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挖掘学生的潜能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学生的个体价值,以此向社会输送符合时代需求的优质人才。这就需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本文在借鉴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价值内涵、理论要素及实践要素进行探讨后认为,树立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至关重要。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等教育;价值内涵;理论要素;实践要素
中图分类号:D9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6)05-0064-05
理念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以及客观事物发展的理性认知。这种理性认知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但其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教育理念是教育领域主体在实践中对教育所产生的理念,是对教育的本质、规律等问题所产生的理性认知。教育理念既可以在现阶段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又可以反映现阶段教育领域主体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理想和期望,因而树立正确、全面、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对教育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1]
一、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对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取得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之后,人们发现自己丧失了自身的自主性、自由性、能动性。于是,人们开始反思现代社会发展对其的影响,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由此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人本主义思想主要是针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物化现象而进行的批判反思,旨在寻求人类的最终价值和生命存在的本质。“应当指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家们对以往社会的许多弊端,尤其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揭露。他们由此而提出要尊重人,从多方面揭示人的本性,论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和人道主义,这对于推进社会发展、推进哲学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进步的作用。”[2]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中的人格主义思想与存在主义思想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以“人性为本位”,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谋求如何实现“完整的人”的发展。“自我”以及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在教育思想上要求人性的复归,而在教育实践上向人类情感世界趋同。[3]
(一)人格主义思想
人格主义思想的理论核心在于发展人的价值和自由,维护人的个性和尊严。人格主义者认为,人格是一种道德的存在,社会矛盾和冲突实际上是由于人的道德品质不同而引起的。为了解决社会矛盾,人们就要加强在精神层面的自我修养。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认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首先要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为核心,以人的可发展与可塑造性为前提,在和谐的关系中促进个体自身内在的健康成长。他指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倾向”,这种倾向使人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人生来是积极的,经过引导,人能够进入自我实现的发展阶段。人格主义思想丰富了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内涵,其对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启示在于:高等教育管理不能用科学量化的方法,因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承担者是人,而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
(二)存在主义思想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海德格尔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于周围世界之中。这个世界不仅仅是自然世界,而且还是由常人构成的人际交际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人们沉沦下去,逐渐变成大家认可的“常人”。人的本己存在就逐渐消融在“他人的在”的方式中。“在这不引人注意而又不确定的情况下,‘常人’展开了对他的真正的‘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艺怎样阅读和怎样评判,我们就怎样评判;‘常人’怎样从‘大众’中抽身回来,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回来;‘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这个‘常人’不是任何确定的人,而一切人(都不是作为总和)都是这个‘常人’,就是这个‘常人’规定着日常生活之在的方式”。[4]只有人才能领悟到自己的“在”的含义。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谋划、人的生活和行动。人不仅是在塑造着自我,创造自己,而且也是在塑造着他人,因而其更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生活状态、人的精神世界的构成。“人,由于命定是自由,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它本身是有责任的”。[5]人的存在是一个能够突破自己、走向未来、走向任何可能的过程,只有人的存在才使一切存在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其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本真性,关注的是人对自身存在境界的超越,这对当代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教育不仅要强化技术层面的训练,更要切入生命层面,包括科学与人文的生命、教育者的生命和受教育者的生命。正是这三种生命的不断交流、对话和融合,构成‘教育的生命’。”[6]
二、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价值内涵
马克思认为,以人为本是人关于自己是自己的人格主体的主体意识,是人关于自己独立人格的自觉理念。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发展,体现到人的各个方面,比方说人的个性、人的人格、人的创造性、人的独立性都要最大限度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发展,而且精神生活也要与物质生活协调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它社会权利。在我国,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各方面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其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并通过教育使人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具有“片面性”的独立人格得到健全、发展。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是把大学生及其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将大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反馈者,把全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其独创性和超前性的能力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其既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又强调全面发展,其既是价值判断,又是优势方法论。[7]启迪人的思想,提升人的精神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价值,这些恰恰是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价值依归。
三、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理论要素
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本质在于让大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独立个体,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通常是与教育和政治、教育和经济、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相联系的,对个人发展和生命意义的研究并不多。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可以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性引导,使高等教育的本质更加清晰。“在高校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既是突出教育‘育人’功能,也是其价值归属与延伸之宗旨。无论决策者还是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就须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将与之关联的所有辅助性因素串联起来。”[8]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就是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挖掘自己的潜能。也就是说,要培养人格健全、有自由选择能力的人,以此使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与价值有更深刻的见解,从而在走向社会以后将其在学校形成的观念融入到工作中,追求经济与自然、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
(一)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强调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教育者作为主导性主体或主动性主体,组织教育活动,把握教育规律,选择教育方法;受教育者则作为受动性主体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教育活动,将教育成果外化为实践行动。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活动主要是“知识教育”“教师中心”和“就业教育”,主要目标是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在新常态下,这种单向性的外部输入型教育模式已经与现代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封闭式、外部性的教育管理理念之下,人们的潜能及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的自由发展,对于社会的创新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结合后,高校之间的竞争使得高校对社会效益的关注远远超越了对学术、道德、责任本身的追求。具体而言:在知识方面,追求认同和实证,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求职意愿;在学生观方面,对大学生的权利进行严格限制,忽视了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学习方面,以培养大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及情感熏陶;在教师方面,单纯强调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强权”开展教育,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9]在管理方面,实行严格、全面的管理,忽视了对大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和自身服务能力的提高;在课程设置方面,以追求知识为教育之本,忽视了职业化素质教育。人是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主体。从外部驱动型教育向自我能动型教育的转变,是将人才培养的重心从物转向人,目的在于保障受教育主体的发展权,使人的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相统一。这就使得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决策者、谋划者和统领者的主体性作用日益显现。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在培养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和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发展相统一中发挥主体作用。
(二)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导向性
确立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属性,明晰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制定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离不开导向性。高等教育管理活动要发挥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导向性作用,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和道德观点传输给受教育者,实施个性化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实施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在新常态下,大学生在价值取向、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等方面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价值观方面,逐渐树立了公民意识,在就业选择方面更加多元化,个人的独立意识不断形成,而且学习动机逐渐多元化,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实际因素的重要作用,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自身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思想方面,更加有主见,情感更加丰富,更侧重于体验性感知,善于从微观、横向、局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心理方面,心理问题比较多样化,而且数量不断增加。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有利于避免人才培养模式趋同问题,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思维。个性是有差别的,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个性化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教学、辅导、激励、感染、示范等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措施,使受教育者接受社会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和道德观点,并内化到自身的观念、意识之中。其次,坚持以学生为本。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为最主要目的,发挥教师“促”的作用,重视教师培训与多元教学模式变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即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教育空间。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并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创造能力和推动其个性发展为主要目的。可以说,以全面发展学生个体为教育目标的实践原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四、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实践要素
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根本在于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积极向上、适宜人的发展、激发人的潜能的成长环境。高等教育的精神实质是“智慧引领”和“文化引领”,通过引领来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使其在向高等教育强国挺进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智慧引领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和加快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特别是公开、公正的评价机制的形成,既可以使高校管理受到有效监督,也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全面地表达其对教育管理的诉求,从而使教育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激烈碰撞的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出现波动。鉴于此,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改进教学模式。在教师层面,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培育共同的职业价值观,在尊重教师多元价值的前提下强调主流价值,实现价值观的整合。构建教师个性自由发展的实践平台,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以研促改,以改促教,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性自由发展;在大学生层面,营造良好的管理育人环境,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学知识讲座,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主题辩论,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这样,既能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兴趣,还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可以说,大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思想逐渐形成的过程和不断自我纠错的过程,最终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体价值。
(二)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文化引领
高校教育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即为大学生传递有利于其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形成符合当代大学生情感、思想特点的校园文化。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文化引领的关键之处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运用、借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及方法,利于掌握受教育者的需求及自身发展规律,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教育者可以灵活、适度地对其施教。[10]首先,倡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一切事物。积极的校园文化对高校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使其在文化教育中对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身的实践。其次,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几千年来,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严于律己等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仁”的道德思想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应积极借鉴、吸收、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如:在校园里设立固定的传统文化日,举行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比赛、音乐会等各种活动,对于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组织义务支教,让大学生提前体验生活,珍惜当下时光,提高自身素质;举办传统文化讲座,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郑宏.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魏金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由来与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04).
[3]朱树玉,张革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前沿,2006,(10).
[4](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7.164.
[5](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708.
[6]任泽.存在主义哲学的生命教育思想[J].求索,2013,(11).
[7]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8]张永芳,张社争.“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价值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3).
[9]李阳.高等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的探索———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孔德生,张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心理学载体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05).
作者:刘冷 单位:吉林大学
相关专题:安阳师范学院怎么样 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