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京津冀区域内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地区,河北省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已成为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造成河北省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改善河北省环境质量,对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一)大气污染严重
河北省大气污染严重。2013年,全省设区市达到或优于域级的优良天数仅占全年总天数的35.34%,重度污染以上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21.92%。超标天数中各市以PM10和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较多。2013年,全国污染最严重城市排名的前10位中,河北占7席。除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和沧州外,其他7个设区市都污染严重,成为区域性问题。受能源结构影响,河北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高。2013年河北省单位国土面积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排放量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单位面积排放强度由高到低排序中,分别排名第8位和第7位;万元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由高到低排名中,分别居第10位和第8位。与京津地区相比,2013年,张家口、承德、秦皇岛3市PM2.5年均浓度远低于北京和天津,其他城市远高于京津(图1)。在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方面,天津在京津冀13个城市中处于较高水平,衡水、沧州、张家口、承德和保定5市均低于北京(图2)。万元GDP污染物排放强度方面,河北省11个设区市均远高于京津两市(图3),在清洁能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工艺升级及污染防治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水环境状况堪忧
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河北省平原河流大多断流,河流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其中山区河流水质较好,基本可达到水体功能要求;位于海河流域下游的平原河流基本干涸,污染较为严重。跨境断面中,出境断面水质好于入境断面水质,其中入境断面中河南、北京、山东来水水质较差,出境断面中入北京的水质较好[1]。地下水超采严重,受污染地表水入渗补给影响,局部地区地下水出现重金属超标和有机物污染的现象[2]。湖泊湿地生态功能弱化,白洋淀、衡水湖等水面面积大幅缩减,湿地植被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普遍存在。水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大。2013年,河北省单位国土面积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量,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单位面积排放强度由高到低排序中,分别排名第10位和第16位;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氨氮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由高到低排名中,分别居第15位和第22位。与京津地区相比,单位国土面积水污染物排放强度方面,河北省11个设区市低于京津两市,尤其张家口和承德两市,远远低于京津冀其他地区(图4),发展空间较大。万元GDP水污染物排放强度方面,全省11市均远高于京津两市(图5),还有很大的节水降耗空间,亟需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工艺升级改造。
(三)生态环境格局失衡
生态环境格局失衡,生态服务功能亟待提升。河北省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林地为辅。2010年河北省耕地面积约为6.56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为1.35亩,主要分布在平原农业区,林地主要分布在燕山及太行山山区,近十年来河北省耕地面积有明显的降低趋势。河北省土壤保持功能较低,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局部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和土地沙化问题严重,景观趋于破碎,人类对景观的干扰程度逐渐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一般。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生活垃圾、污水排放、农药污染和农业薄膜污染。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结果显示,河北土壤污染属中度、重度污染,占耕地总面积的2.1%,主要是汞、砷、镉超标。与京津地区相比,河北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远高于京津地区,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8亩/人)(图6);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低于京津区域,仅秦皇岛、承德两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稍高于天津(图7);北京土壤属中度、重度污染占耕地总面积的1.8%,天津属中度污染占0.6%,河北省土壤污染程度稍高于京津区域。
二、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与特点
京津冀地区,河北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一方面,在地形、气候条件、高份额的煤炭消费、偏重的产业结构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等内外因双重作用下,河北省大气污染日益呈现重度复合污染的态势。另一方面,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加上平原地区重工业密集,造成平原地区水污染严重,同时,受地下水严重超采和地表污水补给的影响,局部地区地下水出现污染现象。除此之外,污水灌溉、农药化肥过度使用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镇化率低带来的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综合以上分析,现阶段河北省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水资源极度短缺
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7。平原河流大多断流,水体自净能力极差,水环境承载力不足。供水压力大,河北省长期依靠超采地下水缓解供水压力,虽然有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输水工程,但承担着北京市81%、天津市93.7%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已突破了能提供水资源的红线。平原地下水超采面积66779平方公里,占平原总面积的90%以上。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含水层局部疏干,漏斗区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地面沉降、地裂等地质问题频现。白洋淀、衡水湖等重要湿地逐步萎缩。生态水量难以保障,导致平原地区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状况,仅通过治理难以达到水体功能的要求。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大。2012年,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占京津冀总量的66.3%,约占全国的8.37%。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能源消费方式粗放,全省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高达88.8%。工业能耗偏高,2013年,煤炭发电比重高达89%,工业用煤占全省煤炭消费总量的87.5%,其中钢铁、电力用煤占工业用煤总量的75%。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2013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为1.158吨标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由低到高居全国第23位[3],远高于京津。清洁能源替代艰巨。河北省能源资源禀赋差,目前能源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67%,省内缺乏天然气、水电等优质能源资源,核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分布式能源发展仍相对滞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2012年全国已达9.4%,2020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15%和20%左右,河北省2012年只占1.6%[4];到2017年,在煤炭消费削减4000万吨的情况下,预计全省清洁能源需求将达1.1亿吨标煤,是2012年的3倍[5];2030年如争取达到届时全国平均水平,需付出更大努力。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也使经济转型面临巨大压力。
(三)结构性污染突出
产业结构不合理。2013年,河北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2.4颐52.1颐35.5。其中,第二产业比天津高1.5%,比北京高29.8%;第三产业比天津低12.6%,比北京低41.4%。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较大,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比重约为12:88,轻重工比重约为2:8。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偏重的产业结构和落后的生产治污工艺造成了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基本特征,给污染减排带来巨大压力。产业布局亟待调整。产业集群结构趋同,各城市之间重复建设严重,如钢铁产业是河北省优势产业,几乎所有城市都有钢铁企业布局。虽然河北省钢铁企业均执行严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但是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造成了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难以削减的情况,限制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四)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农业耗水及污染严重。农业用水占全省用水总量的70%左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漫灌浪费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如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化肥农药等,对地表水、地下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城镇化率有待提高。2013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8.12%,比2012年提高1.32%,提高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京津相比差距还很悬殊。2012年北京城镇化率已达86.3%,2014年天津也接近83%,河北省城镇化进程和质量制约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河北省粗放型的城市发展方式,资源被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承载力较低。环首都贫困带生态问题突出。为支持首都生态建设和提供充足洁净的水源,河北承德、张家口、保定等环首都周边区域的经济、资源开发和农业生产受到限制,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形成环首都贫困带。加之该区域本身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进一步导致了该区域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土地盐碱化、水土资源不协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三、对策建议
河北要在生态领域实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率先突破,必须按照习总书记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五点要求,在现阶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快速改善的情况下,有序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强化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和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在产业发展上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加快生态修复,建设京津生态安全屏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容量、空间和条件。
(一)有序推进能源结构优化
京津冀区域整体能源结构偏重、污染严重、节能减排压力巨大,且资源不足,消费缺口严重,而河北的问题则更加突出。建议有序推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在构建整个区域安全、高效、节约的能源保障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1.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幅压减煤炭用量,大力提高能源效率,以较少的能源消费支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燃煤电厂的平均热效率由2010年的36%提高到2030年的42%,2030年工业锅炉、炼铁高炉、水泥生产、炼焦炉和砖瓦窑单位产品的能耗至少比2010年分别降低24%、13%、16%、44%和27%。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17年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加快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禁止新建每小时2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加快淘汰分散燃煤锅炉,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实施替代。压缩冶金、水泥、玻璃等高耗能产业规模,以先进的产业装备技术和低污染排放技术,重构产业规模和布局,发挥河北省优势产业的最大经济效应。2.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各类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短期内难以形成供应能力的情况下,应将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作为提高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首要任务。提高煤炭洗选比例,现有煤矿和新建煤矿均要建设煤炭洗选设备并加强质量管理。大幅增加清洁煤炭供应,利用微煤雾化技术改造城乡燃煤锅炉[6],加快推进清洁型煤生产配送中心建设,强制淘汰、禁止流入劣质煤[5]。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通过科学规划,与先进环保治理企业战略合作等方式,对燃煤电厂及工业燃煤锅炉开展燃煤技术升级改造。结合《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推行“燃气排放限值”技术,支持现有燃煤电厂通过改造达到燃气电厂排放标准,新建燃煤火电机组一律按燃气电厂排放标准建设,实现“近零排放”[5]。加强散煤管理,对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民用燃煤消费,通过政府管控、政府补贴和市场机制等手段,提高低硫煤和洁净型煤使用比重。深入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程,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纳入京津冀城镇群建设规划的城市、县城提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要求。3.优化能源供应体系。加快京津冀区域天然气统一规划和布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加大河北省天然气供给水平。通过加快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对外提高山西、内蒙向京津冀地区输电比例,对内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逐步实现能源供应体系优化升级。以绿色低碳为方向,配套推动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和储能等能源技术创新发展,解决大型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统发电并网技术及体制壁垒等问题。优先考虑在河北省张承地区、太行山区大规模建设风电、光电工程,推广农村家庭户用光伏发电,将其培育为带动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二)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河北省产业结构偏重,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偏重的产业结构和落后的生产治污工艺造成了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基本特征,给污染减排带来巨大压力。建议借助京津产业向外转移的有利契机,找准切入点,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产城互动、区域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1.优化产业布局。建议以钢铁行业为重点和切入点全面推进工业布局的优化。继首钢搬迁曹妃甸、河北钢铁集团重组、石钢搬迁等布局调整之后,重点在钢铁集中分布区域开展民营企业的兼并重组,达到钢铁行业退城入园或退城近海的布局要求。贯彻落实《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推进冀南钢铁集团、河北太行钢铁集团、唐山渤海钢铁有限公司搬迁改造“、退城进园”等新项目。通过兼并重组、布局调整,力争到2020年底沿海临港和资源优势地区钢铁产能比重提高到70%,全省钢铁冶炼企业数量减少60%,组建15家左右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2.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河北省应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及京津产业转移的方向,把化解重点行业过剩产能作为今后一段时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把工艺技术升级、工业经济质量提升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以6643工程为阶段目标,加大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过剩产能化解,以国家“一路一带”发展战略为契机,鼓励产能过剩重点行业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转移。争取国家把河北省作为国家“一路一带”产品、原材料转移基地,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在有序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坚持以市场换取技术,创造条件吸引京津先进工艺技术及污染治理技术在河北省落地,带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好走出去和引进来两大机遇,创新合作模式、完善交流平台,发挥河北省优势产业的最大经济效应。
(三)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修复
京津冀区域生态格局实际是河北广袤的生态空间环抱着京津两座特大型城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应坚持河北省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定位,积极协调京津,统筹区域主要生态功能区布局,增加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构建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格局。1.推进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明确各自的生态空间功能定位,以《河北省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规划》重点修复工程为依托,积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河流水网建设和污染治理工程、湖泊湿地保护工程、山体修复工程和绿色河北攻坚工程。在工程建设中,将事关区域生态安全、京津特别关注、京津直接受益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水源保护区、水土流失区和防风固沙区,确定为重点工程优先实施区,积极申请国家设立专项基金予以大力支持,加大公共资源配置倾斜力度。建议国家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将河北省张承地区和环首都、环天津县区(环京津贫困带)全部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范围,积极协调京津,对口寻求重点工程的专项支持。2.完善综合生态补偿政策与机制。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服务功能性为依据,以流域生态补偿为突破口,建立健全京津冀区域生态补偿政策与机制。建立引滦入津工程生态补偿机制,天津支付补偿资金用于改善滦河上游及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水质。完善北京与张承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北京支付资金补偿张家口和承德地区承担官厅水库与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的水源涵养、水污染防治和生态涵养工作。以白洋淀、衡水湖、文安洼、地表型饮用水水源上下游、太行山西部山区与平原为重点,建立健全省内跨区域的综合生态补偿政策与机制。在综合考虑直接经济损失、机会成本和生态治理投入的基础上,统筹财政收入、经济发展特点和人口分布合理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同时京津冀区域应统筹建立和推进生态补偿监测、评估和考核等保障机制,掌握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补偿成效,监督生态保护责任,通过评估和考核,切实提高生态保护效果。
(四)持续推进绿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比于京津,河北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带动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因此要大力推进河北省城镇化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村面貌的改善。1.大力提速城镇化建设水平。快速提高城镇化水平,用更好的经济条件,更完备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集中处理和处置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减少污染物排放,为区域协同发展腾出更好的生态空间和环境容量。每个市县,特别是重点发展的市县,都要确定各自的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红线,明确本区域产业发展功能,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和清洁生产要求,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负面清单,全面衔接和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2.加快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在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省目标的基础上,建议继续向国家申请,将河北纳入全省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省区,全面改善区域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加快乡镇和连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加大水源地环境监管力度,优先治理水源地周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矿污染、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推进村镇供水、排水和污水收集与处理等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推广使用洁净型煤、优质低硫散煤、生物质能等。在张承地区、太行山西部山区鼓励开发光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以永定河流域、南水北调沿线、引滦入津沿线、北京应急供水库区、白洋淀、衡水湖周边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绿色、有机、高效农业生产,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强化秸秆禁烧监管措施,尽快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省以县为单元,科学调整和确定养殖业布局、总量和规模,划分禁养区和限养区,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和小区进行全面治理。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建设。
作者:冯海波 王伟 万宝春 赵娜 付素静 马幼松 单位: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