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愈力的机理
中医学对于人体自愈力的机理自古以来就有一些认识,在《伤寒论》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自愈”概念,认为自愈是生命活动的自我调控,并提出:“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在张仲景看来,复杂的人体生命活动,在总体上是一种阴阳相和的状态,各种病理改变都是阴阳的失和,自愈则是阴阳的自和。相和、失和、自和,是人体阴阳活动的三个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态势,而这正体现了生理、病理和抗病三者间的辨证关系[4]。现代对人体自愈力的机理也进行了大量相关实验研究,研究表明自愈力与机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内在调节关系尤为密切。何美蓉等在探讨胃黏膜内组氨酸脱羧酶(HDC)和H+、K+-ATP酶的表达与大鼠乙酸性胃溃疡自愈过程的关系时,发现胃黏膜内HDC和H+、K+-ATP酶表达下调,其作用是抑制胃酸分泌以促进溃疡愈合[5]。吴婧芳等在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胰岛内G、D细胞与胃溃疡自愈的关系时,发现成年大鼠胰岛细胞呈胃泌素免疫反应阳性,认为胰岛G细胞和D细胞可能以内分泌或旁分泌调节的途径间接或直接参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过程[6]。
2针灸激发自愈力
2.1正气来复是针灸激发自愈力的关键在中医理论中一般把机体抗病,解释为正气的抗邪活动,正气是一种与邪气相对抗的体内物质和人体机能,当机体出现病理状态时主要体现为正气不足,或正气被邪气郁遏,《黄帝内经》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来复一直被中医作为判断疾病愈合的重要指标,正胜邪退,病则好转或痊愈;正不胜邪,病即加重或恶化。我国古代先辈非常注重通过针灸手段提高正气,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病瘟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指出化脓灸两三处可调动人体调节能力,提高人体“正气”,在遇到预防瘴疠温疟等外邪的入侵时,使“邪不胜正”,达到预防传染病。
2.2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是针灸激发自愈力的调节途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是一个立体的网络结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协调,共同负责机体对不同外环境和内环境的适应性反应,在整体水平上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与健康,而针灸正是通过该网络途径来激发人体自愈力。针灸疗法不同于药物治疗,它不直接针对病原,也不直接作用于罹病的组织、器官,而是通过针灸,应用一定手法刺激神经、血管、淋巴管等分布极为丰富的穴位,因此对穴位局部的刺激可调整穴区微血管灌注量、淋巴管的血液运行、神经末梢兴奋性,从而启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途径,通过系统网络中神经肽、激素及细胞因子等“共同语言”对机体进行调整,实现针灸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的整体调节,调动体内固有的调节能力,即所谓的自愈力,最终发挥防病治病作用。
2.3品质调节是针灸激发自愈力的内在机理针灸的品质调节是指针灸通过诱导或激发体内调节系统,主要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系统,调动体内固有的调节潜力,提高各调节系统品质(调节系统品质是度量调节系统调节能力大小的一个参量),从而产生双向调节效应、整体调节效应等,最终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参数获得调整[7]。针灸的品质调节作用对不同机体状态表现不同,对病理状态呈现双向调节作用,即功能低下状态有所增强,功能亢进状态有所降低,而对正常状态呈现防病保健作用,表现为对随后受到的干扰因素(致病因素)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偏离度显著减少。由此可知,品质调节是针灸激发人体自愈力的内在机理。针灸的品质调节作用在临床上已应用于临床的各个方面,并得到充分的肯定,如针灸治疗亚健康、抑郁症人群及针刺镇痛等。
3小结
自愈力是机体与生俱来的一种内在潜能,某些疾病虽没有得到药物的治疗,但可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使之有所改善或痊愈。针灸之所以能够发挥防病治病作用,使疾病向愈,就是充分利用人体的“自愈机制”,使人体潜在的自愈力得以激发,以调整人体的平衡,纠正其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最终使内外失调、阴阳失衡状态达到“阴平阳秘”。针灸的品质调节是针灸激发人体自愈力内在机理,对针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是一块有待发掘的新领域,同时对中医中药学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作者:代飞 王超 郭义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相关专题:山西老区职业技术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