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资源节约社会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化成为必然。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使得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具有必要性,本文结合《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及走访调查意见提出质量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并构建覆盖会计信息化规划、建设、运行全周期、全要素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质量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财政部于2009年4月12日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描述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蓝图。201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起到规范、指导和促进作用。当前许多企业存在会计信息化缺乏规划、各自为政、应用方案和业务需求不匹配、项目决策可行性论证不充分、安全和风险等管理制度不健全或缺位、会计信息化人才短缺、重硬件轻软件、重会计数据生产轻系统控制等诸多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化工作无法满足企业预期需求,无法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为深入贯彻企业信息化工作规范,减少或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质量评价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二、会计信息化质量评价依据、内容与原则
(一)评价依据
鉴于我国尚没有制定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标准,2014年开始实施的《规范》因对会计信息化工作从信息化规划、组织机构设置、人员权限划分、软硬件选择、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规范,可以作为进行会计信息化质量评价的纲领性文件。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鼓励单位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化规划,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加快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另外会计信息系统由软硬件、人员、数据、规程等部分构成,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可从其构成入手。
(二)评价内容
结合《规范》以及实务经验,本文提出如下评价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内容:是否根据发展目标和实际需要制定会计信息化规划,不造成投资浪费;是否存在结构合理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能力能否会计信息化工作相匹配;是否结合会计机构实际以及会计软件中电子分工要求进行合理的权限划分并授权;会计软件功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软硬件的选择是否与自身技术及业务需求相匹配,是否安全可靠且能够提高业务数据与会计数据的一致性,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是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实现内部业务直驱式记账以及外部交易信息的集中自动处理,提高业务处理和管理的效率;是否制定健全有效能覆盖会计信息化全过程的内控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及数据安全,发生故障时是否有应急机制;系统是否有较强的防错纠错能力。
(三)评价原则
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应依据评价内容开展,设计和选取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的原则包括可行性、综合性、动态性和重要性等。1.可行性原则。指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的评价指标含义要明确,信息可以取得,具有可操作性。2.综合性原则。指评价指标的覆盖面要从总体上涵盖会计信息化的战略规划、运行环境、系统功能、安全控制、运行效率等方面。3.动态性原则。指在会计信息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依据关注重点的变化,评价过程中对所选指标进行相应变更和调整,还包括系统运行过程中用户需求变化所引起质量评价指标的改变及其再评价。 4.重要性原则。强调抓住反映会计信息化质量特征的主导因素来设计指标,适度粗略化那些与此目的关联程度较小的指标,使指标重点突出,具备一定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三、会计信息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两个维度构建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的评价体系,一个维度是从会计信息的“化”字出发,强调动态性,纵向评价会计信息化的规划、建设、运行各个阶段以及会计信息在信息化环境下运动过程中每个环节;另一个维度是从会计信息化的构成要素以及环境出发,强调“全面型”,横向将计算机软硬件、人员、数据、规程等纳入评价范围。
(一)全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1.会计信息化生命周期各阶段。本文构建会计信息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的三层结构如表(1),第一层是目标层,即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来自会计信息化规划阶段、建设阶段以及运行阶段指标;第三层为指标层,包括影响规划结果、建设效果和运行效率等指标。(1)会计信息化规划阶段。会计信息化生命周期始于会计信息化规划。Fischhof(f1985)研究发现,对信息系统有效性的影响从该系统的规划时期已经注定,规划的合理程度及过程特征会对后来的系统运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王凡林(2010)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化规划过程特征按照规划效果影响程度依次为合规性、可控性、集成性、规范性、合作性和可审计性。其中合规性排在首位,说明会计信息化规划时必须要考虑会计处理所要遵循的会计政策和财经法规以及《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的要求。本文提出会计信息化规划阶段的评价指标见表(2)。(2)会计信息化建设阶段。会计信息化建设阶段占据会计信息化工作生命周期中处于最重要地位,其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或决定会计信息化运行阶段的质量。会计软件选型、硬件架构配置和信息平台开发等各项工作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和管理需求且具有先进性,业务和数据流程是否优化,组织架构是否调整,人员是否进行培训,基础数据是否整理,管理制度是否制定和完善,信息系统是否按进度及时交付,这些是会计信息化建设阶段质量评价需要重点关注的。评价体系包括:会计软件、平台、流程、组织、数据以及制度和实施效率等指标。(3)会计信息化运行阶段。在会计信息化运行阶段,管理层关注的是会计信息化后的效率和效益,包括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会计信息化操作人员更关注数据的正确性、操作的便捷性、财务与业务系统的集成度、数据的共享性、信息系统与网络的安全性以及系统的稳定性。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应用情况、运行情况以及运行效果指标,包括企业所应用的系统以及系统的集成程度、数据的共享程度、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可维护性、生产效率提高程度、存在问题的改进情况。2.会计信息运动环节评价。会计信息系统通过采集和输入会计数据,传递和处理会计数据的运动,最终生成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并通过决策的执行反馈形成新的会计数据。会计信息的运动大致可以分为数据的采集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会计信息利用三个环节。(1)会计数据采集获取环节评价。会计数据采集获取的正确、全面与否直接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和有用性,另外数据采集界面的美观度以及自动化、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集成度影响着会计数据采集的效率。因此,会计数据采集环节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财务与业务的集成度、自动转账程度、获取数据的全面程度、获取数据正确性控制措施的执行度、操作人员的权限划分及执行情况等。(2)会计数据处理环节评价。在信息化下,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基本上是由操作员执行系统的功能自动完成的,各功能之间存在着数据或控制上的联系,因此需要特别关注数据处理的流程和软硬件及数据的安全性。评价会计数据处理的指标可以有:操作流程的遵循程度、会计处理的合规性、系统安全性控制措施执行情况、故障应急响应情况、会计档案的备份和保存情况、会计数据传递的便捷程度等。(3)会计信息利用环节评价。会计信息被信息使用者使用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会计信息输出的方式和格式影响信息利用的方便性和有用性,所以会计信息利用的评价指标包括会计信息的共享程度、会计信息的输出方式、会计信息的输出格式、会计信息利用的便捷程度、会计信息的可获得程度。
(二)全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
会计信息化要素包括:软件、硬件、人员、数据、规程。站在全要素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化质量进行评价,需要分别对每一种要素定义评价指标。1.会计软件。会计信息化中涉及的软件既有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也包含应用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等。本文仅对会计软件进行总体上的质量评价,会计软件所包含具体功能的详细评价应该在选购会计软件时进行。会计软件质量总体评价指标见表(3)。2.硬件。会计信息化中的硬件主要是指会计信息平台构建。根据企业的管理特点以及管理上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实时交换信息平台或定期交换信息平台或混合信息平台,然后确定C/S、B/S硬件架构体系。对于硬件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符合企业管理特点和管理要求的程度、硬件架构配置的合理程度。3.人员。会计信息化中的人员包含会计信息化主管、操作、维护以及档案保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工作中的人员进行评价要考虑各类人员完成本职工作情况,接受培训情况,岗位责任制度的执行情况。4.数据。会计信息化中的数据包括基础会计数据和生成的会计信息。由于企业中不同子系统相对独立, 如果没有统一规划或采用不同的技术架构、业务规范和数据模式,会导致数据表达方式多样化以及数据的不完整。因此,准确性、完整性、来源的唯一性、引用的一致性、实时性是会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指标。考虑信息化下会计信息处理和利用的特点,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定制性、可理解性、可审性、可重用性。5.规程。会计信息化建设阶段要制定和建立各项制度规程,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规程。相关的制度包括会计信息化的岗位责任制度、操作管理制度、软硬件管理制度、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系统维护制度等,对于规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一是要有制度;二是制度的执行要到位。所以评价指标包括制度的完备性和制度执行力。
(三)全周期会计要素评价
上述内容从全过程和全要素的视角分别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考虑会计信息化的动态性以及各个阶段各要素的参与程度不同,因此本文构建覆盖信息化全周期、全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四)会计信息化质量评价方法
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价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主观满意度的定性评价,另一类是基于量化指标的客观评价。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观评价标准是相关人员(包括CFO、系统开发及维护人员、软件操作人员等)的满意程度。此类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真实反映用户的经验判断以及对系统的认可程度,不足在于每个企业的经验值和主观感受不同,不同企业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客观评价是建立在能够很好选取各项量化指标,并确定其权重。其优点是量化评价可以客观公正地反映评价结果,避免主观的片面性,不足之处在于量化指标的选取以及对会计信息化质量的重要程度的确定还是存在着主观判断。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的评价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四、结语
随着会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其质量对企业发展管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评价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质量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具有可行性。本文结合《规范》以及走访调查经验提出质量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并构建覆盖会计信息化规划、建设、运行全周期、全要素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而会计信息化的动态性还表现为随着时间推移,信息系统会暴露出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与用户管理需求不相匹配性,需要及时调整评价指标来反映和提高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真实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兴荣,朱庆须.基于突变论的会计信息系统评价[J].财会月刊,2008(8).
[2]杨周南,刘梅玲.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1(6).
[3]汪元华.我国会计信息系统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12(5).
[4]王凡林.会计信息系统规划特征与可信性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0(11).
[5]杨武岐.会计信息系统评价体系的概念框架[J].经济论坛,2005(21).
[6]马万民.论会计信息系统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9).
作者:刘根霞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相关专题:关于旅游资源的论文 案外人执行异议申请书