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实践能力的概念
面对上述提到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实践能力的概念有一个明确认识。实践能力作为一个范围极广泛的词语,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应用。但是目前而言,很少有人能把实践能力的含义交代清楚。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实践能力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相对于学术界对实践能力的众说纷纭,笔者比较赞同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傅维利教授对实践能力的认识。他认为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3从中可以看出:实践能力的主体是人,是人合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可以得出:实践能力是人在具备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之后,形成实践观念,继而达到最终目的的过程。
2.教育模式的更新
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和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现象。传统的教育模式走的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路线,这就导致多数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只能够满足理论课程的需求,片面地将理论知识的识记等同于专业实践知识的掌握,无法展开实践教学;即使展开实践教学,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无法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艺术专业学生自身善于创造、思维活跃的特点。因此,高职教师应从认识和观念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努力提高自身艺术专业实践能力,可以积极参与社会中艺术专业的实践活动,例如参加专业的艺术实践培训、到艺术设计公司挂职锻炼、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等。
3.授课方式的改变
中国传统的授课方式是1位专业教师对应30-60位学生。这种授课方式的弊端在于教师很难全面、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接受能力。高职艺术专业的课程大多需要具体的实践操作。对于这类课程,如果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明确,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把握不到位,那么教师在实践授课中就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方式上应做出相应改变,例如采取集体授课和逐一授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把理论基础知识讲清楚的前提下,力求每一位学生自己确立具体的实践课题,再进行逐一辅导。而且教师在授课方式上除了面授以外,还可以利用现有的科技例如创建QQ群、微信的方式进行灵活授课。
4.建立工作室制度
学生专项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并未得到学校教育的足够重视。对此问题,在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校内建立专业的专业工作室,例如木工工作室、陶瓷工作室、摄影工作室、印刷实验室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设立的实际课题进行实践操作,进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工作室建立之后还需要配备相关专业的指导老师,便于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梳理实践环节的思路,解决遇到的困难,也便于工作室日常的顺利运行;同时,可以邀请处于一线的设计师或专业技师担任工作室的指导工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艺术专业领域的最近动向和发展趋势。
5.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加大实践课比重
在建立专业工作室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以联系艺术设计专业的校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加大实践课比重,使学生走出教室,到企业中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接触和了解企业的工作制度、运营模式和设计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将学到的实践能力应用于课堂的理论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设计的基础理论。
6.建立毕业生追踪体系
毕业生追踪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学校保持与毕业生的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近阶段的最新动向。对于毕业后在艺术专业领域表现突出的毕业生可以返聘到学校担任专业工作室的指导工作。另外,可以通过毕业生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确立更多、更丰富的校企合作方案。综上所述,实践能力是人在具备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之后,形成实践观念,继而达到最终目的的过程。高职院校在充分响应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目标的同时,一方面应从理论的层面明确实践能力的概念、更新教育的模式。另一方面应该切实为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具体的部署和相应的调整。只有如此,艺术专业学生才能在日益紧广告艺术论文迫的就业形势下找到合适的工作,高职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更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作者:张尧 闫永霞 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专题:什么是商业银行竞争力 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