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合背景,悟情悟境
在已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教师适机补充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事件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或诗词的深入理解。以《长相思》这首词为例,上阕中的“山一程,水一程”与下阕中的“风一更,雪一更”在写法上显得对仗工整,却又是作者“聒碎乡心梦不成”惆怅之情的根源。怎样让学生走进纳兰性德这位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此时的情怀?一位教师这样进行教学的———师:“山一程,水一程”那是怎样的山?又是怎样的水?(播放相关图片,生发言略)师(总结强调):“山一程,水一程”这里的“一”是不是说将士们仅仅翻过了一座山,蹚过一条河呀?不是的,他们是经历了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才到榆关的……生:为什么他们要去榆关呢?师: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奉康熙帝旨意到永陵、福陵、照陵告祭,这一路山迢迢,水迢迢……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山海关外,每当夜深人静时,将士们难以入眠,心中不由得燃起思乡的愁绪……夜不能寐啊。哪个同学再读一读,把将士们旅途中的艰辛读出来?生:山一程,水一程……(音调有些凝重,读出了将士们跋山涉水的艰辛之感)师再请几名学生读,都读出了将士们的艰辛与不易。教师适时地插入背景介绍,让学生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当时当地,亲临军营,拉近了学生与纳兰性德的距离,成功地引领学生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二、巧设先导语,以情传情
“引读法”是阅读教学时常常使用的策略,其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它也是一剂良方。教师要掌握契机,借先导语将文句中蕴含的情和自己的情来叩击学生的心弦,达到“以情传情”的效果。王崧舟老师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有这样一段引读:师:那好!我们都来做一回两小儿。好!前面一儿们,准备好了吗?师:开始辩斗!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起故。一儿曰———组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师:一儿曰———组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师:一儿坚持曰———组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师:一儿争辩曰———……教师巧借先导词语,以语言做势,以语言生魂,以语言生意境,把学生吸引到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境中来,将两小儿“辩斗”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达到了“以情传情”的效果。
三、巧引典故,以情激情
议论文中,引典故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能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典故,旁征博引,常常也能起到渲染情感的效果。例如,《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中,“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句话点明故事的结局,也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升华到了最高潮。学生难以理解伯牙为何要“破琴绝弦”,也就难以领悟知音境界的精髓。一位教师巧妙引用了一段典故:伯牙闻言,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伯牙坐于地下,口吐痰涎,双手捶胸,恸(tòng)哭不已……冯梦龙的这段描述虽是古文,但通俗易懂,学生读后马上领会到伯牙悲痛欲绝的心境,走进了俞伯牙的内心世界。句子虽是以句号结尾,但学生却读得悲怆、凄凉,眼角湿润。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又采用引读法回环反复,一咏三叹,潜移默化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学生悟出“伯牙碎的不仅是琴,心也碎了”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林华宁
相关专题:案外人执行异议申请书 石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