国内能源就地转化的理论基础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s/163409.html

    相关专题:中氮肥 西部资源股吧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体育教育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