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入住我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胰腺疾病患者19例,其中胰腺囊性疾病13例,胰岛素瘤5例,胰腺癌术后复发1例。
1.1.1胰腺囊性疾病:13例胰腺囊性疾病中男5例,女8例,年龄27~56(46.3±2.9)岁;病程4d~8(4.4±2.5)年。5例左上腹可触及质地较韧包块,其余皆无阳性体征。术前查血尿淀粉酶在正常范围,查肿瘤标记物12项未见明显异常;B超、CT均显示胰腺体尾部单发囊性肿块。
1.1.2胰岛素瘤:5例胰岛素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51(41.3±1.6)岁;病程4个月~18(14.4±1.9)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应迟钝、嗜睡、晨起意识丧失;多次空腹血糖值均<2.1mmol/L。术前查宝石64排增强CT提示,胰腺体部3例,胰腺体尾交界部1例,胰腺沟突部1例。
1.1.3胰腺癌术后复发:女性,55岁,于2年前行胰体尾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腺癌。与1个月前出现上腹部持续性性钝痛,放射至腰背部,伴乏力、纳差、消瘦明显,体质量下降10余斤。应用镇痛药物缓解不明显。行宝石64排CT检查提示考虑胰腺癌术后复发。
1.2方法:患者于全身麻醉、取平卧体位和依次探查确定戳孔位置后完成对应术式。
1.2.1腹腔镜胰腺囊肿切除术:常规探查腹腔,首先用超声刀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对肿物进行游离、显露;并穿刺抽取囊液,术后行细胞及生化检查;沿囊壁用超声刀游离囊肿并予以完整切除,期间保护胰管及脾动、静脉。仔细缝扎创面血管,填塞明胶海绵。创面附近置1根引流管。
1.2.2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①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用超声刀打开胃结肠韧带,并游离脾结肠韧带,充分暴露胰腺体尾部。确定切除范围后沿胰腺上下缘分离打开后腹膜,将胰腺体尾部与脾动、静脉、脾脏之间充分游离、使胰体尾部为游离状态;用切割闭合器切断胰体,分离胰体尾部并切除并保留脾脏;胰腺断面用可吸收生物夹间断夹闭止血。②腹腔镜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胰腺上缘分离出脾动、静脉予以夹闭,离断脾胃、脾肾、脾膈韧带、脾结肠;分离夹闭脾静脉,抬起胰体尾及肿块用切割闭合器离断。
1.2.3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术前行血糖监测,均<2.7mmol/L,切除肿瘤后1h复测血糖值,其数值达到5.4mmol/L,充分表明胰岛素瘤已被完整切除。切开胃结肠韧带,显露胰腺,分离切除肿块;1例肿瘤位于胰腺钩突,术中用超声刀打开胃结肠韧带,并向右侧游离至十二指肠降段,游离胃网膜右血管,用生物夹夹闭并予以切断;打开十二指肠侧腹膜,充分显露胰头部;游离胰十二指肠前血管,用生物夹夹闭并予以切断,探查见胰头钩突处有肿块,于右上腹作辅助切口,完整切除肿瘤。对拢缝合胰腺创面被膜,置引流管1根。
1.2.4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分离钳拨开肺叶,清楚看到内脏神经链,确认内脏神经,切开壁层胸膜,切断第5~11支。胸腔闭式引流管置于第7肋间。
2结果
上述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恢复良好。其中经腹腔镜辅助手术7例,完全腹腔镜下手术12例。手术平均时间227min(103~425min),平均出血量85ml(2~155ml);术后6个月胰腺癌术后复发患者仍存活,止痛效果好;剩余患者随访1~3年,疗效好,无复发情况。患者均于术后2d拔除尿管并下床活动,3~5d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恢复流质饮食。术后发生胰瘘2例,相应治疗后治愈。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4d(4~15d)。其中晚期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5个月,左侧腹部及背部疼痛明显减轻,偶使用轻度镇痛药物。患者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饮食、睡眠较好,并能从事一般的体力活动。囊性疾病患者未见复发,效果满意。胰岛素瘤患者术后观察1d内血糖即恢复正常水平,随访血糖水平维持良好,未见复发。
3讨论
腹腔镜胰腺手术源来已久,Gagner等[2]于1994年已经报道首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ussman等[3]于1996年报道了首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但腹腔镜胰腺外科早期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胰腺位置深、周围解剖关系复杂、手术技巧要求高、相对缺乏病源、并发症发生率高[4]。随着手术器械和设备的发展,手术经验的积累,高级腹腔镜胰腺外科迅速发展。但目前腹腔镜主要用于内分泌肿瘤、胰腺囊性疾病等良性疾病,恶性疾病主要由内脏神经切断术、胆肠吻合术等姑息性手术进行治疗[5]。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平均时间227min,平均出血量85ml;术后1例发生胰瘘,相应治疗后治愈;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4d。术后6个月胰腺癌术后复发患者仍存活,止痛效果好;剩余患者随访1~3年,疗效好,无复发情况。表明治疗胰腺疾病采用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痛苦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贾萌 王亚东 黄今朝 余淼 沈浩伟 邓东锋 杨森 单位: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 肝胆胰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