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是广告设计教育难得的发展契机,也是广告设计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要素,并结合广告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文化综合素质培养、创意创新能力训练、新媒体辅助教学及理论相结合实践等具体方法。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广告设计;教育
在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正在全球各地迅速崛起。尽管这还是一个相对较新,并仍然在不断变化的概念,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数字经济的崛起,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文化、创意与经济和技术的融合,逐渐成为全球化世界中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广泛认可和普遍重视,逐渐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也开始重视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包括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正如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所说,“从根本上看,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的是艺术家、设计师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创意阶层的崛起。”[1]创意经济时代通过激发人的创造力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意味着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一场争夺创意人才的战争。近几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瓶颈就是创意人才的极度匮乏,创意人才培养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是广告设计教育难得的发展契机。首先,广告本身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包括我国广告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性发展,正迎来一个历史性转折点,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其次,文化创意产业要发展,品牌是关键,包括出版、动漫、会展等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消耗大量广告策划人才,必然会带动广告教育面临新一轮跨越式的增长。第三,广告设计教育是培养创意人才的摇篮,文化创意产业对创意人才的要求与广告设计专业最为接近。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既是广告设计教育面临的紧迫使命,也是广告设计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要素
要培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首先必须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要素。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创新为核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营销手段,生产和提供具有社会及文化意义的产品与服务的产业集群。因此,它的基本要素包括了文化、创意、营销及信息技术,具体如下: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文化
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要求。与传统产业相比较,文化创意产业的界限趋于模糊。具体而言,它是以包括商贸、旅游、餐饮、建筑、制造等传统产业为载体,通过融入并深化文化内涵,使消费者能同时获取文化情感新体验的精神满足。[2]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承载的是文化内涵,其起点是文化,即找寻、挖掘传统产业的地域人文内涵,提炼符合目标消费群价值观和潜意识的文化内容。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是创意和创新
创意和创新是联结传统产业与文化之间的粘合剂。没有创意和创新的所谓组合,只是简单而生硬地对文化符号的并置,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也就难以唤起消费者深层次文化的情感共鸣。这里的“创新”主要是指把传统产业的“实体内容”及文化的“虚体内容”进行分解之后,寻找“实体”与“虚体”的各个分部之间的恰当结合方式。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催化剂是营销策划
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经济等于创意产品的价值与交易次数的乘积。也就是说要有足够数量的消费者,或者足够数量的二次消费者(忠诚用户),才可能产生经济上的巨大效益。要想实现文化的商业化价值,真正发挥创意的效力,营销介入文化产品研发及推广是前提条件。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的是使目标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从而获得产品的认同和品牌的忠诚。因此,只有进行深入的消费者分析、市场分析,才能充分了解目标消费者的价值观、教育、偏好、习惯、甚至潜意识,以及了解目标消费者二次消费的真实缘由,才可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的规模化。
(四)文化创意产业的加速器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信息技术超越了地域的界限,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即时交互成为普通大众的一种思维习惯,这也正是以“即时交互”见长的微博和微信等沟通方式迅速兴起的重要原因。“即时交互”的信息技术加速了传播效率,拉近了沟通距离,颠覆了传统的营销传播模式。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诞生了许多新形式,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迅猛。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要得到真正的成长,必须重视文化、创意、营销及信息技术四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合与促进。没有文化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持续和长久;没有创意和创新,则会生搬硬套或牵强附会,从而变得软弱无力,难以打动消费者;没有营销策划,则是水月镜花、空中楼阁,难以获得实际效益;没有信息技术,就如同没有翅膀一样不能飞高飞远,难以取得大范围的快速发展。总之,忽略任何一个方面,文化创意产业都难以获得快速而持久的发展。
二、我国广告设计教育的问题
我国广告设计教育经历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在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在学科建设、创新能力培养及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
(一)“跷跷板”式的学科建设
主要是指偏重其归属院系学科背景的课程,而“顾此失彼”地忽略属于其它学科的课程建设。由于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边缘性、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所以,我国广告设计类专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学科开设背景。广告设计专业所属院系多以艺术设计、新闻传播、文学、经济管理、信息管理类为主。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平台优势,形成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广告设计教育培养的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不同学科的融合显得尤其重要。在现实中,主要是因为师资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对其它学科的偏废。比如,艺术类常常忽略新闻传播和营销学课程,人文类常常忽略艺术设计和营销学课程,营销类常常忽略文学、新闻传播及人文素质类课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能力培养进展缓慢
尽管创新能力在学界和业界都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却进展缓慢。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知识可以传授,但创新不能传授。似乎只有外国人才能拥有创造力,西方发达国家才能培养创造力。这种观点显然是可笑的,其盛行所带来的流毒对我国广告设计教育贻害无穷。事实上,造成创新能力难以培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氛围,使许多人不愿意深入地学习原理性的理论,模仿甚至是抄袭的低成本,让我们的手脚功能越来越退化;二是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标准答案培养出来的思维定式,使我们创新的路径越来越狭窄,大脑的创新思维严重荒芜。
(三)互相脱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我国开展广告设计教育30年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现象却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理论类课程纸上谈兵,忽视动手能力的训练;实践类课程似盲人摸象,轻视理论的讲授。比如,文学类课程方面,往往只重视文学理论的传授,却对文字表达方面的常规训练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写作能力在大学期间逐渐萎缩;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较为强调实践方面的技法训练,设计原理方面的视觉理论却涉及较少,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进行创新的坚实理论根基,模仿、抄袭他人创意成为常态。尽管企业对人才望穿秋水,但是,这种理论和实践互相脱节的教学方式,使大量的学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
(四)教材及师资未能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
新媒体形态的出现是传媒业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广告业和广告设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新媒体的环境中,每个人既可以是传播链的客体,又可以是传播链的主体。传播门槛大幅度降低,传播主体无限量增多,使任何传播都可能出现爆炸式地增长效果。同时,传播过程出现的干扰更多,受众的注意力极容易被分散,传播的效果更难掌控。伴随着数字电视、楼宇视频、电子杂志、手机媒体、微博、微信等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传统的广告服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环境。新媒体带来的传播路径、传播形式变化,迫切要求高校能培养出大量熟谙新媒体规律的广告设计人才。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和师资,新媒体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并未真正得以开展。
三、广告设计教育的发展对策
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基本要素的研究,结合广告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要培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必须注重文化素质和创意、创新意识的培养,强化营销策划知识及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学习,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融会贯通的人文素质培养
尽管广告与文化创意产业都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但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产业和文化内涵更加广泛且深入。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3]只有加深传统人文思想的领会,拓展中外文化视野,注重古代文学、易经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知识与社会学、心理学的融会贯通,才能为创意思维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二)市场营销理论的强化
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广告创意技巧,还要具有市场策划能力。就广告本身而言,它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和繁荣的象征,是营销的衍生工具。作为与消费者之间的这种沟通方式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营销目的和营销对象的准确与否。开设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及消费者行为与心理分析等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其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贯通交融。
(三)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关于思维的广度,重点是发散思维的培养,通过改变原来的单向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横向思维模式。关于思维的深度,要强调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深入研究“为什么产生了这个问题”“如何定义问题”等,通过回到原点去思考问题;对传统的、已经存在的概念进行否定性或颠覆性的解释,促进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提升解决问题的创新性能力。如果要同时进行横向与纵向思维的训练,那么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从一个问题点向各个方向进行网络式的深度发散,可以触动并打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多思路、多层次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四)新媒体的课程及辅助教学
围绕新媒体开设专题研讨性的课程,结合新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学习新媒体比较有效的方法。尽管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新媒体广告设计的教学模式探索,但是,由于新媒体本身正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教材和师资在短期内都是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因此,研讨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对未知空间的探索和思考,寻找新媒体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此外,在课堂和课外均可利用新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进行作业的公众点评及传播,把其作为作业评分及评价的一个内容。在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电子杂志的编撰,通过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进行内容的推送,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并掌握新媒体的运行规律。
(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广告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都非常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实项目,抽取其中的部分任务,进行真题的跟做或真题的实做,结合行业专家的讲座和考察参观,强化产学研结合,了解产业的真实状况和真正需求,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同时,加强理论课程的动手能力培养,重视实践类课程的理论讲析。当下广告和文化创意产业都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对广告设计教育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广告设计教育在前辈及同仁们的不断探索下,对于沟通技巧、创意形式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面临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广告作为一种沟通方式依然年轻,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以使其更加昂然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79.
[2]姚东旭.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及其意义[J].商业时代,2007(8):95-96.
[3]项仲平,邵清风等著.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91.
作者: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