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及问题
1经管类专业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成为热点学科,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现今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堂教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有着许多不足之处,包括信息技术与经管类专业课堂融合的不够彻底以及课堂教学中的课件设计存在严重不足等。
1.1信息技术与经管类专业课堂的融合不够彻底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知识也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信息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走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弥补传统知识传播速度较慢的弊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能力。然而在中国高等院校中,信息技术与经管类专业课堂的整合到目前为止还属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具体的整合方式、方法和规模等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其整合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度与广度方面的不足,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1)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因素包括信息技术、学科和整合建设三个方面,其中,信息技术是平台,学科是主要内容,而整合建设则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如果出现因为没有抓住教学重点而使得课堂成为课本、黑板替代品的情况,那么所谓整合只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2)经管类专业本身是一个大的集合,其学科内部也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这就对信息技术产生了不同的需求。教学整合对信息技术平台的依赖性很大,而教师队伍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也需要一定的过程,信息技术平台如果过于繁杂会使教师产生困惑。(3)信息技术引进得不够彻底,许多高等院校仅仅配备了计算机供教师进行幻灯片演示等相关操作,以辅助教育教学,还有其他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可以应用到教育教学中,而高等院校却没有对此予以投入,仍使用较为单一和落后的技术设备,这也是阻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问题。
1.2课堂教学中的课件设计存在严重不足
在教育系统的技术领域,其设计包括教学系统设计、信息设计和教学策略等几个内容,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学习系统设计过程中学习资源的获取与设计。首先要明确,这里所说的学习资源主要是指软资源,即能对学生学习起到帮助作用的各类媒体资源,包括课件、试题库、学术网站和素材库等。学习资源在教师和学生中间起到衔接的作用,学习资源可以代表教师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学习资源的获取和设计工作不容乐观,由于缺少必要的指导,科学理论支撑不足,多数的学习资源设计不合理,现有的学习资源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很让人质疑。在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课堂上,学习资源,如课件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作用,但有相当一部分的课件只是单纯的图片与文字的堆积,照搬照抄书本内容,缺少对知识技能的深入探讨和剖析。由于很多的课件开发设计者缺乏调查研究,导致学习资源被重复建设,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致使课件成为所谓的“垃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同经营类专业课堂的结合不单单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还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为经管类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努力将其发展成为有层次、有内容的教学方法体系。
2解决经管类专业信息化教学存在问题的途径
2.1软、硬件设备的配备
增强信息技术在经管类专业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支撑,要求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软、硬件设备的数量以及质量达到一定的要求。如今,许多大学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网络计算机等设备,这些都为实现专业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作为学校就应该充分发挥这些软、硬件设备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在经管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在这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可从三方面入手:培养相关教师的信息教育意识、理念以及思想等方面的能力;通过不同的方式以及手段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技术工具的能力;教师需要明确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并且能够适时调整教学的内容。
2.2在利用信息技术时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
信息技术在经管类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实际效益。因此,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时效性的问题,不能盲目地进行教学。当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件准备时,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情以及教育技术的特点进行有目的、创新性的选择、组织。积极运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设备,运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各种手段及其组合进行教学,从而刺激学生各方面的感觉器官,增强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要创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主学习,采用人机互动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检索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3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学校管理
信息技术在经管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依托于学校的制度管理以及相关的政策方面的引导。教育技术平台是非常复杂的,单靠既要进行正常教学又要完成下达的科研任务的教师是无法有效施行的,因此它的正常有效运行需要建立在专门的管理上。鉴于此,学校相关部门和领导就需要从观念层面以及制度、政策方面对此进行强有力的支持。首先需要对在教学中使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师及其取得的成绩进行表彰,进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其次,需要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重新对课程理论的设计进行建构;最后,学校需要完善相关的的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制定以及执行,相关的行政、职能部门也需要提供支持,这样才能达到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
2.4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教育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质量的关键还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还是需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①需要对经管类专业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培训,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现代化教学环境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的优点;②进行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使用网络及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的频率,更好地利用网络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而提高教学的信息量和教学质量。
3结语
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比较复杂和庞大的工程,不仅要求国家对教育教学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的支持、学校教学理念的改进,还要求教师能力不断提高,另外,这与生自身的努力也分不开。
作者:姜山
第二篇: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一、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旅游人才
1.综合素质方面。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其发展有赖于相关行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旅游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因此,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必须深刻了解旅游产业这样的特性,在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须具备全局观念,不仅对旅游产业负责,也同样对旅游地的整体发展负责,这是作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另外,对于高级旅游人才来说,战略管理能力也是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的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精品名牌战略、集约经营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应的,具备经营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市场发展战略管理等战略管理能力则是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必备条件。
2.旅游策划人才。根据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推动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依托吉林省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营造旅游大环境和精细化建设,重点开发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游、城市风情游等。如何进行吉林省的旅游形象策划、公关策划、旅游产品策划、旅游服务策划是将吉林省建设成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关键。高级旅游策划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意思维能力,能够在旅游项目策划中提出好的创意;具备深厚的文案写作能力;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良好沟通所涉及的各方面利益主体。
3.旅游市场营销人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高级旅游营销人才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全面掌握旅游行业发展动态,科学预测市场前景,根据吉林省的不同客源市场的需求,准确把握温泉养生、森林康体、民俗体验、修学考察、商务会议、展览奖励等旅游产品的信息,以旅游市场为导向,进行营销活动,从而为旅游市场营销提供可靠的市场基础。
4.旅游管理人才。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急需的旅游管理类人才包括高级职业经理人、会展管理、度假区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以及特级、高级导游人才等。这些具有国际水平、对国际旅游市场非常了解的人才为吉林省旅游业发展中的技术管理、服务水平管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人才的智力支持。
二、从吉林省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看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吉林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各方面高级旅游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但从目前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现状来看,高校旅游教育仍然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在提供人才的数量、结构及综合素质方面相对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仍存在着诸多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适用于产业需求。目前旅游学科的内容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经济学、金融财政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学科体系宽泛综合,并不是专门化的学科,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深入、不系统,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将过多的关注点停留在客房服务、餐饮管理等浅层面上。同时,学科设置出现多重复。据调查,吉林省很多旅游院校同时开设管理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课程,造成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这样的学科设置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杂乱无章,无法形成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另外,按照目前的学科设置,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工商管理专业下的二级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与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统一设定。但实际上旅游管理专业又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独特之处,即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要求很高,在就业时如果没有行业经历,则很难直接从事基层管理者的工作,而必须要从最基层员工做起,本科毕业生和中职中专类毕业生的工作几乎没有区别,这样也就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从人才提供的总量上难以满足吉林省旅游产业需求。
2.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模糊不清。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从整体来看在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方面大多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如长春市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各级各类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法规、旅游资源规划开发、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公关礼仪等。另一所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为掌握饭店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饭店管理能力和服务技能,熟悉饭店管理的相关法规及行业规定。毕业生能胜任旅游和酒店行业服务与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公关、会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是能独立进行饭店创业、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的专业人才。从这两所旅游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要么是培养目标过高,在学科没有得到应有地位的前提下,在实际人才培养中无法将目标落到实处,也就造成课程体系无法深入;要么就是比较严重的不对称结构,严重偏向某一方面,如酒店管理方向等。模糊不清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极易造成学生无法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导致学生就业时无法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
3.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目前吉林省旅游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手段比较落后,相对于旅游产业快速的发展,旅游高等教育远远跟不上其发展步伐,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严重缺乏产业跟踪,缺乏按照产业发展速度和形势及时调整的能力,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实际市场需求脱节严重。同时,由于目前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程度很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造成教学水平难以与国际接轨,难以培养出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更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途径
1.结合产业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来说,最急需的是应用型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不能过高过空;另一方面注重培养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确定未来发展主要方向,以便中高级旅游人才能够在旅游产业各个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不仅具备旅游专业知识,更能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方向对旅游产业进行开发和服务。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方面,除了针对旅游市场、旅游策划、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方面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之外,也要注重旅游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尝试按以下模式进行: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旅游产业策划、旅游市场营销及旅游行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管理工作,能够在旅游产业各部门包括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从事策划、营销、管理工作。针对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常规的旅游专业课程之外,还应增开“吉林省民俗”“吉林省文化发展史”等凸显吉林省地方旅游特色的专业课,以便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很快适应岗位。
2.构建特色实践教学模块。在现有理论课程教学模块的基础上,集中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模块中,充分利用各个旅游院校的实训室条件,构建特色实践教学模块。目前各个旅游高校能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建设模拟实训室,但是从吉林省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块仅局限于模拟饭店餐厅摆台、模拟前台接待、模拟客房铺床等岗位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职业意识、人际交往沟通、判断决策等能力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在实践教学模块中应该增加职业经理人素质培养训练模块、旅游业管理技术模块。在职业经理人素质培养模块中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增加逻辑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训练;在旅游业管理技术模块中设置管理语言能力、综合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围绕相关岗位进行职业意识的训练。
3.实行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和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旅游企业应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酒店行业为例,旅游院校与酒店企业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优质资源,结合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就酒店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规模等确定有明确指向的岗位针对人才培养训练计划,并根据“订单”的约定切实达成双方合作关系。酒店业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各个岗位的轮岗实习机会,院校应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体制改革以保证学生到岗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岗位需求,这样达成紧密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既能提高旅游院校的教育效率,又能保证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达到企业、院校与学生三方共同受益,最终促进旅游产业的和谐发展。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完整的工程体系,涉及政府、院校、企业三方的政策倾斜程度、合作机敏程度等,这项改革不是简单地改编,而是要建立一套可行的、可持续的全新体制,才能使旅游教育完全服务于吉林省旅游产业战略发展,积极促进吉林省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崔莹 郝月
第三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素解析
上世纪九十年代,基于工商企业的经验和做法,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开始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理念和一些做法,基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因素分析,查找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特别是那些关键控制点,运用文件制度、流程再造、建立良好管理规范、建立监控评价等实施控制,全面控制和改进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来提升教育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是基于实际情况的一种质量管理行为,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完整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通常包括质量思想和质量文化建设子系统、质量准则和质量标准建设子系统、教学投入保障建设子系统、教学过程保障建设子系统、教学结果质量保障子系统和教学信息反馈调控子系统。基于上述子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预先控制、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以及教学效果的反馈控制。质量思想和质量文化建设子系统主要任务是达成成人教育模式、地位与质量的共识;质量准则和质量标准建设子系统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研究和研讨,确定专业办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建立质量标准;教学投入保障建设子系统主要任务是保障教学资源投入,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学过程保障建设子系统主要任务是对教学运行过程环节特别是关键环节予以控制,过程监控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教学结果质量保障子系统主要任务是了解人才培养质量,分析诊断存在的问题;教学信息反馈调控子系统主要任务是采集办学质量观测点数据信息,并反馈至上游环节,建立激励机制,不断调控教学管理,实现闭环循环和持续改进。影响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各个因素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和制约的。各个要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有的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重点控制。通常来说,关键因素和关键控制点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时期、不同高校是有差异的,这取决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矛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关键要素和关键控制点,有的可能是体制机制的,有的可能是观念理念的,有的可能是物质条件,有的可能是教学能力,有的可能是质量监控。关键要素和关键控制点的数量可能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这要求我们在建立健全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要结合当前形势,抓住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实际出发,强化针对性、现实性和务实性。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关键控制措施构建
近几年来,青岛农业大学的成人高等教育迈入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截至2013年,成人高等教育有本专科专业72个,各类在籍学生12900余人。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学校狠抓教学质量建设,全面分析影响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每个因素,全面梳理教学管理的每个工作单元,确立了若干个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控制点,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收到了较好效果。近几年来,学校全面修订了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完善了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修订了《青岛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规定》《青岛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函授站管理暂行规定》《青岛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关于编写教学大纲的说明》《青岛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函授考勤管理规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等系列教学管理规章40余个,强化了标准建设;建立了成人高等教育网,教学计划、学籍、成绩等所有教学运行及管理均基于网络进行,强化了规范化建设;规范了师资聘用,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领导听课制度,强化了过程监控;建立了教研制度,自2010年起校内立项成人高等教育课题已达65项,强化了教学改革;建立了办学点办学效果评价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强化了反馈纠偏。这些措施规范了办学和管理行为,有效保障了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效果。
1.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成人高等教育首先要思考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准确的办学定位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前提。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原则,统一性是指人才培养要满足社会需求的最基本条件,多样性指人才培养要有特色,体现出一定的地方适切性和文化适应性。[4]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而课程则是培养方案的基础元素。长期以来,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多照搬普通本科,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基本一致,重视书本上的机械的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无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定位。成人高等教育要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制定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全面修订教学大纲,优化课程内容。
2.进一步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换句话说“质量形成于过程”。教学质量是各个教学环节中各种教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在分析自身教学与教学管理现状基础上,加强内部质量控制,识别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因素,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过程管理水平。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多数缺乏殷实的管理经验,甚至是缺少基本的教学管理规范。健全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要涵盖教学运行的各个环节,覆盖全部的教学要素,使所有工作有章可依;要优化管理工作流程,制定各个岗位的良好管理规范,使所有工作有范可循;要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确保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和保障。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最核心要素,课堂教学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成人高等教育以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要建立一支能满足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立一支专职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是不现实的,但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却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师资多来自高校,这些教师多具有较好的理论水平,但是实践技能有所不足。因此,除了要加强选用一批懂理论的校内教师之外,还要从社会行业、企业单位中选聘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提高人才培养的实践技能。
4.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推动教学改革。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多数是在职人员,来源于生产、行业第一线,学习时间难保证,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更需要关注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要积极推动教研立项建设,鼓励教师及管理人员思考成人高等教育、参与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要积极推动品牌专业建设,培育成人高等教育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体系;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减少“满堂灌”“填鸭式”“独角戏”等弊端;积极推动教材编写和选用改革,在条件合适的专业引进国内外标杆企业参与编写教材,提高内容的适用性;积极推动教学手段改革,大力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便于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时间灵活自学。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不少高校都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体系。现在的年轻人对网络环境的使用和亲和程度较高,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辅助教学的作用,积极搭建教学和自主学习平台,延伸拓展课堂教学,方便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5.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不断加强反馈调控。要建立完善学校及各办学点的二级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学校层面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协调、监督和评价,实施具体监控措施,开展办学质量评估、实施管理纠偏。各二级机构则具体负责内部各项事务的管理、协调和执行,包括检查规章制度落实、教学运行管理调控及办学质量评价。要建立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助理员制度、学生满意度调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和二级办学点办学质量监测及评估制度。进一步健全质量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加强教学过程的动态信息的收集,建立诊断和反馈调控机制,激发二级管理活力,不断规范办学行为,持续改进,实现PDCA闭环循环。教学质量是一个复杂概念,具有多维特征,受多种因素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要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现实状况,考虑学校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融合学校特有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在全面分析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部过程和各种因素基础上,切实加强过程控制和反馈调控,牢牢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王天龙
第四篇: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1课程设置
“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体系,通过第一阶段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第二阶段临床专业课的强化和第三阶段临床实习的技能训练来按步骤来培养医学人才,是我国一直以来所沿用的课程体系[2]。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既便于管理又有利于在财政方面的控制。然而,其弊端在于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对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不够重视,专业相差不大,缺乏多样性,基本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某些课程还存在严重重复的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课时浪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体看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虽然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一路取得发展与成就,但还依旧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严峻问题。为此,根据新世纪的科技发展及卫生服务模式,我国于2001年《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要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围绕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3]。于是,近年来我国也有不少医学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协同部分医科院校着手探寻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医学教育模式,特别是在该方面上取得显著成就的美国,向其相对成熟优良的医学生培养理念进行学习借鉴,同时也对国内现有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改革。
2我国在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新尝试
2.1由LBL向PBL教学模式的探索及转型
PBL(problem-basedlearning),也被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该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有较大差异,其特色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围绕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的自我导向式学习。在北美,该教学模式于上世纪80年代后获得了较快发展,而到1991年,全美已有70%的医学院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教学模式[4]。相较于海外,我国的PBL教学模式实施较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于1986年首次对该模式进行尝试。而自1990年以后,便有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对其引进及采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这些院校在各类课程中探索并尝试开展PBL教学[5]。归纳起来,其实施形式主要有两大主要模式:一种为纵向,另一种为横向。纵向的PBL教学也可称为“学科内的PBL教学”,该模式小范围的应用于某一具体的学科之中,通过学生小组自主式的讨论来获取医学知识,不涉及与其他学科及课程的交叉渗透。而横向的PBL教学也叫做“跨学科并行式的PBL模式”,它将各学科知识相互整合归纳,由专门的教学团队对课程设置围绕器官、系统等方面进行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新式的课程模式与传统并行,实现不同模式间的优势互补[6]。
2.2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渡
在国家政策的反复倡导以及各医学院校在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影响下,高等医学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更加灵活和恰当的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于与之相匹配的各类课程之中。将传统的灌输式或充电式教学方法转变成更为积极的互动形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近年来,我国的各大医科院校争先尝试将新式教学法应用于各类医学课程中,如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计算机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等。然而,医学教学方法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关键在于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择最恰当,并且最能保证医学教学效益的一种或几种[7]。
3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1教师培养难以到位且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现行的传统LBL教学模式在中国根深蒂固,虽然近年来关于新模式的研讨会议频开,且国内各大院校也广派师资去国外及台湾地区进行学习交流。但多数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PBL精髓;而学生方面接受LBL由来已久,亦难以在一时间良好适应。因此师生双方对于新种教学方式缺乏必要的心理及技能上的准备。另外,在客观上,PBL模式自身的属性要求在我国的实际教学情况中受到制约。7-8人的小班授课,对于指导教师人数要求巨大,供需矛盾突出,且PBL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以及对课堂氛围的驾驭能力有较为苛刻的要求,在未能将师资力量充分建设完备之前,冒然改革会影响教学质量,并打击师生双方的积极性[8]。
3.2缺乏相配套的规范教材
由于我国尚未正式将现代医学教学模式及方法形成一定的标准体系,因此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医学教材。现已尝试投入改革的医科院校大多是通过自主编写教材来满足教学需要。而这就存在着一定的不规范及不科学性。另外在PBL教学中,目前国内院校多数是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其编排体系仍针对于LBL教学模式,使得PBL模式在开展过程中障碍重重。
3.3相应的政策及评价模式有待同步
各医学院校的改革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经费资助,在经费吃紧的状态下,实施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硬件设施便难以同步配套,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室,图书馆藏书量以及必要实验设备的短缺,都在影响着医学教育改革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步伐。因尚未建立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会致使很多院校在尝试改革之后难以衡量且对照比较改革效果。
4针对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西方的现代教学思想固然存在着一定的优越性与先进性,但其模式始终是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医学教学体系,在医学教育改革的路上,我国仍然要坚持走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医学教育实际情况的国际化教学模式。(1)明确新时代的教育目标,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综合、全面的培养学生,特别是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以及临床操作能力方面。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占有一定的主动性,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及时调整不同的授课模式,如:启发式、交互式或自学式等。在教学中,需多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小组的集思广益中获得答案,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答案。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所获取到的知识的印象,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2)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应增强教师的业务培训。不应仅停留在学科内专业知识的更新,更应加强教师对教学方法及教育思路方面的学习,对于国外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及模式应及时进行了解与借鉴。并尽可能的在教学中予以运用和尝试,不断优化和总结适合本学科专业的一套教学方法。(3)根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建立与之匹配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授课中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在临床中更好的动手实践,同时具有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而不能是为了在教学中使用某种新式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而走形式。要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合理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避免长时间进行单一的理论学习。所选用的教材应具有该学科的代表性以及时代性,增强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的交叉渗透程度,同时降低陈旧版本书籍在教学中的使用率。而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同的课程之间也应当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联系,发挥其整体作用[9]。(4)建立科学评价标准,把关教学质量。由于PBL及“以器官为中心”等教学模式、理念均是借鉴于国外的成功案例。因此在我国的医学教学开展中一时间难以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我们更应当加快步伐,尽早健全教学成果考评制度,对组织内各环节进行全面综合监控。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根据每一次考核情况的理想程度在之后的教学中做出适当调整,从而最终建立最佳的教学思路。总而言之,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要立足当前,结合实际,循序渐进的实施落实,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本国实际的教学模式及理念。这需要相关医学教育研究者深入教师及学生之中,更多去倾听教学参与者的声音,以合理科学的调研形式去了解在实地教学过程中,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易被师生所接受,能够收获优良的教学效益;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以怎样的比重应用于不同科目的实际教学中,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目标等。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长足的蓬勃发展,作为医学教育的研究者仍需要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及尝试。
作者:孙筱雅 范耿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第五篇:新媒体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新媒体技术应用方式
互联网的应用和卫星电视网络的应用是新媒体在高等教育中的主要传播媒介,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在新媒体教学应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利用好新媒体工具。如已被熟知的MicrosoftOffice系列软件和腾讯系列软件,都可以有效帮助设计制作授课、演讲、教学,在一组图文并茂的画面中把教学中想要表达的信息组织起来用于辅助教学。电子邮件则是其中最为基础性的非实时无纸通讯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用户进行联系,实现多个用户间的交流共享。
2新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现状
随着科技技术的日益提升,新媒体技术逐步进入教学课程,成为各高校教学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各高校更为广泛的重视。各高校为授课教师配备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设备,并提供相关的讲解,培训,以此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资源优势。其中,教师大多采用ppt课件以及影像资源为学生授课,且授课类型也较为广泛,但是也不乏利用bbs论坛、博客、qq群、微信群这些新兴的媒体交流形式为同学们解答疑惑,传授知识。虽然如今的新媒体技术在高等教学中的益处显而易见,但避免不了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使用新媒体信息技术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差,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足够集中。第二,对教师们来说,信息来源的渠道特别单一从而造成教学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差。第三,很多老师使用多媒体上课,从而导致其对课件的依赖性太强。第四,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节奏,导致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掌握分寸。新媒体固有缺憾之处,因而需要更加细微的措施使之趋于完善,只有把现代新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继续保持和应用,与此同时改进其中的缺陷,更好地使其与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新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改进方法
3.1设备网络化
对多媒体教室的设备进行网络化管理。随着多媒体教室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需要重点建设多媒体系统的软件与硬件设施。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远程的监控技术,创造出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视听读写全方面使用的教学环境,并且使得教师随时能与中心管理的人员进行联系,从而减少因为设备故障而对教学进度造成的不良影响。
3.2电脑无线化
创造无线化网络操作,增强师生互动。当今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主要是用它播放影音资料或者多媒体课件,但主控台操作的限制阻碍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我们一定要用一些无线设备来替代原有的键盘和鼠标,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室的任何角落都能够进行教学,从根本上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的交流空间。
3.3教师资格化
加强高等教师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整体教学理论水平。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专业知识,从而在注重教师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效率,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加积极的兴趣。
3.4网络教育化
对网络进行充分利用,使得教学再现于网络之中。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在网上进行教学并且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专业信息交流逐渐成为可能,教师在网络多媒体教室中所讲授的内容都可以录制并且存储在网络中心之中,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学生课后也可以随时浏览上课内容,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师们更可以快速掌控课堂教学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授课的能力,并且能够把教学内容设计得更好,从而再一次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
4新媒体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思路改良和进步,更推动了现代教学模式的深刻改革,开拓了当代高校教学的新局面。第一,新媒体的技术运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第二,更易提升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提升教学适量。第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够根据自身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编排课件,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相适应,提升教学效果。第四,可以减少教师的板书时间,确保与学生之间的板书交流。综合我国教育和经济国情现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以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为主,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远程教学形式为辅的教学手段仍将是我国现代教育教学形式的主流。
作者:霍丹 单位:辽宁大学
第六篇:高等教育教学文献分析
一、作者分布规律
普赖斯(Price)定律指出,在同一主题中,半数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2]统计显示,关于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发文数量在2篇以上的作者共40人,共发表文章94篇,占总论文数量的7.06%,而发文数量仅为1篇的作者占到了作者总人数的92.94%。发文数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共计12人。由此可见,目前对于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相关探讨较为零散,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作者单位以高等学校为主,其中尤以师范类高校的发文数量较为突出。这与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分工和专业设置是相符的。师范类高校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研究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四、期刊分布规律根据布拉德福德分散定律,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刊载文章数量在6篇以上的期刊,一共是30种,刊载文章的数量为328,占比为24.62%,这些期刊处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区,是刊登该研究的热门期刊,其中发文量位居前5名的期刊,载文量都是10篇以上。
二、研究热点
研究的热点能反映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相关文献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研究方向,本文拟从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两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该研究的热点,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指导和启示。1.研究方向。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类别主要有15个。其中,社会科学类的研究所占比重较大,共涉及5个类别,文章的总篇数达到895篇,占比为67.19%;而自然科学的研究4个类别,文章总篇数为72篇,占比仅为5.41%。在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基础研究比较突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之和占到了研究总量的50%以上,另外一个同时出现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中的研究方向是行业(技术)指导,论文数量占比接近10%。2.关键词。利用词频分析法分析高频关键词,可以很好地归纳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3]在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相关论文中出现10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一共是33个。其中,教育和教学是最重要的核心词汇关于教育的高频关键词涵盖了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教学、远程高等教育、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教学、教育质量等多个维度。关于教学的高频关键词涵盖了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管理、高等教育教学等多个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学方面所涉及的问题。此外,改革、对策、质量、创新、高校、研究、问题、构建、人才培养、成人、学分制等次出现的频率也较高。这些关键词反映了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也为高校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参考。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献计量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增长节奏并不稳定,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作者人数众多,且所属机构较为分散;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中,社会科学类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自然科学类,基础研究和行业(技术)指导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教育和教学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核心词汇。
作者:朱丹红 单位:华侨大学
相关专题:长江大学学报 婴幼儿营养与保健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